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序言||有根的写作,有情的诉说

  • 作者:紫云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11-12 10:38:18
  • 被阅读0
  •   业余码字,四年有余。与投稿和发表相伴相随的,是我这个籍籍无名的文学爱好者,也开始堂而皇之地混迹于一些文学交流群,认识了一大批天南海北的作家文友。久之,也见识到了圈子里各色人等,品出了个中滋味。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何谓作家?渐渐地,在我心中形成了一把不能弯折的尺子,即作家必须是心怀天下苍生,从不自我标榜,只靠文本说话,决不向庸俗、油腻、媚雅、趋低、作伪、起哄等种种迹象妥协,而把持住自己纯净的创作初衷和坚不可摧的审美追求而毫不动摇的人,唯有他们,才不枉“作家”之名,才不负这个时代,才配得上读者的赞美。毫不恭维地说,我眼里的海南作家朱湘山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他邀我写序,我明知自己水平有限,仍欣然接受的理由。作为一个肯讲真话的草根作者,能有机会为自己的偶像,为自己喜欢的作品集,写上几行虽然稚拙却完全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文字,荣幸之至。

      湘山老师发给我其散文集《苍烟》(作为他的文友,其中相当多的篇目我之前都有拜读)的当晚,我恰好在读姚辉先生发表于《星星诗刊》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评论文章,被其中一段文字惊到了:

      “万象在旁。一个写作者只有努力拉近、消弭自己与“万象”的距离,才有可能成为这世界与时空合格的见证者,并切实参与其中,成就自我的诗意创造。”

      不由得暗暗赞叹,这说的不正是湘山老师吗?他立足于当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捕捉自身生命中与万象、与诗意不期而遇的动人时刻。读他的散文,有如走进了生动鲜活立体的诗意画卷,穿越时空,纵横开阖。哪怕是写久远的历史与故人,读者依然会生出清新脱俗之感,有如炎炎夏日山谷吹来的凉爽的风,全无“二手生活”的陈腐庸俗气息。所感受到的,是文学脉搏鲜活有力的跳动;是一位有品位的作家,思想阅历与时代背景相融合,所赋予作品的独特魅力;是经典与读者、心与心的同频共振所产生的温暖共鸣。因为,作家始终在场,在思,在悟,且用心,用情,用爱。

      透过这部散文集中的篇什,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始终在生活现场奔波与沉思的作家,你会感动于一个有情怀的作家几十年不变的质朴而昂扬的生命底色,你会聆听到岁月撞击心灵的清澈回音。湘山老师的写作始终根植于脚下的大地,从故乡河南南阳的平原,春天遍野油菜花的笪家湖,到作为一名湖北女婿的荆楚大地,从最初工作过的大山深处的兵工厂,到后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名城荆门、再到最终定居的从苍凉迈向璀璨的海南。诚如作家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

      “我走过巴塞罗那古堡的林荫道,去过墨尔本的咖啡厅,当然也到过美酒飘香的南澳巴罗莎山谷,还去过群楼如林的青岛、广州、北京和上海。我惊喜那些人间奇境但却从不会梦到它们,还真有些奇怪,甚至有点让人沮丧。我哪怕走遍全世界所有的天涯海角,也只会一次次在梦中回到那些老地方,一排排没有人影的红色楼房,一片如真似幻的静谧和清洁,还有那座高山,那风雪归途,那个褪了颜色的上大堰火车站,而且莫名其妙地为之感动,眼泪常常不知不觉滚落枕边。”

      这让我想到了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这样的以情动人。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作家怀着如此炽热的深情,他笔下的人物群像亦如是。于是,我们看到了疫情当前,临危受命的彭城小镇上,那在军令状下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的英雄联盟,创造出了同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一样的人间传奇,当然我们也会记住周利荣、王桂红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记住这场惊心动魄的“防护服之战”,记住勇于挑战敢于胜利的誉诚公司。(《通顺河》);看到了那非常时期里的非常友谊,是如何自始至终涌动着一种温暖的力量:一个排除万难、热心接待、尽地主之谊,一个不惧危险、调转方向、冲回前线……(《除夕夜》)。

