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响水”这个地方,是因为家人要送舅舅去响水学手艺。家人边收拾边絮叨,响水那穷呢,能带的多带点。我就很疑惑,既然明知道那里穷,为什么还要送舅去那。外婆一声长叹,就又听见姨娘琐细的声音,因为去响水学手艺,不要钱,还供吃住,还包出师,要在建湖难找到这样的好事。外婆生了8个孩子,这个舅舅是老小,他十八岁初中毕业时父母年纪很大了,近六十了,而姐姐们全已出嫁成家了。大家都是很清苦的,能帮衬的只有力气,没有钱。而没过几年,我哥也初中毕业了,家里没有给他找好工作的头绪,首先想到的仍是不要钱的好去处,那就是舅舅所在的响水。舅舅那时22岁,还没结婚,他当时是吃住在他响水的丈母娘家,以前是住在汽车修理门市楼上的,我哥去了,自然也是跟他一起住到他丈母娘家。到舅舅结婚,外公外婆基本真的是一分钱没花,响水人也没有提出什么“赘婿”的说法,结婚所有东西都是女方准备的。舅妈为人开朗大方,长相清秀,很是讨人喜欢的个性。要不我们家人总夸响水人好,心眼实诚,不谈钱呢。
响水人不计较钱是真的。我1999年上大学,那是民办专科,没学习氛围,谈恋爱玩的多。我是出了名的“穷光蛋”,当然很少有人主动找我玩,但是来自响水的汤丽丽,她经常找我玩,那时她总会约我一起去看电影,大多数都是她付钱。我实在不好意思了,才抢着付了一两次。校内的电影院,票价1元,很便宜的,可即使便宜,也经不起天天看啊,不夸张,我们真的是天天下午看,就那一个多学期,我们将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全看完了。我后来再也没那么密集性地看过电影,主要是没那兴致了。
到2000年的时候,站在204国道边上,响水发上海班,很多很多,一会功夫就是一辆,响水人象潮水一样涌向上海。当时有这个说法,就我舅我哥所在的“闸北区”就是名副其实的“苏北区”“响水区”。早在2015年“闸北区”就统一划建为“静安区”,而这位于上海中心区北部的“闸北/静安”,能有这么快这么好的建设与发展,“响水人”功不可没。
有天我无意中看到响水郭苏华老师写的文章《苏北小镇》,那是她生活的小尖镇,很大的物流集散中心。我一下子就想起来,那不就是我舅我哥学手艺的地方吗?她将小尖镇原原本本的呈现在了纸上,那可是我舅我哥嘴上时刻记挂的小镇啊。一个民风淳朴的好地方啊。而她在《平原的秘密》这篇文章里又写她在响水教师进修学校上学的经历,我估算了下时间,那不就是1999年吗,我的高中同学刘琴也是在那学校上的大专。
我上高中的时候,萎靡邋遢,很少有人愿意主动跟我说话,但是刘琴她就很喜欢我,她总带我去她家吃饭,有时晚上就住在她家,后来我毕业工作后,高中同学都不联系了,但只有她还总是不忘记我,总打电话给我。当时我家没有电话,所有的电话要先打在村里的小店,然后由小店老板娘到我家叫我,等我跑到小店里,而刘琴就正算好时间,我脚刚跨进店里没多久,她就又打电话进来。一般电话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她总是嘿嘿嘿地问我在家干嘛,然后简短地说两句她最近干什么的就挂了。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她还专程到我上班的地方看我。她让我把宿舍桌子台面收拾收拾,还批评说我都上班的人怎么还蔫头耷颈的。她说她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精神热情很饱满的,她给我讲她在响水的三套小学工作,那里的小孩都特别的单纯,特别的好,她看着那些天真的眼睛,就不由自主地热情起来。她给我讲很多小孩会偷偷送玉米、梨子之类吃的塞在她办公桌里,她都不知道到底是谁送的。而且元旦、国庆等节日,学校有歌唱比赛活动,本来排练时都很应付,没精打彩的,但那些孩子总是一看到她这个老师来了,就会立马很起劲很大声地唱起来了,那种响亮的声音基本上是她一进门同时抬高的,让她很有教师这份工作的自豪感。她说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师生情,总觉得那是故事,但是她在三套小学,却自然而然地扮演了师生情里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令她自己也感到很意外。
响水人的好,就是这样在平平淡淡生活中的“好”,当时根本意识不到,只有多年后回味,才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