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心得体会
文章内容页

朋友杂谈

  • 作者:南派三伸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6-08 06:12:52
  • 被阅读0
  •   1.什么是朋友?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个问题提出的意义,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同1+1=2再简单不过了,但是,朋友却是个具体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情况以及主体看来,朋友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友谊不仅同与生俱来的血缘亲情以及男女之间爱情一同组成人类情感的全部,也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一层社会关系,中国古代就将朋友看作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五伦关系之一,《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朋友是指志同道合及交情深厚的人。具体而言:在诸子百家看来,朋友是孔子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欢喜,是列子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憧憬,是庄子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洒脱;在豪杰义士看来,朋友是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生死与共的情怀,是管仲对鲍叔牙“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的感慨;在文人骚客看来,朋友是李白对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动,是王维对元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牵挂,是白居易对元稹“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缅怀,是黄庭坚对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思念,是高适对董庭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激励。而在当今社会,可能每个人对朋友都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就是朋友了,有人认为初次见面寒暄几句加个微信之后就是朋友了,也有人认为能用得着好用的就是朋友等。

      2.友谊的形成需要条件吗?

      友谊不能产生在真空的环境中,而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古人和今人不可能成为朋友,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今照古人”;其次,即使在同一时代且二者志同道合,但是没有交往的条件和机会,也不能成为朋友,例如在古代社会,交通和信息条件的落后阻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以至于“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只能说明二者具备成为朋友的潜质,但是不具备成为朋友的现实,可见,友谊不会凭空产生,总要有缘因学习或工作等原因在一起时间久了,逐渐产生友谊。再次,即使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假设客观条件具备且人的时间精力充足,一个人能和天下所有人都成为朋友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必定是建立在相符的品行、三观和经济社会地位等基础上,各方面差别很大的人是很难成为朋友的。如同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生伟大的友谊、大卫·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绵延半个世纪的友谊,相反,一个喜欢酒色财气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自律甚严的人成为朋友,一个阴奉阳违的人自然也不会和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成为朋友。可见,友谊也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主观基础上的。最后,交朋友说到底是一件考虑投入产出的事情,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等都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等去维护理论上无限的友谊,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所以这也限制了人们交朋友的广度。总之,友谊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3.友谊能够超脱世俗和功利的制约吗?

      友谊真的能够摆脱利益的羁绊吗?答案是不能。友谊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和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土壤中。不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承认,交朋友说到底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交往标准和要求,双方的主观条件相差甚远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例如亿万富翁是不会和乞丐成为朋友的,高官不会和农民工成为朋友,教授学者也不会和文盲成为朋友。即使双方成为朋友,大概率是充满着鲜明的利益交换,例如荆轲被燕国太子丹赏识引为座上宾不惜送钱送女人,换回了荆轲的一去兮不复还;古代一个士兵被毒蛇咬伤,将军降尊亲自为他吸毒疗伤,当别人都很羡慕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说:“我的儿子快死了。”结果那个士兵战死在沙场,当双方社会地位相差很大成为朋友时,地位低的一方能付出什么呢?惟有以死报之。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地位高的人愿意和一些地位低的人交往且平淡如水,例如苏轼曾豁达地说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东汉时期的穷苦读书人公沙穆为了筹集去京城太学深造费用,去富豪吴佑家做舂米工人,吴佑发现其学识渊博、谈吐不凡,遂降尊交往,引为佳话。这确实是值得称道,也很难得,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说这种交往完全超脱世俗和功利,利益不仅仅是指物质利益,也包含了其他隐性的利益,比如情感的慰籍、信息的交流、危难时刻的帮助。是的,朋友之间的交往必定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的,一个不能与你分享信息,交流情感,提供帮助的人不是朋友,你也没有和他交往的必要了,即不能互惠的友谊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个世界没有无条件的爱,除非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健康还是残疾、聪明还是愚笨,他们都不会离开你,父母对子女之外的亲情,友谊和爱情都是有条件的。这个世界也没有不计回报的爱,除非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对子女之外的亲情、友谊和爱情都是建立在互相付出的基础上,即一方付出而另一方无动于衷的感情是不可能产生和持久的。

      4.友谊具有阶段性吗?

