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将至,自古到今,对端午节的描述让人目不暇接,久盛不衰。各种文种体裁让人眼花缭乱,铺天盖地。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有纪念屈原、吴国大将伍子胥、孝女曹娥之说。南北端午节的纪念方式不同,生活差异比较大。
从国家层面到社会民间团体,再到各地习俗及个人的生活条件,都以各种方式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多少年来,将这一传统节日演变成了赛龙舟、食粽子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过花甲之年,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个无知、懵懂到成熟的过程。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端午节就是一个吃一顿好饭的节日,别的什么都是父辈们的事,可有的事还是记忆犹新。
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农村,由于社会处于发展阶段,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受生活条件制约,父母总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最简单的方式过一个端午节。母亲也会在生活拮据中挤出一些食物,按照她的方式过一个端午节,做上一顿好吃的,还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涂了红颜色的鸡蛋、鸭蛋。母亲还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用五彩线搓成五彩绳,在端午节当天往我们兄弟姐妹的手腕、脚腕上拴,这叫“端午绳”。我真不知道其中的内涵,更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都要给小孩戴上它。不过当时,总觉得手腕上有了这样的端午绳,一方面是为了好看,另一方面是可以在别的小伙伴中进行炫耀。因为那个年代,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做得到。当我问起母亲理由时,她总是简单地告诉我,老祖宗留下来的,为了避邪。过了端午节之后,我们手腕、脚腕上的端午绳也分不出颜色,母亲会给我们剪掉,扔在水渠里。我要再问原因,她又是那种简单语言“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种习俗大部分还在我们北方农村广为流传。
另外还有一种纪念方式,至今几乎失传,很少有人这样做。我记得小时候 ,我们除了拴端午绳之外,小伙伴的肩膀上都会挂一串用各种颜色布料做成的小穗儿,布料剪成桃形,所以当地叫做“端午桃”。根据小孩的年龄制做而成,方法基本是有一根线绳,将剪好的各种颜色的桃形布料串在一起,中间再用麦秸杆隔开,最上端固定在肩膀的衣服上,最下端是各种颜色布料剪成的毛穗儿。最有趣的是,那位成年人想知道小孩的年龄,不用问你多大,他们会拿起你的“端午桃”一数,便知道你几岁,记得是这样的几句话:“蓝天黑地,白云彩一岁、两岁......”。一般都是十二岁之前戴“端午桃”,只有蓝天、黑地、白云三种颜色是固定的。“端午桃”长说明年龄大,年龄在一岁只有四片的“端午桃”。颜色布料全凭母亲的审美、喜好和家中材料而定。每到端午节这天,我们小伙伴都会聚在一起,互相攀比自己“端午绳”、“端午桃”。
父亲在这个节日也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故事,他讲的残缺不齐,我听的更是云里雾里。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面拓宽,对端午节及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端午节的各种纪念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大地缩短了南北差异,国家及国际组织对端午节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如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广大文学爱好者也对端午节有了无限想象空间和描绘。如:
泊罗江龙舟齐舞,
洛阳城粽子飘香。
屈原魂千秋恒世,
爱国情万古长存。
注:首诗为唐·文秀《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