      湘山老师的散文一经发表,便如同横空出世,被文友们争相阅读留言转发分享,还有多篇佳作被选为中国作家网重点推介作品,及文学交流群里的点评作品,产生洛阳纸贵般的轰动效应。这说明我们的时代,还是需要纯文学的,特别是需要有辨识度的纯文学作品,湘山老师兼具诗歌和小说美感含量和情感容量的散文,淡化了中规中矩的文体意识,呈现出轻灵多变、魅力丛生、光可鉴人的特色,是完全担得起“文学的轻骑兵”称号的。其共性是文章中都有思想的升华,金句频出,闪烁哲思与力量的光芒。如“平凡而生动,隐秘而伟大。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片刻,正是生命奇迹最宝贵的吉光片羽,那是人类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快乐的秘密。”(《灯火阑珊》)将日常感悟以诗化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读起来耳目一新;如“彭场,作为这个伟大国度的缩影,决战决胜,让苦难升华,让磨炼涅槃。彭场的幸运和奉献,莫过于它在历史的坐标中,义不容辞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担当,并最终和英雄彭场镌刻在人们仰视的星空。冬天终将过去,春天必将来临。汉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通顺河》)词句铿锵,高度凝练,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如“那些有名抑或无名的流贬者,他们风尘仆仆地奔走与呼号,吟哦与太息,挣扎与冲突,最终化为琼州大地文化薪火曳动的亮光。苍凉的琼州也逐渐由一个完全的文化输入地,变为文化输出璀璨的一隅,活跃于华夏文化的时空。”(《苍凉与璀璨》)具有金属质感的文字,与心中澎湃的激情擦出了霍霍有声的火花,从而赋予海南的历史与当下,以最动情也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如果说湘山老师的一篇篇散文是一朵朵晶莹激越的雪浪花,那么《苍烟》就是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翻开这本浸透着作家多年心血的散文集,单是目录中的大小标题,就已经让人一见倾心了。几十篇散文,篇篇都有一个让人亮眼的诗意标题,每一个字都值得我们含英咀华。一城一景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全书分为六部分:“灯火阑珊” “古城新语” “依依故园” “小村细节” “大海之南” “山河岁月”。各个部分之下,是一篇篇能经得起大浪淘沙、被时光悄然打磨过的经典美文。如同一座海景房一扇扇明亮的落地窗,透过一个个隽永的标题,清晰可见作家各个时期的人生素描,那些影响了他人生的岁月流年,那些人在旅途的挣扎与期盼,见闻与思索,那些渐次飘散了的如烟往事,那些“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不朽的怀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穿成了一整条明媚的项链。

      细细品读,每一篇又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感动。这在同质化写作成风的今天,不套用他人,不重复自己,显得多么弥足珍贵!这些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作品,有别于我们司空见惯的那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不同于街头快餐式的作品,只能潦草地解决温饱问题,没有什么营养可言。这些作品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着纯正文学的迷人味道,总是能唤起我们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和欲望,获得愉悦而美好的阅读体验,并得到弥足珍贵的思想启迪和写作启示。

      不妨甄选一些篇什来赏读一番。《馨香如故》是作家对于遥远的从前,一次满怀深情的回望:少年,油菜花,母亲。这是多年以后,他在精神上的一次真正的还乡:油菜花,母亲。——是的,油菜花与母亲已经完全融为了一体。那年,那月,那人;那情,那景,那种生活,宛如一幅油画。底色是阴郁的,也是闪烁着光亮的;是布满沧桑的,也是涌荡着欣喜的;是酸涩的,也是交织着温暖的……阅读这篇自然而然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散文,可以同时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光影艺术的明暗变幻、小提琴曲的舒缓抒情、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记得湘山老师曾说过他喜欢忧郁的风格,后来我读到了非常崇拜的一位著名女作家的一段话,才发现原来她和湘山老师有着非常接近的审美追求,才顿悟原来这就是最高级的审美趣味。——这个著名女作家是迟子建,她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回避苦难;我也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放弃诗意。苦难中的诗意,在我眼里是文学的王冠。”

      湘山老师的散文是有“根”的,他有笪家湖丰盈的水汽养育的饱满灵魂,有教师生涯磨砺而成的博大深情,亦有检察官和警察经历带来的冷静睿智,于是,他在一众于传承中创新的散文写作者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风格,并扎根于土壤的深层。他关注的是生命的痛感,人生的抵抗与忍耐,关注的是社会底层的现实处境与精神困惑,既以深情参与生活,又凭冷静反思人生,并用温暖、朴实、深情的文字去呈现泥土的重量,使更多的人都能重返大地之上,懂得诗意地栖居,这方面集中的代表作如《豫南时光书》《笪家湖》《馨香如故》《望断南飞雁》等,他说,“人类同自然争夺控制权的斗争由来已久,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到底选择怎样的平衡,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繁花迷眼般的复杂纠葛。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几个字可以定义。一切没有定论,但是值得从根本上思考:那就是敬畏自然,正视灾难”“走在这片土地上,我能感到这里的宁静中蕴藏着一股强劲的历史张力,感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内生力量。当夜幕降临,炊烟升起,灯火明灭,无数创业的家园之梦在田野的上空中闪烁,那是中原人民传承历史、振兴家园的精神之光,也是他们重拾辉煌的时代见证。”(《豫南时光书》)这些作品心怀苍生,怀着同情和悲悯之情,经历苦难但不失仁爱,对生活有鲜活的感觉,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定了他散文的精神旨向。

