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是薛家一厢情愿吗
不是,如果是薛家一厢情愿,薛姨妈不会让女儿宝钗一直耗着,要知道那时候姑娘们十五岁就开始议亲,多数是十七岁出嫁,比如湘云十五岁就有了人家,比如比宝钗小的堂妹薛宝琴,早早订了亲,急急的上京发嫁,这说明,那时候的姑娘出嫁极早,家里也早早打算,所以桂花夏家的那位花朵样轻巧的姑娘,也一样识文断字的夏金桂,到了十七岁才会急着出嫁,薛家娶亲急,是因为夏家也嫁得急,夏家姑娘没有拖着,反而是薛家一求,就同意了,因为什么,因为姑娘到了十七岁,就有婚嫁的压力了。
1、薛姨妈的指望是宝钗,依靠可是薛大少
对于薛姨妈来说,多希望女儿和儿子调了个,那到好了,薛家的生意自然有人管理了,哪怕不能发达,可守成没问题,可因为是薛大少这样一个吃喝玩乐惯喜与人送钱的薛大傻子,自然守成都难了,这自然是令薛姨妈烦恼的,她能指望的就是牡丹花一样的宝钗,薛家精心教养用来参加陪读的。
可是能如何,哪怕女儿出众,可是只能用来高嫁联姻,给薛家撑一下面子,找个靠山,可是薛姨妈到底要指望儿子养老,这样一来,薛大少就成了薛姨妈的命根子,这才是薛姨妈的无奈。
2、金玉良缘是薛家一厢情愿吗
所以薛姨妈在女儿参选失利后,才要规划宝钗的婚事,宝钗没能成为公主的陪读,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薛家主动放弃,二是薛大少连累了宝钗,反正是薛家明珠错过了这个机会,薛姨妈要考虑女儿的婚事,其实宝钗进贾府第一个生日,就是十五岁生日了,贾母还特别要自己出钱给宝钗过生日,这就是一个特别的信号,宝钗到了要议亲的年纪了。
那么薛家提的金玉之说,是薛姨妈自己编造的吗,不是,肯定有人配合,而这个人就是荣国府内宅总经理,在宝玉的婚事上有一半发言权的王夫人,儿女婚事父母之命,她就那个母命,能做一半的主,王夫人是愿意促成金玉之说,亲上加亲,她要找个帮手,要督促儿子上进读书,走仕途,宝钗的人品能力都合适,这原比贾母安排的黛玉,或者贾政弄个书香门第家不知根底的女儿要合适的多。从王夫人个人角度,无人比宝钗合适。
就是因为王夫人同意,或者说参与了布局,薛姨妈才有底气,才相信女儿的事不会落空,才会让宝钗一直在荣国府耐心的坚守。
金玉良缘真正的后台
薛家进京,就住进了贾府,贾府当然要挽留,不过当时是留客,不是要个租户,不过,薛家住了不走,就是元春省亲盖别墅,让小戏子住了梨香院,这个时候,就是变相的撵客,可是薛家还是不走,住在了东北角另一处,那一处,是更大更宽敞,还是更荒凉,就没有交待了。
薛家是一大家子人,当然进京人口,带的不多,也是丫环奴才小厮都要有。而且后来元春让姐妹们住大观园,特意提了宝钗,应该是王夫人的意思,让宝钗住进大观园,算是给薛家的体面。
1、薛家进京之前是通过书信的。
薛蟠打死了人命,自己料理不了,只好让王家贾府解决,王子腾和王夫人都去信要薛姨娘带子女进京,这是无奈的办法,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薛姨妈毕竟是王家的女儿,当兄长的不得不照应。所以让她们进京,自然是为了稳妥。那时候,肯定会考虑,薛家进京后,如何居住。
如果在外居住,京里贵人多,要是薛呆子不长眼色,再生了事非,就丢人丢大发了,会影响王家的声誉,其实对贾府影响到不大,薛蟠是王家的外孙子,和贾府到没这么亲近的关系,不过是贾府一个儿媳妇的外甥。
老谋深算的王子腾,就会考虑,如何约束薛蟠。
薛蟠和宝钗的年纪,都不小了,宝钗已经十四了,薛蟠比宝钗大,估计也有十六了,都到了说亲的年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就是说两门好亲事,这个烫手山芋就解决了。
当然,宝钗比薛蟠要好解决,女方本来就能高嫁,而且宝钗本身的资质极佳,所以薛宝钗的婚事,就成了薛家的重点工作。
薛家进京住在贾家,不是临时起意,就是王子腾不外任,也一样如此,这是王子腾的意思。
2、金玉良缘的谋划
王子腾肯定考虑过,把薛宝钗嫁回王家,这自然是薛家乐意的,可是在王家内部没能通过。
薛姨妈的事,王家不能不管。
把宝钗嫁回来,也是一个办法,可是王家可能没有合适的子弟,嫁个庶子不太合适,嫡子们的婚事太重要,不能浪费资源,薛家是商户,王家不乐意。
王子腾这才想到贾府。
他还有个亲外甥,贾宝玉。
如果宝钗嫁了宝玉,那自然更好,不用王家出面,问题就解决了,以后薛家的事,就是贾府的事。
所以王子腾才会同意薛姨妈这个妹子,住在另一个妹子家,不考虑王夫人是不是为难,上面有婆婆,还有个长嫂子邢夫人,这是必须的,要用亲上加亲,增加金玉良缘的分数。
3、王夫人的默许
王子腾的安排,自然是和两个妹子,都提过,薛姨妈当然欢喜,王夫人不好一口拒绝,这是关乎亲情,她当然不能一口拒绝,只好说,见见姑娘,看看两个孩子,相处如何。
结果,宝钗温柔端庄,深合王夫人的意,王夫人相中了宝钗,薛家才敢散布金玉之说。
这也是薛家进府后,过了一段日子,才有金玉之说的原因,毕竟,这要得到王夫人的认可,是宝钗先做人成功,上下皆赞,人谓黛玉不及,王夫人满意了宝钗。
王夫人明白,金玉良缘若成,自己多了个帮手,而且兄长王子腾也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