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就是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打铁这一行业距今至少三千年历史了,考古发现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出土铁刃铜钺,长8.7厘米,出自商朝时期。经金相检测,该件铁刃铜钺刃部的铁不是人工冶铁,而是用陨铁锻造成薄刃后,浇铸青铜柄部而成。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新村商代遗址中,也曾出土一件铁刃铜钺。这几件器物的铁质部分都是陨铁,而非人工冶炼的铁。铜大约八百多度即可融化,铜合金熔点更低,铁则至少需要一千一二百多度才能融化,而铁矿石炼铁则需要更高温度。在商代已经拥有了铜的冶炼技术,但当时的技术达不到铁的冶炼温度,因此当时并不具备人工炼铁。从出土的几件“铁刃铜钺”中看,陨铁经过锻造成铁刃,做成兵器,可见这样的铁兵器是多么稀少、珍贵,证实了我们祖先将铁锻造用于制造兵器,至少在距今3400年左右,也就是说那时就有了铁匠。
钢铁兵器出现于东周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标本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是由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反复锻打而成,长仅38.4厘米。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始广泛装备军队,钢铁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制成,有的刃部经过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剑。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铁匠是欧冶子和干将,有的传说他们是师徒关系,干将是徒弟。他们除了铸造青铜宝剑外,还锻造铁质宝剑,据传,龙泉宝剑的创始人就是欧冶子,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载:“于是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之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当今,出名的宝剑就是龙泉宝剑,龙泉就是当时的龙渊,曾在电视看龙泉宝剑制剑工匠说,现在的龙泉宝剑,是用汽车废弹簧钢板锻制得,但高级的龙泉宝剑是用在河里捞的铁英砂锻制得,大约四十斤铁英砂,才能锻一支宝剑,这与《越绝书》“泄其溪,取山中铁英”记载是一致的,几千年来的制作方法一直流传到现在。在锻造时要把锻件反复折叠,加热到锻件表面半融化状态,才能使锻件成一体,并呈现出特殊花纹,在锻打宝剑时,不同的折叠方法和不同的锻造方法,剑身会出现不同的纹路,有流水纹、云朵纹、羽毛纹、冰裂纹等等,越是稀有的纹路,工艺难度也越大。一支成品宝剑重量只有两斤左右,可见锻造一支宝剑是多么不容易。古时最初的冶炼技术,只能炼制粗糙含有各种杂质的像海绵一样的“块炼铁”,需要反复锤炼去掉杂质,在锤炼过程实际也是渗碳过程,这就是“百炼成钢”这句话的来历。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专诸刺王僚,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酒正酣,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鱼炙就是烤鱼,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正喝着高兴,杀手专诸把匕首藏在烤鱼肚子里,躲过严密检查,乘机刺杀了吴王僚。专诸行刺用的鱼肠剑,就是欧冶子所造,这在《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有段记载:“时阖庐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庐使专诸为奏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弑王僚。”《越绝书》记载鱼肠剑是青铜铸造,能藏在鱼肚子里的剑,是非常短小的,当时吴王僚身穿三层铠甲,这么小的剑如果是青铜铸造,容易折断和不够锋利,必须是铁质宝剑才能够穿透铠甲,刺死吴王僚。多年来,刺杀王僚的剑,究竟是青铜剑,还是铁质剑,一直有争议,宋•沈括《梦溪笔谈》里有:“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沈括就说鱼肠剑是钢剑,虽说《越绝书》说鱼肠剑是青铜剑,但“越绝书”不是史书,它只是一种记述文,只能参考。
考古已发现了西周末的人工冶铁制品,即河南三门峡虢国大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这件器物属西周晚期人工冶铁的块炼铁制品。此外,甘肃灵台发现春秋早期的铜柄铁剑,据上述事实,学术界认为中国中原地区人工冶铁最早发生于西周中晚期。而到了秦汉时期,人工炼铁技术已经娴熟,有很多人冶铁发了大财。《史记·货殖列传》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这段记载是说,四川的卓王孙,祖先是赵国人,靠冶铁发了大财。秦破赵,卓王孙被迁徙到了四川的临邛,临邛产铁,卓王孙有祖传的冶铁技术,广招人工,发了大财。家里的奴仆就上千人,游玩射猎,就像一个国君。与卓王孙同在临邛的程郑,是从山东迁徙来的,也冶铁冶铸,常把铁器制品卖给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家里的奴仆也是好几百人,富有程度与卓王孙不相上下。《货殖列传》中还提到了一位远比卓王孙成名要早的战国时期巨富,他同样是以冶铁而致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列传记载的这几个冶铁者,他们都富可敌国,像国君一样生活,他们除了炼铁外,还把炼出的铁锻成各种用具,销到各地,可见当时冶铁、锻铁利润之大。中原地区至今流传这样一句老话:“开过药铺打过铁,给个县官都不换。”最初听到这句话很不理解,开药铺发财有目共睹,但开打铁铺发财真是没听说。看了司马迁《货殖列传》,才不能不服气,这些冶铁者像君王一样的生活,怎么能换一个县官?!
