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朔风枯叶纷,父亲坟前悲鸣声。泥墙草屋已无迹,半个百年念想深。
父亲,永远记得1973年农历八月十二凌晨,患病一年多的您撇下母亲和我们姐妹兄弟五人(当时两个姐姐已经出嫁),永远离开了。那年哥哥十八岁,我刚十七岁,妹妹仅十四岁。两年后母亲又患脑疾随您而去。我们兄妹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从此,我们兄妹三人艰难地在尘世烟火里翻腾,熬过了七十年代的穷困日子, 迎来了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开放新时代,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
父亲,五十年来,每当人生遭受波折困难之时,常在睡梦中与您相遇,尽情向您倾诉,聆听您的教诲,一梦醒来,只能是一腔悲情,两行涩泪浸湿我的枕巾。阴阳两隔,平添满腹惆怅。
父亲,五十年来,每当我的人生进入顺境之时,我也常在睡梦中见到您,与您喜悦分享,你笑而不语,竖起大拇指“啧啧”夸赞,一觉醒来,更唤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父亲,您一生坎坷多傑,青年时代曾在上海搭过黄包车、贩过布匹、为大伯父开过商店。据我堂哥听当年熟悉您的房东奶奶讲,青年时期的您头脑活络机灵,会经商做生意,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大方,人缘好,在同龄人中他们以你为友,引以为豪。
您曾对我们说过: 1949年上海解放后, 当年惦记、牵挂在乡下的祖母和小姑母,舍不得祖上留下的二十余亩土地和房产,就全家回苏北老家乡下,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农忙时节更是起早带晚、披星戴月,吃尽了物资贫乏那个年代的苦。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您曾因饥饿得了浮肿病而住院两个多月,虽捡回了条命,但也埋下肠胃功能紊乱的老毛病,一直缠绕在身,当年缺医少药,最终在十年后您旧病暴发而英年早逝。
父亲,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上如来街,您称给一个老奶奶三斤白菜,前一个人买五分钱一斤刚走,后一个老奶奶按三分钱一斤给钱付清,您又抓了一大把菠菜和芫荽,老人推辞不要,您硬是把菜放到老人的柳箬子里。我大惑不解,以为是远房亲戚或熟人,后得知是邻村一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您说菜是自家田里长的,送点给老人,让老人多吃两顿。我想一角二分买一本儿童故事画书,你摸遍口袋凑不齐,只好怏怏而走。您的乐善好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种子,待我进入“小康”后,庄邻亲友因病因急有求助于我时,只要力所能及,我均鼎力相帮。让人家有难而来,满意而归。
父亲,您可记得那年秋学期开学,您借堂叔五元钱给我们兄俩交学费,答应几天还钱,还钱那天,倾盆大雨连着下,晚饭后,您穿蓑衣带斗篷,冒着大雨去还钱,妈妈劝您明天再还,您说做人要守信用,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以后我的人生路上,以您为楷模,待人诚信、守信而得到堂叔大妈等人的口碑,都说是您教育的好,您九泉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父亲,您可记得五十年前,我们一个小队盐碱地就近二百亩,我和三姐都在盐碱地上熬过盐,生产队粮食亩产三四百斤,如今盐碱地早就变成水浇地而单季亩产一千二三百斤,当年全队土地有圩浜高地、冲子洼地、沟圩柴塘,近年全部平整成十五亩一块的成块成方的高产粮田,当年的一尺宽田埂,如今全部扩改为机耕道,有利于各项机械进出操作。
父亲,您可记得五十年前,农村只有通向乡镇小街的砂石公路,通向村组都是泥土小路,甚至羊肠小道,去趟县城往返要两天、去趟上海少则五六天。如今我们村南有纲要河排水,西有三层干渠引水,中间有引河横贯全村提水灌溉,混凝土砂石水泥路铺到各户门口,坐在家门口上车可直达镇县以及南北方各大城市,各村均有直通县城的农村公交班车,我们如来小街有直达盐城、无锡、苏州、南京、上海的长途班车,村向南两公里有横贯东西的S348省道连接南北纵向的204国道,有纵贯南北的沈海高速公路和沪宁盐京高速铁路,三十分钟到县城、两个小时到上海、四个小时到北京。“顿饭之时,千里之遥”的神话早已成为现实而不足为奇。近年滨海飞机场也已规划新建,不日通航。“要得富,就修路”,公路、高速、铁路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农产品出得去,工商产品进得来,交通发达让农村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父亲,您可记得五十年前,穷乡僻壤的小村庄——徐家庄,家家都是土墙草屋,四五口人合住两间“小顶头舍”不在少数。如今家家都住砖墙瓦屋,楼房住户不在少数。城镇商品房更是近年农民置房最佳选择,少则一套、多则两套,五十年代末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要想出门,小汽车一跨”的美好远景,如今都成了事实。吃水不挑河里水,全部用上自来水,农民割稻麦不用刀,栽秧锄草不弯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拖拉机取代了耕牛,收割机、插秧机取代了人工收割、插秧,无人机取代了人工撒种、治虫、施肥,农民取代了靠天吃饭、凭力气种田的原始传统小农作坊种田模式,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减轻了农民体力劳动,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和旱涝保收,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当年农村缺吃少穿无房住的状况已消失殆尽,农村到处莺歌燕舞、欣欣向荣!