      再如,被我主持点评过的佳作《除夕夜》。这篇散文在几百多篇征文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辨识度。作品的美不是空泛的,而是深刻的,又是隐秘而伟大的,我将其概括为两个字:情怀。行文过程中没有说教的痕迹,甚至摒弃了个人的主观抒情,就是从始至终在讲故事,讲一个大背景之下的小故事,而彰显的是感人至深的大情怀。由于我们都熟悉这个特殊而复杂的大背景,心也随之起伏波动,而故事的走向,既跌宕起伏又顺理成章,全篇如同一条宽广的河流,涌荡着真情实感的浪花,闪耀着温暖的光芒,传递着一路向前的满满正能量。文友们评论,从湘山老师的散文中获得的审美感受,具有冲击波般的震撼感,写作中从不炫技的他,讲究水到渠成,注重细节描写,追求艺术的留白,由此带来了其作品既有小说的情节,又有浓郁的诗意,还有电影的画面感的神奇效果。

      欣赏他的全景式、大手笔散文《八千里长路》,如古老的卷轴画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一如既往的清新,大气,深情,优美。读之品之,你会感动于作家不动声色地讲述,冷静客观地还原,各种写作手法切换自如,完全摒弃了空洞的议论与抒情;感动于一种认真雕琢的精神,这是一篇360°无死角的真正意义上的美文,它使我想起了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所塑造的手艺精湛的玉器梁。细腻的笔触,细节的完美,特写镜头般的呈现,使得作品会呼吸,有温度,有感染力;感动于苦难中闪现出的那些向真向善向美的光芒:真诚朴素的心愿(到达目的地就好),乐观积极的态度(比如发现小女儿学会走路的蓦然的惊喜)以及作家对于囧途囧相所持有的不失温度的思考和呈现;感动于作家到过世界很多地方之后,思恋着的、能入梦的,依然是祖国,是故乡的山山水水。——赤子情怀流露于字里行间,使人动容。

      本书中,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散文被众多文友交口赞誉之外,亲人和故乡也是湘山老师散文书写的一个重要母题,童年、饥饿、伤痛、怀念、环境、拆迁,影响着他的思维和情感。“多少年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粗粝的海风在城市的上空激荡,吹散了月光,也吹散了我这个异乡人清瘦的乡梦,掀起的都是一片片稀薄的人生。在客居他乡的岁月里,经历了那么多的人和事,感觉已不再迷恋远方,只是更加思念故乡。远方有多远,大约就是历经千山万水也抵达不了内心的地方。或许这样的地方,是他乡,也是故乡。虽然每个漂泊在外的人,也会把曾经驻足过的他乡当作过故乡,但一个人一辈子其实都很难真正走出故乡的村落。”“无论多么久远,只要呼吸到故乡泥土的气息,那些散落在天涯的记忆就会重新浮现,呼应着我人生的山重水复。我用双脚重新丈量旧日土地的同时,我的笔也在赶路,让我一次次回首笪家湖那片辛勤耕作的田园。”(《笪家湖》)通过内心细节的展现,还原了现实乡村的苦和痛,并让这种苦和痛,锲入时间与灵魂的深处,锲入社会变迁下乡村的本质。在深沉、舒缓、忧伤的笔调里,呈现出一个完全的、彻底的、真实的故乡。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作家对于现实乡村的拷问与思考,也读到了作家的品德与良知。

      记得肖复兴先生散文集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能写好散文的人,心一定不会如乱麻那么复杂,也一定不会如蜂巢那么千疮百孔。能写好散文的人,一定都是善良的人。”相信大家读了《苍烟》,会心生同样的感动与感慨。而由湘山老师的文学创作,我想到了作为一个作家的神圣使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家必须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努力成为自己,成为一个有根的人,一个有情的人,一个富有个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湘山老师的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探寻的隽永的意义和弦外之音,其采用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用心体会。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诗性的苦难手记,也是一部生活的微笑颂歌。这是一本“文化人”为经年往事所绘的图画,而字里行间都是平凡人的爱与沉默。生活有时鲜花遍地,有时草木菀枯,但我们能依靠文字和精神的力量,去直面雨雪精魂、冷夜孤歌。愿我们在阅读后,都能抬起头,朝前走。

      是为序。

      2022年3月15日于北京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序言||有根的写作,有情的诉说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11384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