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值深秋,来到倾慕已久的泸定桥。两岸云峰高耸,峻峭挺拔。大渡河涛声阵阵,奔流不息。趔趔趄趄地站在摇晃的铁索桥上,耳畔是呼呼的风声、铁索的叮当声以及河水的咆哮声。抚摸着冰凉的铁链,对毛主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有了更直观、更切肤的感受。
中国是古桥的渊薮。信手拈来,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四川的泸定桥,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一桥飞架,或东西、或南北,天堑变通途。在笔者看来,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泸定桥,她是古老的桥,更是红色之桥、英雄之桥。
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两岸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泸定桥位于泸定县城西北,是连接四川和康藏之间的交通要道。据记载,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竣工。因康熙帝御批,民间称之为“皇桥”。至今,康熙帝御书“泸定桥”三字匾额挂于西桥头,东桥头则立有康熙帝《御制泸定桥》碑。康熙帝御书的横批为“一统山河”,表达了他对当时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过来看“河山统一”,又表现了他对河山完整统一的一种骄傲。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13根铁链组成。桥长101.67米,宽2.7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000多个铁环相连,环环相扣,全桥铁件重达40余吨。资深作家萨沙在《泸定桥1万个铁环在300年前是如何造的?》一文介绍,小城泸定不产铁,康熙帝命雅安市荥经县负责打造铁索,荥经县以出产优良生铁驰名。为了保证铁环的质量,康熙帝严令将铁环追踪到的人,镌刻上相关信息,以身家性命做担保。将来哪根铁索铁环有了闪失,就惩处负责的官员和工匠,甚至还连坐后代。由此,铁索铁环的质量都非常过硬。据悉,铁索有20%的铁环为后来更换,最新的一次更换在2020年,有80%的铁环仍为“清朝原装”。
寒风中伫立,最激荡心头的是红军战士的呐喊声和枪炮的轰鸣声。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大渡河边,蒋介石企图把红军扼杀在这里,妄言“要朱毛红军作第二个石达开”,一手派“精兵强将”扼守大渡河和泸定桥,一手调遣几十万军队穷追不舍。结果众所周知,5月29日,红四团派包括连长廖大珠在内的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沿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守敌。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粉碎了蒋介石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朱总司令也曾慨叹“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昭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之艰险与壮烈。
如果说长征是一组大气磅礴的交响曲,飞夺泸定桥当成为最可歌可泣的一段乐章。长征途中,处处险情、步步惊心,英勇的红军把一个个“不可能”甩在身后: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特别是让人津津乐道的泸定桥一战,更是红军起死回生的关键。有一种观点: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当笔者拜谒了泸定桥,凝听了风声、水声、铁索声、喊杀声之后,对此观点感触颇深。为了阻击红军,蒋介石命令当时的四川军阀刘文辉,一定要炸毁泸定桥。但刘文辉并没有炸断铁索,仅仅拆除了桥上的木板。防守泸定桥的川军也没有背水一战、死磕到底,这些都给了红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红军战士一昼夜奔袭240华里,创造了人类轻装步兵单日行军的最远距离,更何况还食不果腹、边打边冲……凡此种种,历史不容假设,只要有一个节点出现意外,红军真的就要步石达开的后尘了。天佑红军,自助者天助之,红军战士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把这道生死攸关的天险踩在脚下。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有一篇代表作,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在书中也详细描述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奇绝,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些战士参军不是为了混碗饭吃,而是甘愿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灵?对于斯诺发出的灵魂拷问,至今,作为常人,我们很难想象一天一夜跋涉240华里,会是什么滋味;更难想象,爬行在摇摇晃晃的铁索上,面对着汹涌的大渡河波涛和眼前的枪林弹雨,又会是什么滋味?
战战兢兢下桥,眺望桥头观音阁,红窗金瓦,雕龙画凤,十分壮观,曾是红军的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文革时破四旧,观音阁被毁,被改名为“红军楼”。198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五十周年,杨成武将军故地重游时说,要尊重历史,观音阁得以正名。瞻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和二十二勇士纪念碑,那是聆听历史的回声。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位于县城西南的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距泸定桥600米。纪念馆屋顶模拟天安门城楼,馆中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飞夺泸定桥为重点,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展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奇绝惊险和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二十二勇士纪念碑上,镌刻姓名的勇士有廖大珠、刘梓华、王海云、刘金山、李友林。留下样貌的夺桥勇士有刘梓华和李友林。勇士丰碑身置涌泉,背靠青松,千古流芳。
徜徉于泸定县城,脚下是勇士路、成武路、开湘路,泸定人不忘英雄、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路边高楼鳞次栉比,店铺兴隆,商贩吆喝声声声入耳,此起彼伏……市井人家,烟火人生,一派祥和,想必这正是当年红军战士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