父亲,五十年前,您终日为全家吃穿住忧愁。改革开放以来,您的五个孩子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我们姐妹五个在县城、无锡、苏州、南京都住上了商品房,干着自己心爱的事业。您临危时最担心年龄最小的我和妹妹兄妹俩,如今我们早已成家立业,我们兄妹俩遵循您“多读书”的遗训,两家四个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文化教育,妹妹家两个孩子毕业后均在无锡发展,我家两个孩子均在南京读高校而选择在南京就业创业,如今我们兄妹四家人,子女努力奋斗,可以告慰您的是我们都已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您的两个大曾孙分别在泰州、南通接受大学文化教育,您不识字,我们第二代初高中文化粗识字,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都遵循您“多读书”遗训,让知识改变命运 ,虽道路坎坷,一片荆棘,我们奋力拼搏攻关,让知识开凿我们的绿色阳光通道,努力达到我们的理想彼岸。
父亲,如今我家在如来、南京三套住房,每套房都配上专门书房、书橱,您孙子知我喜欢读书看报、收藏书刊,置房首先给我设计好书房,三间书房、五台书橱共收藏书刊已超万册,我的友人看到我这个农民兄弟能有如此之多书籍,都感惊呀。我则告诉他们遵父嘱、多买书、多读书,弥补青少年时代读书不足,让中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充实富裕。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名言: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只有多读书,头脑丰富,视野开阔,观念改变,与时俱进,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父亲,我们全家来南京二十年了,遵您遗训多读书,闲时常年泡在南京图书馆看书读报,我曾在六十多万名读者群中三次当选为南京图书馆优秀读者,书读多了,知识丰富,我又用笔写些短篇散文、随笔、小说,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已出版散文集《父亲要我多读书》《进城留痕》及姐妹篇《进城流痕》,而《进城留痕》书名是您读小学二年级我的长孙、您的三曾孙题写,受到出版社编辑的赞赏。六十岁那年,我加入了南京市作家协会, 成了南京市首位“农民作家”。
父亲,您长眠家乡纲要河高堆,纲要河水流不尽我对您的唏嘘哽咽。“子欲孝而亲不待”,您的养育之恩,在那个特殊年代我未能尽孝,让您享受,这是我一生的心痛;恢复高考,上大学与我失之交臂,这是我一生遗憾;大哥患上绝症,因地方医院设备条件延误了最佳诊治时间, 我未能及时强行将他转往江南大医院诊治而英年早逝,,这让我终生抱憾。因此,这不可饶恕的三件事让我终生缺憾,我虽已年近古稀,交给您的人生试卷是不及格的,时常想起而让我痛心疾首、泪流满面……
父亲,我还要把自己几十年“多读书”的阅历续写您的“遗训” 让它发扬光大,并告诉人们只有“多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底层命运。您的光辉形象和高尚的人品将永远留在子孙们的心中,您的“多读书”的遗训永远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座右铭”。
沃土绿水伴父灵,秋风明月寄哀思。愿父亲在天堂享受上帝的恩典,愿父亲在九泉之下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