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席汇街区
汤碧峰
芦席汇街区是嘉兴市区,继月河街区、梅湾街区之后,又改造建成的新历史街区,现已打造成一条集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街,也是吸引各方游客的旅游观光胜地。
和老妻逛芦席汇,在河埠边有一雕塑,背着一卷芦席的搬运工,和边上息着一担餐具的挑夫,地上还有一堆芦席。一年轻爸爸带着两孩子,孩子问爸爸:这雕塑是什么意思?爸爸回答不出,向边上我这个爷爷求助。
我指着雕塑对孩子说:这是芦席,这个工人在搬运芦席。这儿以前叫芦席汇,就是专门卖芦席的商铺汇集之地。过去运输主要靠船,所以商店都设在河岸边,便于搬运。
见孩子不知芦席,便进一步解释:芦席是用芦苇编成的席子,可以用来睡人,也可用于围栏,也用于房顶铺设。以前的房子,瓦片下都要铺一层芦席,便于放瓦片和平整。
是啊,不要说外地的孩子,就是本地的孩子又有几个说得清芦席汇是做什么的。以前秀城桥两岸是“三汇”集聚之地,东岸是芦席汇,西岸是缸甏汇和风箱汇,三街商铺林立,河道上穿梭着运货的船。随着社会的发展,“三汇”的消失成为必然。
我年轻的时候,芦席汇和风箱汇也只是个地名,没见过有卖芦席和风箱的。芦席在生活中的功能早就消失,睡人的芦席以铺地铺和北方铺炕为主,从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少有人睡野外和地铺,而砖瓦结构的房子没了,不用芦席铺屋顶,也没有那么多围栏需要用芦席,自然就没有一条街卖芦席的必要。
风箱的使用,主要在农村地区,适合烧柴的炉灶使用,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柴草不干,没风箱容易熄火。而在城市以烧煤球、煤饼为主,一个煤炉子,不需要风箱,也安装不上去。做风箱一般是根据炉灶,请木匠现做,做工也不复杂。
倒是缸甏汇消失的时间不长,七十代还在,家里去买过碗和水缸。去母亲的老房子找一下,碗底刻有一姓字的,就是缸甏汇买的。小时候家里的碗都刻有名字,因为商家免费。现在的孩子不理解,为什么碗上要刻字,那不是防小偷,而是借碗时还碗方便,谁家办婚丧喜事都要向邻居借碗。
而为什么要刻在碗底,而不是外面,那是因为刻碗底不容易破,有碗底顶着,如破了算商家的。小时候挑担卖碗的都备有敲字的工具,后来商店用了电钻。小时候买个碗不容易,破了还要让补碗匠补,一个铜钉两分钱。
而七十年代未还在用水缸,因为吃的是井水要用水缸装水,后来居民区有了公共自来水,一分钱六小桶,还是要用水缸。当居民们都住进了单元房,水缸也就淘汰成了历史,我现在都想不起来原先家里的水缸去了哪里。
在芦席汇游览,最欣赏的不是仿建的民居建筑,而是小河、石桥、河埠及河岸边的雕塑,以及用缸甏等家用具的装饰,它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不但吸引年轻人好奇,去了解历史,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人,闲着可以有唠叨的话题,给自己和老伴讲讲那过去的事情。
二〇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