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黄英:茶润青山

  • 作者:凌波仙子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8-22 10:27:17
  • 被阅读0
  •   不知何时,绿茶爱好者热衷于“明前茶”,三月刚出头,茶市就开始了一年一度最火爆的交易,绿茶越早,价格越高,最高的炒到数千元一斤,购买者往往非自饮者,多为送人之佳品。

      红霞老家在山区,“靠山吃山”,大集体时代经济来源唯有满山常见的杂树和一小片依山而立的茶园,类似贵州梯田,可惜层级无法与之抗衡,观赏性更不能之媲美。据母亲说那是烧山开荒的成果。从记事起,乡亲们春季最忙的节点是摘茶和插早稻秧,老家俗语:“茶摘谷雨尖,秧插谷雨后,不摘五一茶,不插五一秧。”

      红霞对茶谈不上品,一顿大餐后,若说解油腻,她认为最好选择是来一杯绿茶。沸水冲泡,冰箱冷餐室存放半年有余的茶叶依旧保持着青绿的底色,一片片茶叶在热水的浸泡下,舒展开蜷缩已久的身体,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翩跹起舞,静置五六分钟后,满杯绿意铺展开来。此时啜饮,口舌生津,浑身酥润。

      父亲说新茶上火,不适宜体质燥热者,红霞是典型的体质燥热者,平时多磕了点瓜子或出去吃顿火锅,嘴唇必起泡。之后几天她会在绿茶里加几颗菊花,改善体内机能的不平衡。多数时候,她嫌麻烦,还是一杯绿茶舒心省事。

      五一回老家,红霞本想帮着摘些茶。可哥哥青山说茶也已老,价格低,没人要,不过夏季炎热解暑最好还是老茶杆。为来年茶叶多发芽,立夏前得修剪,需及时施饼肥,化肥培育的茶叶,寡淡无味不解渴。说起茶,不善言辞的哥哥青山,突然打开话匣子,眼里带着光。红霞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冲开,点点滴滴涌现到眼前:

      哥哥青山初中毕业,赶上农村外出打工第一波热潮。没有一计之长,他先在建筑工地扛水泥、搬砖头、拌沙子;后来进工厂,成为皮鞋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颗随时都可替代的螺丝钉;成家后,在岳父母的要求下考了个大货车驾照,从事长途运输,饮食不规律,加上久坐,胃和腰椎都出现了小毛病。嫂子不放心,经常跟车,两个女儿丢在家,全靠爷奶照顾。

      “只愁生,不愁长”,转眼大女儿小学毕业,计划生育让农村人口锐减,当地中学成为教师超过学生的窘况,老师们都想方设法寻找逃离路径。在农村,孩子最好出路就是好好读书,稍微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县城,只为有个好的未来,不再像父辈那样在泥巴地上深耕,或者外出打工,最终成为融不进城市的外乡人。

      嫂子比哥哥青山有主见,她期望两个女儿拥有小姑红霞一样的人生。红霞大专毕业,当年没回老家,选择到苏州打拼,“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红霞看重的是江南水乡气候温润,经济发达,宜居宜业。红霞学的是财务,开始在一丝绸企业当会计,后遭遇企业发展不景气,她主动辞职,凭借勤奋考上苏州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当地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当教师。在家人眼里,她是端铁饭碗的,工作体面舒服,待遇旱涝保收;在老乡亲口中,她是教导孩子好好读书最有力的证明。

      为了女儿,哥哥青山不得不选择留在老家,去县城陪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大家子,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嫂子要去县城做早点,还专门去了面点机构培训,租房子照顾大女儿上学,哥哥青山打下手。物质丰富的年代,食客可选择的余地大,一开始尝新,生意还可以。做早点辛苦,上班、上学的赶在一块儿,两个人忙得四脚朝天,有时候还会怠慢顾客。刨去房租、水电、早点成本,稍有盈余。三个月后,早点没有新花样,光顾的食客稀疏起来。嫂子认为如此坚持下去,后面可能紧够支付房租的。

      山路十八弯,每次回老家,进出只有一趟车,碰上节假日,乘坐七八个人的小中巴挤进十五六个,听说打破纪录的是有次装入二十多人,不晕车的都挤晕,而且危险系数高,回家一趟车,乡亲们没法在意安全问题。哥哥青山有货车驾照,买个小中巴跑运输没问题。他说服嫂子拿出所有积蓄,还向红霞借了点,红霞说算合伙,无需还。夏天五点、冬天六点、春秋七点出车,下午四点左右回。嫂子为照顾女儿,招工进了一家羽绒厂做机工。

      下午出车回家早,哥哥青山喜欢去后山转转,上学那会儿,父母靠着砍柴卖柴交学费完成兄妹两人学业。青山认为自个儿不是读书的料,没考上高中,学业到此为止,这样家里支出也就少一份;红霞上高中,读大专,哥哥青山算是间接支持。农村孩子出路少,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家孩子愿意读书,父母都尽力支持。到大侄女读初三时,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孩子凭借读书到外地工作安家,外出打工的中年人,头脑灵活的到镇上买房子,春节回老家过年,村里热闹三五天。

