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爷爷的故事

  • 作者:烟水一袖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6-23 04:27:16
  • 被阅读0
  •   一

      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是一种习惯,爷爷是我们的“故事大王”。农村人夏天喜欢在院子里吃饭,图个凉快,也省灯油。吃完饭后,我们姐弟几个会缠着爷爷讲故事。爷爷讲的故事内容很丰富,有朝代更迭的历史故事,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更多的是讲爷爷自己的故事。

      我犹记得爷爷讲故事的情境。摇着一把芭蕉扇,不紧不慢的,时而给我们扇几下。夜色暗下,爷爷嘴上吊着的旱烟袋闪着红光。爷爷的故事就像红光跳跃着,我们好像进入了童话的世界。

      讲到关键处,爷爷总要说个我们似懂非懂的道理。爷爷常说,人要笃志气。爷爷这一辈子都是笃定目标努力不懈地奋斗着的。爷爷是普普通通的,但在我心里爷爷却是不平凡的。

      爷爷出生于1887年,1973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爷爷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是爷爷的奶奶和母亲把爷爷拉扯大。两个小脚女人带着一个孩子过日子,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幸亏得到爷爷他奶奶的娘家和爷爷的姥姥家的帮衬才勉强过活。那段日子,可以说是熬过来的。爷爷渐渐长大,先是给人打短工,后来学做香,学做砖。春天上窑做砖,农忙帮人家收庄稼,做“收客”;冬天去香坊做香,没有冬闲。总之,一年到头什么季节都有什么季节的营生,而且干什么都能得到最高的报酬。

      生活慢慢好起来了,也到了该娶妻的年龄了,奶奶的父亲看好了爷爷的勤快,将十八岁的奶奶嫁给了十九岁的爷爷。爷爷和奶奶养育了三男六女九个孩子。人口多,生活的压力更大了,爷爷更加拼命地起早贪黑地干活,逐渐有了一些积蓄,买了几亩地。爷爷说,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一定得买地。有了地,光靠天吃饭是不行的。我们这里处于北方的丘陵地带,土层薄,雨水少,干旱是常态。爷爷就开始打井,让每一块土地都能浇上水。打井可以说是大工程,爷爷在下面掏,奶奶和姑姑们在上面挽辘轳,将掏出来的土提上来。井打成了,有了水,庄稼丰收有了保障。爷爷说那时我家的麦杆垛比房子都高,年年新草压陈草。我们街坊有两个孤寡奶奶可以随便来我家取草回去烧。一说到这些,爷爷都自豪起来。之后,日子越过越红火,给三个儿子买了房子娶了媳妇。  二

      我记事起,爷爷和奶奶没吵过架,对奶奶很好。奶奶回娘家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每次都是爷爷背着奶奶送过河去。平时听不到爷爷对奶奶有什么抱怨,可是有一件事却让爷爷一直耿耿于怀。一年的冬天,爷爷在六里之外的香坊做香。腊月二十三辞灶日,傍晚奶奶煮好了饺子,让九岁的伯父和六岁的父亲给我爷爷送饺子。那天雪下了一天,傍晚时雪还没停,地上的积雪很厚,一抬脚就插很深。爷爷看到两个雪人似的孩子来送饺子,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心疼孩子,更生奶奶的气,外面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清哪是路,让两个孩子回去吧,又怕路上出危险,不让他们回去吧,又怕奶奶焦急担心,爷爷焦躁起来,团团转。爷爷后来告诉我们说,如果当时奶奶在跟前一定会给奶奶两巴掌。这当然是爷爷的气话,奶奶才不信呢。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爷爷没读过书,但是爷爷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不想让他的儿子们和他一样只在土地里打转,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我伯父和父亲都读过私塾,文化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他们学业完成后都去哈尔滨工作了。叔叔是爷爷最小的孩子,他更幸运,和婶婶结婚后一起在县教会学校读书,后来去淄博中专学校读书,毕业后担任了大连玻璃厂厂长。叔叔算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好榜样,我们后辈都引以为骄傲。

      爷爷的一生也有后悔的事。第一件就是阻止了大姑和大姑父同住。大姑父在哈尔滨做买卖,和大姑成婚后,想带大姑去哈尔滨居住。那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局势不安定。爷爷不同意大姑去哈尔滨,说是兵荒马乱的年月大城市不安全,再说女人出头露面也不合规矩。这样大姑父在外面娶了妾室,大姑年轻守寡孤苦了一辈子。第二件事,我的六个姑姑都没读过书,尤其是五姑六姑读书的时候都民国了,许多女孩子都开始上各种读书班,爷爷却没让她们走进校门。

