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张杰民:走进汉魏文化的殿堂

  • 作者:张杰民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06 21:27:45
  • 被阅读0
  •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里曾是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所建之许都,又是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后所建魏国的五都之一,无疑是三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我曾数次路过许昌,每到许昌仿佛听到古时的号角声声、战鼓雷鸣,好像看到铁骑奔腾、金戈闪耀,似乎感受到曹操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遗憾的是,都是一闪而过。甲辰年初夏,我终于等到机会,和几位好友驱车来到许昌,探索这里沉淀着沧桑的历史底蕴,寻觅曹操叱咤风云的蛛丝马迹。

      在众多的三国历史景点中,我们选择了曹丞相府、春秋楼、灞陵桥等代表性景观,去感受那独特的历史趣味与文化魅力。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老城区,由魏武帝广场、曹丞相府及周边一些商业街区构成,许多建筑都是在原曹操大营和办公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这里曾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曹操父子雄踞许昌25年的历史见证,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人文内涵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历史真实与游客体验相互交融的曹魏文化旅游主题景区。

      在魏武帝广场入口处,矗立着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书“丞相府苑”四个大字。再向北就是曹操的巨型花岗岩雕像,曹操左手持剑,右手指点江山,展现了一代帝王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曹操雕像的后面是许洲府衙,右边是小桥流水,走过了桥,就到了曹丞相府。其主体建筑是三进院落,依次是“求贤堂”、“议事厅”、“赋诗楼”,此外还有藏兵洞、观沧海大型浮雕、诗简等。第一进院名曰“求贤堂”,是曹操接纳贤士、任用人才的地方。在大堂显著位置,一幅竹简上书写着曹操的“求贤令”。曹操用人“不问出身,唯才是举”,以超越时人的卓越才能和远见,赢得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文有“奇佐”郭嘉、“王佐之才”的荀彧、计谋多端的荀攸等,武有箭术高超的夏侯渊、单手托牛的许褚、五子良将张辽等。要知道在重视道德与出身的东汉末年,曹操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绝对是惊天壮举,他不仅开启了魏晋人才鼎盛之局,也为后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得人才者得天下,赢人才者赢未来。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进院名曰“议事厅”,是曹操和手下文武官员商量军国大事的地方,显示了曹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以及曹操的政治、经济成就。著名的屯田令和招贤令,都是在这里诞生的。曹操,善于治理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并著有大量的军事书籍,像《孟德新书》《兵书节要》等,丰富了中国的军事理论。他一生中有30多年都是在战争中渡过的,常常亲自指挥,屡出奇策,奠定了曹魏集团一统天下的根基。第三进院名曰“赋诗楼”,展现了曹氏三杰、建安七子、蔡文姬等人的文学成就。据说当年每次打完胜仗回来,曹操就会邀上一些才子佳人到这里吟诗作对、抒发情怀。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开创了建安文学之风。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中,他以碣石山的壮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又是曹操内心的独白,也是他对生命的深深叹息。后人对曹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在曹丞相府有一个地下藏兵洞,由青砖砌成,巷道很窄,长达数十里,洞内机关重重、秘道通幽。看到这个藏兵洞,我又想到了曹操在其故里亳州修建的地下运兵道,曹操为何热衷于建设地下军事设施呢?可能这与许昌和亳州的地理有关。两地均属平原地带,无山可守,无险可依,军队行踪容易暴露,于是曹操巧妙地用地道藏兵、转兵、用兵、藏粮,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

      第二个景区春秋楼,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附近,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东征,下邳之战俘获关羽及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为保护皇嫂安全,关羽“土山三约”之后暂且归附曹操。曹操宠才爱将,用恩义笼络关羽,拜关羽为偏将军,并赐府宅一处,让关羽和二位皇嫂同住,关羽为避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二位皇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楼,关羽在此秉烛达旦,夜读《春秋》,春秋楼由此而得名。而今,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等;内院有问安亭、甘糜二后宫、挂印封金堂等,成为关公“忠、义”文化的发祥地。

      午饭之后,我们来到许昌西郊的灞陵桥景区,关羽挑袍辞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可以说它是春秋楼故事的继续。当关羽得知刘备的去向后,爵禄不移其志,财贿不冻其心,决意辞曹寻兄,而曹操有意回避不见,关羽不得已,挂印封金,修书一封,辞曹而去,保护甘、糜二夫人上路出许都。曹操知关羽去志不可夺,率众将送行,至灞陵桥,见关羽横刀立于桥上,赠以锦袍。关羽恐其有诈,以刀挑袍,长揖而去,开启了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现在,青石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精美的青铜雕塑《关羽辞曹丞相书》,它是一个摊开的汉代书简,再现了关羽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浩然之志和要离开许昌去千里寻兄的坚毅之心。景区内还有一幅巨大的“曹丞相拜送关羽之图”红石雕,再现了关羽挑袍辞曹的场景。雕壁背面所刻“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则是曹操得知关羽辞去时说的一句话。站在三国遗风的灞陵桥上,凝望着桥头上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的“汉关帝挑袍处”古碑,我浮想联翩,透过刀挑战袍的表象,恍如看到了曹操、关羽的内心感情世界和矛盾心理。曹操爱才惜将,对关羽留之不能、杀之不忍,左右为难,最后还是信守承诺、以礼相送,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关羽面对着曹操的威逼利诱,进退维谷,最后还是挑袍断义,护卫着两位皇嫂扬长而去,被誉为忠义之举的经典之一。

      为推崇关羽的忠义仁勇,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灞陵桥西建一关帝庙。庙为三进大院,有青石御桥、山门、仪门、东西厢房、拜殿、汉寿亭侯大殿、东西配殿、春秋阁等九殿一阁。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下的河,名叫“石梁河”,曾经是曹操的运粮河。我们在灞陵桥边乘一游船,游弋在“石梁河”上,河中波光潋滟、鱼翔浅底,岸边垂柳摇曳、花草扶堤,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穿过灞陵桥不久,忽见岸边水中有一个巨大的石船、石象,船夫告诉我们:“这是曹冲称象处”。曹冲是曹操的第七个儿子,五六岁时,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曹操欲知其斤重,手下一时无策。曹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只矣。”曹操大阅,即施行焉。

      在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三国可以说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在那个“浪花淘尽英雄”时代,不以成败论英雄。曹操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成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审核人:站长】

        标题:张杰民:走进汉魏文化的殿堂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7623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