      是有阶段性的。人总是在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知识、价值观、人生阅历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初能谈得来的朋友可能现在就变得很陌生了,这是很正常的。人生就像一辆不断向前行使的公交车,总会有人上车,也会有人下车。每个人的朋友圈都在不断更新,在人生某个阶段结识了新的朋友,而有些老朋友因为地域时间、价值观、经济条件及身份地位等原因而慢慢疏远,比如儿时的好友成年后还经常来往的又有多少呢?现在的朋友将来会维持多久又怎能推断呢?我们谁都无法预知。这确实是令人感伤的,但往往又是无可奈何的。当然那些一辈子的朋友也是存在的,那需要具备极其严格的主客观条件,确实是很难得的。

      5.朋友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吗?

      一方面,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是很难想像的,这比在银行没有存款更要可怕,关键时候没人帮。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毋庸置疑,朋友是重要的,它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朋友可以使我们变得神通广大,如鱼得水,更好地生存发展。我们每个人不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生命的局限性,更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论你出身多么富贵,不论你自身多么优秀,不论你的人生多么高效,你总不能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获得所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以及强大到独挡一面一辈子不需要别人帮助。另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朋友对我们影响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选择了什么样的朋友,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但是我们不能刻意夸大朋友的重要性,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圈子不同,不必相融;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不在于你认识多少朋友,而在于有多少朋友认可你。

      6.朋友是分类型和等级的吗?

      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与人交往,一个人在学校读书时和同学交往,工作后和同事共事,生活中和邻居交流等等,但是并非与我们交往的每个人最后都能成为朋友,同样即使成为朋友,他们之间也是不同的。朋友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根据关系远近一般可以分为点头之交,一般朋友,知己等;根据他们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的角色,有学习工作中的朋友,有生活中的朋友,有情感上的朋友等;根据性别有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根据好坏有益友和损友之分,正如论语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一个人不能辨明朋友好坏,且把所有朋友都一视同仁的人不仅最终没能保护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7.为什么是交朋友而不是处朋友呢?

      这是因为朋友只能选择,而不能教育。正如前文分析,三观和品行合拍是交朋友的首要原则,两个三观和品行天壤之别的人不可能成为朋友,即使成为朋友也不可能长久。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这主要是讲不要交德行不如自己的朋友。例如战国时孙膑和庞涓青年时师出同门、结为兄弟,但庞涓后来嫉贤妒能、利欲熏心,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迫害孙膑挖掉其膝盖骨并扔进猪圈。显然,一个品行低劣、三观不正的人在身边犹如一颗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受其伤害,一个虚伪阴险的朋友往往比正大光明的敌人更加可怕难防,所以一个品行端正、三观正的人若误交到一个品行低劣、三观不正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远离和决裂,而不是试图教育和改变。原因如下:首先,从教育的效果来看,人是很难被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成年人的品行和三观已基本定型,不可能受到外界环境改变,除非这个人突遇重大事故且良心未眠,才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也是小概率事件。正所谓“成年人的世界只做选择,不做教育。”“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其次,从教育的反馈来看,教育往往是受抵制的。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人们宁愿听美丽的谎言,也不愿听刺耳的真话,即使是胸怀天下、从谏如流的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有险些不能容忍魏征毒舌的时候,更何况普通人呢?所以教育的后果往往是得罪朋友且吃力不讨好。最后,从教育的主体身份来看,教育往往是受抵制的。在现实社会,一个人说话的影响力,不在于其说话内容的正确度和深度,而在于其身份地位和实力。朋友往往是各方面条件相仿、势均力敌的人,任何一方试图教育另一方,不论其道理多么伟光正,效果都是大打折扣的。

      8.忘年之交和男女之间的友谊存在吗?

