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月8日,中国第22个记者节。这是我担任区融媒体中心主任以来迎来的第3个记者节。
记者是观照人间的职业,自带温度,身显暖色。这个社会需要这样一群眺望、坚守、提问、催进的人。他们迎着晨曦出发,背着星月而归,记人,记事,记时代,记发展,胸怀担当,却无怨言,给予人们前行力量。
我突然想起了普利策新闻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普利策的一句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大道至简,诚哉斯言。
-02-
这么多年来,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的记者不是行色匆匆于采访途中,就是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他们为真相奔行,为事实发声。
最近几年,可谓大事不断。疫情来袭,我们的记者跟医护人员一样逆行而上,不惧危险,深入一线,为抗疫记录,为国家存档。脱贫攻坚,我们的记者和扶贫队长一道扎根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扶贫工作的温情与热度。洪水肆虐,我们的记者同抗洪部队一起冲锋在前,顶风冒雨,彻夜不眠,防汛大堤在哪里,受灾群众在哪里,我们的记者就会出现在哪里……
今天,当我们重读那些新闻作品,依然感到心潮澎湃,字里行间闪烁时代之光彩、涌动情感之余温;当我们回顾那些创作故事,仍然觉得感动不已,田间坝头印下采访之足迹、洒下辛勤之汗水。《董峰湖行洪区:紧急响应战洪魔》《毛集实验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焦岗湖旅游度假区精彩绽放》等诸多报道,既有血肉,更见筋骨。在这些新闻作品的直接影响下,无数共产党员挺起坚硬脊梁,接续上演着“请战”和“担当”的动情故事,党徽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有赋赞曰:记者壮哉,与群众同甘苦;记者伟哉,同时代共命运。血汗洗濯之文字,句句珠链;风雨浸润之图像,帧帧芳芬。我怎能不敬重那些为新闻报道而始终奔忙在一线记者们呢?
-03-
在今天的记者节里,我们深情凝望共和国新闻史上的那些典范人物,让人顿生仰慕之情。范长江、邹韬奋、夏衍、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牢记使命,不卸责任,始终以高尚的理想情怀、优秀的新闻作品诠释记者的担当,实乃文坛之巨擘、业界之宗师,他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
我们的记者,道德承继,文明繁衍,辉煌记忆,薪火相传。他们经常从晨光微熹的街道,走到繁星满天的乡村,脚下沾有泥土,脸庞蒙有风尘。这里不妨列出几例,盘点一下我们融媒体中心记者的辛勤付出。尹家权、梁雪莹用镜头记录着社会之变迁,石洪陈、刘蕊用数码编辑着民生之福祉,张雪梅、马文静等用话筒传送着政策之温暖,张占友、朱楠楠用文字编织着时事之锦绣。真可谓是:篇篇报道,形象鲜活;幅幅图像,生动瑰美。概括起来,他们有着共同的职业品格,那就是都有一颗理解的心关注世事沧桑,都有一颗真诚的心关怀人情冷暖,都有一颗火热的心观照社会发展。他们为正义鼓劲呐喊,为发展引吭高歌,不愧为新时代新闻战线上最可爱的人。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这是记者的自嘲,更是真实的写照。所以,人们这样赞誉记者,“你是一座桥,让党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你是一扇窗,将大千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
-04-
“记者”二字,铁肩、道义、职责诠释;真相、正义、公平做注。记者,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信仰。
有人说,世界正在“翻页”。报、网、端、微等媒介平台丰富多元,图、文、音、视等媒体形态交相融合。我想,面对优胜劣汰的传媒环境,若是没有时效,没有独家,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新闻恐怕也就没有受众了。如今,新闻记者仅仅抱有一颗匠心是远远不够的了,还需要深谙传播规律,紧跟技术潮流。基于此,我们先后组织融媒体中心全体人员南赴肥东,北奔砀山,轰轰烈烈地开展异地培训学习,引领大家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去贴近受众心灵,推动融媒体发展。
我愈来愈发现,咱们这些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人人都成了多面手,他们是记者、是摄影、是编辑、是评论、还是主播。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记者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升华自己,“变”的是日渐提高的报道能力,“不变”的却是坚守真理、服务人民的信仰。我们多次摘誉全市对外传播奖,在新闻界传为美谈。
岁月转换,季节更迭。记者脚下的路依然漫长,无论在路上,还是在现场,无论在台前,还是在幕后,愿我们坚定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