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作美,虽然进入了盛夏,但这天天气阴凉,悠悠的凉风很适合出行。兴致使然,决定去拜谒苏公祠。进入丰都双桂山国家森林公园,沿着弯弯曲曲、依山而建的公路缓缓而行,时而上坡,时而下行。路两边的植被茂密,树木葱茏,公路上方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彩虹,仿佛钻进了一洞绿色的隧道,格外惬意!
迎着零星细雨,在公园管理处坝子一转角,“苏公祠”三个红底金黄色大字映入眼帘。我随摩肩接踵的人流走近苏公祠,去领略一代文豪苏轼跌宕起伏的诗意人生,去感受他那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大江东去千峰翠,爽气西来两岫青”。丰都苏公祠创建于明武六年(1308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祠为宫殿式结构,由临江长廊、鹿鸣茶轩、艺园、洗砚池、玉鸣泉、东坡楼组成。九百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途经丰都,游览名山后挥毫泼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平都山》两首,惊艳了近千年的时光。
“谁叺孙鹤南飞笛,人唱大江东去词”。1056年,苏洵携苏轼、苏辙从四川眉州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以策论《刑赏忠厚之主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进士及第,一时名声大噪。正当他要赴任大展宏图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于是父子三人赶回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守丧期满,苏轼赶去汴京赴任,父子三人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路经丰都时停舟江畔,登临平都山最高点,观山上庙宇林立,阴森恐怖,看脚下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奔流而去,眺望对岸群山起伏,层峦叠翠,风光旖旎,一时意气风发,灵感冒了出来,提笔写下了《题平都山》其一,“足蹑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写完一首后还觉不过瘾,又《题平都山》其二,“平都山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崔班”。一句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写出了作者满腔的抱负和对仕途的憧憬。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可见一斑。诗中将平都山称为“天下名山”,自那以后,人们便将丰都平都山改为名山,沿用至今。
苏轼在游览了平都山上仙都观庙宇后,激情澎湃地写下了《留题仙都观》:“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份,古今换易如秋草。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龙车虎驾来下迎,去如旋风抟紫清。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长辛苦。安得独徒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行”。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氏父子个个文思敏捷、文采飞扬,都是精英,人人文胆过人、文韬武略,出口成章。难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朱德总司令对此评价如此之高。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坤,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宦海沉浮,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心存百姓、清廉自守,每到一处以卓著的政绩和清廉的操守,赢得民众的爱戴,他的事迹至今广为传颂。
来到苏轼塑像前仰望他高大的身影,感受他深邃的思想。他着一身雪白的古装长衫,半躺侧卧在那里,头上挽着发鬏,左手托着下腮,望着滔滔的长江水凝思。旁边是苏氏群像,三父子高挑的身躯,着一袭黑色长衫,风度翩翩的步履、文才深邃的眼眸,才思敏捷的手式,吸引着游客的眼球,纷纷拍照留影。在一草坝里一只洁白如玉的鹿子高仰着头颅,张着大嘴伫立在那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东去的江水,恰似在迎接远道而来的苏氏父子,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不远处,一椭圆形的石头上刻有:“白鹿夜鸣,贤人到此”,几个字。说起“白鹿夜鸣”的故事,还有一个美妙而神奇的传说哩。相传在苏氏父子抵达丰都的前一夜,从双桂山传来一阵悠扬的鹿鸣声,一声高过一声。山脚下城里的人们闻声来到山上,发现一只白鹿在林中跳跃,大家欣喜若狂,一路奔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当追赶到树林尽头时,却不见了白鹿的踪影。只见一位白发老翁坐在石头上,手捋银须,望着长江说,明日将有圣人到此,大家将信将疑。第二天上午,江面上果然飘来一艘官船,正是苏轼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路经此地。听闻昨夜之事,父子三人顿觉无比惊奇。苏轼突然来了灵感,即兴赋诗《仙都白鹿》:“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人遇白鹿”。写完一首五言后,又来一首七言:“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长松千树风潇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形象的描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心中的感慨 。为此,双桂山又叫鹿鸣山,从此苏东去便与丰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笔离骚无告用,文章优雅称吾宗”。来到“玉鸣泉”,三眼直径为50公分的古老水井,镶嵌在岩边,井口内圆,外呈六角形,汩汩涌动的泉水清澈见底,据说当年苏氏父子在此留宿期间就是饮用此水。与玉鸣泉一路之隔的是“洗砚池”,一条龙张着血盆大口,伸着长长的舌子,一股清泉从嘴里喷涌而出,射到圆形的犹如水井大的洗砚池里,我似乎看到苏公潇洒地挥毫后,清洗毛笔的情景。
“巧夺天工尊画圣,鬼斧神功盖世才”。在摩崖上,由苏轼亲笔书写的红色“福”字,苍劲有力地运笔,龙蛇脖跃的收尾,如行云流水,似烟波浩荡,匠心独具。整个福字气宇轩昂,飘逸大方,与岩石浑然天成,与翠绿的树木融为一体,与洁白的鹿子相依相伴,与涓涓的流水一同高傲……许多游客听导游解说后,纷纷背向鲜红的“福”字,双手做着“托”的姿势,请摄影师频频按下快门,留下这寓意“托苏东坡才气之福”的美好念想。
坡公素来崇拜佛法,与众僧佛印往来甚密。一日居住在鹿鸣山上闲来无聊,就邀佛印和尚到长江边散步。坡公看到和尚一手拿着他给题诗的扇子,一手拿着骨头在啃,东坡从和尚手里夺过扇子一下扔到江里,顿时来了兴致,调侃道:“彼处狗啃和尚(河上)骨,这边水流东坡诗(尸)”。此对既风趣又幽默,反映了东坡与和尚无话不说的挚友情谊。
参观完苏公祠,苏轼的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仍记忆犹新,他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仍历历在目。他勤政为民,政绩卓著的思想,值得我们一世去咏唱,那字字珠玑的诗文值得我们一生去咀嚼。
如今,苏公祠己成为当地公职人员开展政治教育的红色基地,在追寻苏东坡足迹的同时,感悟其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为官之道,从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将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精神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