      1999年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启动,山区青壮劳动力流失太快,不少耕地逐渐荒废,此时退耕还林在山区不费吹灰之力。红霞老家有三块自留山,面积可能有三百来亩。自从平原地区有了煤球和液化气后,山区的柴火根本卖不出去。森林砍伐得向林业部门申请采伐证,手续繁琐,自家树木多为栎树和松树,实用价值不高。之前还经济头脑的中年人收购栎树烧炭,但烧炭翁年岁大了,干苦力活不济,烧炭产业逐渐消失。哥哥青山看到城里人喜欢吃糖炒栗子,听说栗树嫁接成长快,三年即可挂果。他购买了些栗树苗,学着从中央七套农业节目中所掌握的嫁接方法,为自留山上百十颗栎树嫁接栗枝苗,成功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大侄女上高中那年,哥哥青山发现板栗真挂果了,还不少,且不说采摘栗子多辛苦,加上本地栗子没销路,又不易保存,青山眼睁睁地看着栗子生虫。本来中秋节必备的时令大菜---栗子烧鸡是两个女儿的最爱。结果青山烹饪的栗子烧鸡,栗子多,鸡块少,成为自产自销的笑话。从此在满山杂树林中,栗子树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开花季节,毛绒绒的,像减肥后的毛毛虫,胆子小的,不敢瞧。

      2013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大侄女不负家人期待,考上省会一所大学,小侄女到县城上初中,古稀之年的父母留守家中。小中巴运输仅仅维持家人生活费,孩子学费还是妻子每天做工十个小时以上供给的。哥哥青山发现山区开始有人买私家车,看来自己的运输事业又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距离天命之年只有两个春秋,哥哥青山决定响应村集体的扶贫决策,因地制宜,打造山区特色产业。村集体茶园分田到户后,由各家养护采摘。2015年之后,采摘茶叶的也只有留守村中的老人,年龄平均超过一个花甲子。青山虽说住村里,他也没摘茶经验,仅有三次还是陪女儿来体验的。细算起来,最大茶龄超过三十岁。每年茶籽落,来年有发芽,有幸悄长大。待小茶超越后,再刨去老茶根,应证了“茶园代有新茶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奇怪的是老茶树发芽迟,过了谷雨才露出尖尖的新叶,故家乡有采“采茶要采谷雨尖”的说法。

      县里下派的扶贫干部从外地购进发芽早、产量高、价格贵的外地茶苗,说是增收增效,可带领乡亲尽快脱贫。哥哥青山领回一千多株茶苗,准备做个对比,老父亲坚持说集体种下的老茶树是高杆茶,品质好,味道足,一道苦,二道正,三道有回甘,青山不信。他将新茶苗种在自家曾经种植水稻的农田里,果如扶贫干部所言,来年二月底就冒出了新茶头,支杆极短,两叶对生,长速快。不及时采摘,两天叶尖变叶片,确实压秤。掐尖的茶叶,冲泡起来,色泽惹人羡,茶香闻不见。

      父亲几十年的经验,哥哥青山终悟所言不虚。新茶卖了个好价格,却非长久之策,真正品茶的人,精得很。在父亲指导下,哥哥青山承包村集体位于半山腰的一片茶园,开始收集本土茶籽,育苗,间隔种植。茶树长得快,勤施饼肥,三年就有一米高,本土茶逐渐取代了外地新品种。摘茶是季节活,打的是时间差,黄金时间只有半个月。科技改变生活,上个世纪的手工炒茶、炭火烘茶是极其繁琐熬人的活,如今有了炒茶机、烘茶机,大大减轻了茶农的负担。但茶农仍有头疼的事,那就是采茶人年龄越来越高,不是说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主因是采茶为季节活,最多一个月,收入少。

      本土茶收获颇丰的第一年,外地茶已占领市场五年,哥哥青山担心销售不畅。从品相上看,本地茶不占优势,就委托红霞帮忙送给朋友、同学、同事品茗,如果口感好,再决定下订单。红霞的圈子小,没能为哥哥茶叶打开市场。大侄女学毕业后进了环保局,年轻人脑子活,采用小包装,作为试用茶,通过网络让顾客先品尝,结果一下子火了。外地茶与本地茶PK,本地茶完胜,成为品茶行家的抢手茶,新茶没上市,订单已下达。

      嫂子看到了本地茶的潜力,与哥哥青山一起,不惧艰难,两人花费三个多月,将自留山上长不高的灌木砍去,开荒成一片新茶园,茶株达五千多棵。如今五年过去,茶树在氧离子和山泉的浸润下,生机盎然,四周山峦叠翠,偶尔见到野兔、山鸡、野猪、狗獾、松鼠等出没其间。

      曾经的绿水青山一度是穷山恶水的代名词,如今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霞站在哥哥青山的茶园里,望着四周葱绿绵延的山峦,这是天然的氧吧,呼吸却变得轻盈起来。五月阳光本有些燥热,山风吹过,浑身毛孔舒展开来,舒服极了。从未有过的念头在心里泛起:退休后回老家,和哥哥青山一起,养护好这片茶园,陪伴父母,颐养天年。

    【审核人:雨祺】

        标题:黄英:茶润青山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jingsanwen/9102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