      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爷爷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变了。我有一个大我一岁的哥哥,从记事起我没感觉到爷爷对哥哥有什么偏爱,反而对我更好一些。我小时候,不吃药,不管用什么法子,药都喂不进我的肚子里。爷爷打听到离我们村八里之外有一个会推拿的大夫,我有头疼脑热的时候,爷爷会背上我去推拿。(因为我父亲不在家)我小时候扎一对长辫子,头绳是奶奶用红线捻成的,爷爷说还缺两个发卡。于是爷爷牵着我的手,来到供销社。我看好了粉红色的蝴蝶形状的塑料发卡,爷爷给我戴上发卡,看着我呵呵地笑,那慈祥的笑容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爷爷是想让他的孙女像美丽的蝴蝶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吧。

      我一直觉得,爷爷的脑筋是有了转变的,尤其到了新社会,他不再轻视女孩子了,他常在我面前絮叨“也可以成个才,新社会了嘛”,这些话算不上是经典的励志语,但出自爷爷之口,就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  三

      我初中毕业那年,升高中招生章程改了,由推荐升学改为考试升学。我村七个考生只有我自己考上了高中。当我把通知书拿给爷爷看时,尽管他不识字,仍然戴上老花镜看了半天。然后叫着我的乳名语重深长地说:“你的姑姑们没上过学,你赶上了好时代,要笃志气,好好学。”我使劲地点着头。由于学校离家远,要住校,周末回家时,爷爷会到生产队的菜园里买些黄瓜西红柿给我吃,那个时候这些就是很好的零食了。遗憾的是爷爷没等到我学业有成以后来孝敬他,就离开我们,可是爷爷那句“笃志气”的叮嘱我牢牢记在心里,并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笃,是笃定的意思,这是我们一带的话,从爷爷嘴里说出,语调很硬,或许就是跟我表达着意志的力量,这种意志力成为了我读书的动力。

      爷爷没读过书,没什么文化,但是他明事理。爷爷经历了大清灭亡的动荡,民国建立的风云,抗日战争的战火,解放战争的硝烟,亲身感受了天下不太平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前线,党组织会到村里发动富裕农户捐粮食。每到这时,大多数人会沉默不语。是啊,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手里的粮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付出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要过日子,很漫长的时光,谁舍得饿着肚子把粮食交出来。尤其是战乱时期,往往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大家把粮食看得和性命一样重要。在这个时候,往往是爷爷先打破沉默,说,如果社会不安定,别说咱这点粮食,就是命能不能保住都说不准。为了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那么多人的命都送上了,咱村的韩克亮不是被日本鬼子砍了头了吗?咱别的事做不了,自家省着点,拿出些粮食给前线的将士们吃,让他们多打胜仗,咱们早早过上好日子。听爷爷这么说,其他人跟随着爷爷报上了捐粮食数量。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普通农民能把大义放在小家之上,这也算是家国情怀了吧。

      后来父亲说,当年土改划成分,以当时我家的土地在富农和中农之间,因为有一个上级干部当年来我村征过粮食,他知道我爷爷带头捐粮,而且捐得最多,这样给我家划了个中农成分。谁说家国情怀会吃亏?爷爷常说,遇到事儿,就不要怕,党组织叫干啥就干啥。爷爷不是党员,但觉悟一点也不低。我都为爷爷感到自豪。

      爷爷家是四辈单传,可是街坊上有兄弟俩,我叫他们大叔二叔,对爷爷像对亲伯父一样,逢年过节都会给爷爷送礼品。原来大叔的父亲我应该叫他二爷爷,十一二岁的年纪父母双亡,我爷爷奶奶将他收留,吃住在我家,小的时候我爷爷带他出去打工,长大一些后,我爷爷花钱供他学裁缝,到了该娶妻的年纪,又给他操办婚事。那位二爷爷我没看到,但从两位叔叔对爷爷的好,可想而知,爷爷给予他们家的帮衬是很多的。

      爷爷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爷爷就是这样做的,虽无传奇人生,但一生平安无虞。

      爷爷讲了那么多的故事,我觉得爷爷自己的故事最精彩,也最令我难以忘怀。爷爷永远活在故事里,他的故事闪着亮光。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黑色的土地
        下一篇: 看人户

        标题:爷爷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8156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