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斗绝对称得上一位传奇人物。
尽管他的传奇多半是在技艺,而不是经历。
刘斗是河北涿州人。
涿州地近京师,既出英雄,也出能工巧匠。
刘斗的技艺不在舞枪弄棒上。但刘斗做的,未必刘关张能做得来。
刘斗绰号“百事通”,诸凡建筑、木工、园艺方面的垒、砌、雕、琢、油、画、剪、裁等,无所不通。
刘斗生于1893年,幼读私塾,十三岁从师学艺,初学建筑,后学木工,十八岁时已成为京城一个家具厂的领工。
1936年,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的李鸣钟,辞官归隐,欲在家乡建一处府邸,就把名闻京华的刘斗请到了沈丘。
由刘斗设计并领工建造的“李公馆”,堪称民国时期北方建筑的代表。一连三节四合院,每院正堂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左右各有角门四个。除此,公馆里还建有大花园、小花园、书房、厨房、水房、磨房、车马房、勤杂房等,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功能齐全,处处中规中矩,表现得既端庄又高雅。
有两点尤其令人称赞。
一是砖雕与木刻;一是奇花和异草。
李公馆的大门楼、各个正堂与厢房的门楣和窗牗,均镶嵌有相应的雕刻,或八仙,或双凤,或鹿,或鹤,或牡丹,或石榴,或桃,或荷……无不栩栩如生。
其次,刘斗在院落里依形趁势分别栽种了银杏、棠棣、桂花、牡丹、紫荆,甚至还有一棵何首乌。
1949年前后,刘斗还设计和建造了附近一些地方的政府、银行、邮局的办公大楼等。
然而,刘斗一身本事却几乎没有传下来。
刘斗原在北京有妻小,但他自1936年初来到沈丘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据说这源于他遇见了的一个女子。
这女子的家乡是扶沟的,与母亲一起逃荒来到了槐坊镇,叩响了李公馆的大门。
那是1938年,即黄河从花园口奔涌而出、一泻千里的那一年。
母亲奄奄一息,已成为李公馆勤杂工的刘斗收留了他们。后来,母亲死去,女子就成了刘斗的女人。
女人为他生了三个女儿,这让他有些遗憾,他觉得自己的一身技艺将后继无人了。
到大女儿十一二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小伙子。
小伙子名叫焦黑,十五六岁,是焦柳营的——一个离槐坊镇三四里远的村子。
小伙子的父亲,老焦,在李公馆不远处卖牛杂汤,与刘斗熟悉。焦黑在他父亲店里帮工,不忙的时候,担水卖,一挑子水卖两文钱。
小伙子勤劳能干,又聪明,长得仿老焦,个头高高的,很英俊。刘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琢磨,焦黑兄弟四人,能让焦黑给自己当个上门女婿,想来老焦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但刘斗没有向老焦挑明,他只说,焦黑不如跟着他学个手艺。
老焦哪有不乐意的理,当下就让焦黑磕头拜师。
但是,你要以为刘斗一下子就把全部技艺尽心尽力地教给焦黑,那就小看了他。他先教砌墙,再建苫瓦。反正他觉得焦黑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一年,两年,三年……到焦黑十八九的时候,刘斗向老焦说明了自己的心思。
老焦说,我没意见,但我得问问孩子。
随后,老焦回话:这孩子,咋恁不知道好歹,这多好的一门亲戚啊,可他偏不愿意。他不想呆在集上,他几个弟兄都在老家,他怕孤单。
其实,是老焦不同意。
他觉得,城里人没地,生活不容易,从长远看,比不了在乡下的。
这样吧,让孩子认你一个干爹,咱们当亲戚走,逢年过节让他给你来拜年。老焦说。
这也好,这也好。刘斗应声说。
他看出了老焦的狡黠。
从此,焦家就多了一门亲戚。逢年过节,焦黑都会去看望刘斗和刘婆。每一次,焦黑带回来的东西都比去时带的要多。
但焦黑能从刘斗那里学到的除了砌墙、苫瓦,也就是打个方桌、做合门这些简单的手艺。
尽管这样,焦黑的本领也足够养家糊口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焦柳营一带户户都加工鞭炮。那时,方式还很原始。炮筒子是用两块平面的木板搓成的,十分费时费力,直到一种弧面的炮推子出现,鞭炮加工才有了大的变革。
弧面炮推子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焦黑。他赚了不小一笔钱。尽管有人很快看出了门道,把栆木板换成了铁板。
这是刘斗去世十年以后的事了。
作为“右派”,刘斗受到了批斗。他死于1968年10月。
第二年春上,两位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来到沈丘。他们想请刘斗回北京,去修补故宫在清末、民国时期被损坏的构造与雕刻。
但刘斗已无法跟他们回去了。
经人指点,他们来到了一处荒野,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着眼前的孤坟鞠上三个躬。
他们又找到了焦黑。但焦黑说,师傅没有教他这些。师傅告诉他,你现在学的,够养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