欧冶子、干将这些历史有名的铁匠,真正有记载的事迹并不多,他们的事迹大多是传说,更不要说比他们更古老的铁匠了,根本找不到一点记载,能被历史记载的铁匠,大约莫过于魏晋时期的嵇康了。《晋书•嵇康传》记载:“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这是说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丽的文采和优雅的风度。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对自己进行多余的打扮。人们认为他风采非凡,天生本质与自然相合。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柳树。于是绕着它挖了个水沟。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坐在它下面打铁。这段传记还记载:“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也就是说,当初嵇康很穷,就与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而“以自赡给”就是补贴家用,实际上嵇康应该是开打铁铺,对外锻造铁器。嵇康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精通音乐,人长得漂亮,他在与向秀打铁时非常投入,对围观的人视若无睹,“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旁若无人。”嵇康大约是史书记述铁匠活动最多的一位历史人物,嵇康荣登史书,流芳千载,当然不是因为打铁,但又有谁能说嵇康不是铁匠?!
笔者也是铁匠,十六岁就进入机械学校学校锻造,我们一面学习文化知识,学习锻造必备的专业知识,学习机械制图、金属工艺、锻造工艺。我们还下到实习工场,在工场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操作锻造设备。最初,是从锻造基本功练起,少不了要抡大锤,而“抡打”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打锤动作,要想打的又准又狠并不容易,不少同学稚嫩的手磨起血泡。真正第一次锻造操作是锻打盖房房梁用的“扒锔”,这留下深刻印象,五十年后都忘不了手上起的血泡。
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偏远县城的柴油机配件厂,现代的工厂,很少抡大锤了,常用的锻压设备有压力机、空气锤等。成吨的各种钢铁锻件,经过自己的手,分发到机械加工车间。锻造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工具、模具,都是自己设计绘制。通过努力,冲床结构复杂的冲压、冷镦模具,也都是自己设计绘制。有道是:“趁热打铁”,打铁必须动作敏捷准确,壮硕的身影在高大威武的锻锤下,随着有节奏的轰鸣声,舞动的钢铁就像是一团翻腾的火球,铁匠们背影是何等矫健。当坐下来设计绘制图纸时,又是那么安静、文雅,与锻造中的铁匠判若两人,不知用“守如处女,出如脱兔。”来形容是否贴切!我们这些技工学校出来的学生,既能搞设计,也能动手操纵设备,这就是“能文能武”吧!后来担任专职锻造、冲压技术员,并被评上工程师职称,当你自己设计的工装模具,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锻造是军工、造船,航空航天、机械制造不可或缺的第一道工序,精密锻造甚至可以取代机械粗加工。在大型锻造车间,锻造机械比二三层楼还高,看大吨位锻锤工作,场面极其震撼,加热好的成吨重钢铁,发出淡黄色,温度在一千二百多度,在高大威猛的锻压设备面前就是面团,铁匠们像是巧媳妇在揉面团。现代的铁匠与古时铁匠锻一些农具和日常用具,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铁匠在中国历史上如此悠久,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更为自己就是铁匠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几千年来,铁匠生生不息,书写着不朽的史诗,并为美好家园建设增砖添瓦,赞美吧---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