      一方面,忘年之交是存在的,如果说爱情可能会有年龄的鸿沟,那么友谊则可能跨越年龄的界限。对于一个青年人,老年人也可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为你的感情增加色彩,但前提是建立在志同道合、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士孔融和祢衡结交时,祢衡未满20岁,而孔融已50岁了,但二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另一方面,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友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大多数人会认同男女之间不存在友谊的观点,他们认为男女之间只有爱情,没有友谊。事实上,亲情、友情和爱情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三种情感。从广义的角度上看,男女之间的情感必然囊括以上三者,但是从狭义的角度上看,人们普遍认为的男女之间的情感是排除亲情和血缘关系之外年龄相仿的男女之间的情感。而从这种意义上讲,我认为男女之间是存在真正友谊的,尽管这种友谊相对于同性之间友谊存在质的区别,这种友谊在现实中存在的比例微乎其微。但我们不能拿一般代替个别,这种友谊在现实中确实是存在着的。

      友谊本身就是个复杂命题,每个人对友谊的定义也不尽不同,友谊也包含很多类型和层次。男女之间的友谊涉及到异性之间的友谊,这和同性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男女友谊能否跨越疑惑紧张的两性关系形成纯真的友谊呢?如果双方都能保持克制与理性,这种超越两性关系追求精神的友谊是可以形成的,而且对双方都是有益的。相对于男人之间粗犷的、正式的和拘谨的交往,男人更愿意放下警戒让女人深入他的内心暴露他的脆弱、缺点和情感,女人可以通过和异性朋友交往了解男人的内心,从而有助于打开格局,塑造三观,也就是说,异性友谊能使我们得到同性友谊不同的东西,引导彼此走出性别导致的局限和狭隘,它是同性友谊的积极补充。

      即使双方保持克制与理性,那么这种友谊怎么保持长久呢?似乎纯真的男女友谊只存在于少年和青年初期,一旦一方有男女朋友或结婚生子,尤其是女性,这种友谊就逐渐疏远甚至夭折中断了。即使外界包括一方男女朋友或配偶对他们的友谊交往没有疑义误解,但是这种交往势必影响了他或她的生活,一方逐渐把自己时间、精力、情感、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自己的男女朋友或家庭,久而久之,对方也认清形势有意疏远。没有交往或交往太少的友谊又能维持多久呢?空有承诺没有实质性交往的友谊又该如何维持呢?

      9.真正的朋友具有哪些品质呢?

      我们都希望结交真正的好朋友,而不愿结交虚假的坏朋友,真正的朋友必然是用运气去垂得,真诚来维系,爱心去呵护的,真正朋友主要具备以下品质:

      (1)真诚

      所谓真诚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获得对方信任。真诚是朋友之间交往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前提,缺少真诚的友谊如同缺少地基的高塔看似宏伟,但却随时可以坍塌。《中说》记载:“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这里的心就是指真诚,古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孔子曰:“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亦师亦友,早年李鸿章拜入曾国藩幕府,尽管才华卓著,颇得曾国藩赏识,但也有浮夸不实、行为懒散的毛病,当时曾国藩要求部将每天一大早入营帐一块用饭,李鸿章喜欢睡懒觉一连几天都找借口推脱,后来曾国藩放下筷子说必须等人员到齐才用饭,李鸿章听说后连忙赶往营帐,饭后,曾国藩单独留下李鸿章严肃地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说完拂袖而去,只留下一脸羞愧的李鸿章,从此,李鸿章一改陋习、认真做人。可见,朋友之间交往最高级的情商恰是最拙朴的真诚。

      (2)守信

      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用是一个人的名片,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友谊。东汉的范式和张劭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交情深厚,学成后二人分归乡里,临别时范式承诺两年后的某日将去张劭家里拜访,转眼两年时间已到,张劭便将此事告知母亲并请其准备饭菜,母亲表示分别已久,且远隔千里,怎能保证对方一定会来。但张劭坚信不疑,到了约定之日,范式果真赴约,张劭于是杀鸡煮黍款待朋友。秦末汉初的季布一生重诺,很讲信用,从不失信,故时人称赞:“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而在电影《喋血双雄》中,冯刚对小庄郑重地说道:“我是一个没用的人,但是我答应朋友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3)宽容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同时适用于朋友之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特别挑剔别人毛病的人是不可能有朋友的,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瑕的人,在交朋友方面,我们不能有完美主义倾向和道德洁癖,一个人只要在品行和三观方面不存在根本问题,其他细节的瑕疵都是可以保持适度的宽容;与之相反,一旦发现一个人品行和三观有本质问题,即使这个人再优秀和有才华,都不能宽容,需与之断交。管仲早年和鲍叔牙一切做生意,每次赚钱分账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大家都很不服气,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为家里穷。”后来,他们一起参军,每次打仗管仲总是退缩到后面,撤退时却冲在前面,当别人都耻笑时,鲍叔牙却解释说:“管仲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这样做是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管仲听说后,非常感动,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4)义气

      所谓义气就是在朋友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出手相助。义气不是没有底线和原则的江湖义气,而是遵循正义和良知的有情有义,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础。义气说起来容易,然而真正践行起来却很难,一个人面对朋友的危难和利益的考量,究竟是出手相助,还是明哲保身,亦或是落井下石,这不仅是考验人性的关键,也是检验真正朋友的试金石。《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喜结好汉,天下英雄多归附之,故被称作“及时雨”。西汉时期羊角哀和左伯桃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听说楚元王招贤纳士,故一同前去求官,行至半路突遇暴风雪,他们穿着单薄,且食物匮乏,左伯桃为保住朋友性命,故将自己衣服和粮食交给羊角哀后选择了自杀,这就是千古流传的舍命之交的典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如果说在你危难时刻,能够与你肝胆相照,置个人利益与安危于不顾而全心全意帮助你的人可以算是一个朋友,那么在保全个人利益和安危前提下全心全意帮助你的人可以算是半个朋友,人生在世寥寥数十载,能幸遇一个半朋友,已实属不易。难怪很多人发出“相识遍天下,知心有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东晋权臣王敦谋反失败,抑郁而死,刚登基的司马绍皇帝秋后算账,追随王敦的王含及其子王应自然被列入通缉的名单,走投无路的父子俩想投奔靠山,王含念及王敦对王舒有知遇之恩,并且其与王舒平时喝酒吃肉,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主张投靠荆州刺史王舒,但王应劝父亲投靠王彬,王彬曾帮助过王应,王含反问王应:“大将军以前和王彬关系那么差,你却想归附他?”王应说:“这正是应当去的原因,王彬刚正不阿,大将军生前得势时,都无法改变其操守,非常人所为,如今眼见大将军去世、王家没落,定会产生恻隐之心,而王舒一向保守,不会做出格的事,定不能收留我们。”结果王应执拗不过父亲,一块投奔了王舒,果不其然,王舒笑脸相迎,在船舱里酒肉款待,待父子俩喝得不省人事时,下令捆绑起来沉入江中。而王彬听说父子俩要来,暗中准备船只在江边等待,却扑了个空,待闻知死讯后,深感痛惜。正如冯梦龙感慨:“好凌弱者必附强,能折强者必扶弱。”也就是说,像王舒这样毫无原则、趋炎附势的人怎么能值得信赖呢?而像王彬这样坚持正义原则、嫉恶如仇的人才会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朋友;而且帮助过你的朋友一定会再帮助你,但你帮助过的朋友可能不会帮助你,甚至会袖手旁观,更甚至会落井下石,而像王含这样的很多人容易被表面的义气蒙蔽双眼,无法洞悉人性,导致在危难时刻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时虚伪阴险的朋友比正大光明的敌人还要可怕!就像王含父子逃得了朝廷的追捕,却逃不了朋友的笑里藏刀。呜呼!在危难和利益面前,朋友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所以我们都要选择结交真正义气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必然是刚正不阿且帮助过你的人。

    【审核人:雨祺】

        标题:朋友杂谈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xuexichenggong/2106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