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传统文化守望和传承

  • 作者:方烟雨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0-21 18:04:35
  • 被阅读0
  •   匍匐在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江之滨,有一个美丽的小镇——园洲镇,园洲镇有一个热爱广府文化的团体——博罗园洲曲艺协会。曲艺协会位于园洲镇人民广场大舞台东侧,面积约108平方米,里面设有办公室和排练室。有各式戏服,乐器,道具等,配备齐全,

      “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根基。

      园洲镇响应党的号召,加强新时代文明建设,推动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博罗宣传部,园洲镇政府大力支持下,对当地粤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推广,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曲艺协会在全县各地举行粤剧曲艺表演,为了留住这份独特的文化根脉,园洲镇博罗园洲曲艺协会并成功实行了“粤曲进校园”的活动,主要是培育新一代粤剧接班人。现在不管是周六日,或任何一个时期,你都会在园洲人民广场的某一个角落,听见铿锵的锣鼓声,二胡声,悠扬的琴音和充满童韵的粤曲声......

      粤剧的演变及表演艺术

      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亦叫“广府文化”,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是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的传统戏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平日里观赏的大戏上行如流水的表演,是经过常年锤炼而得的。要想学唱戏,就必须要先下点功夫,了解了解粤剧的表演技术了——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

      ,时长02:49

      基础表演

      传统粤剧的基础表演程式,如"拉山""云手"等动作,都有自己的特点,保留着古拙、刚劲的艺术风格。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前辈艺人创造了"大架""十八罗汉架""五更架""锣边大滚花""七槌头"等表演程式组合,经过不断的筛选、积淀和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粤剧特点。随着粤剧与京剧等剧种的艺术交流渐多,粤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地吸收、借鉴、学习其它艺术形式为己所用,形成驳杂、多彩、全面的程式特点。

      唱腔

      粤剧为多声腔剧种。其唱腔结构体制主要为板腔体,兼有曲牌体。其声腔有梆子、二黄、高腔、昆腔、专腔、歌谣、杂曲等。其中梆子、二黄为基本声腔,习称"梆黄"。、

      演唱

      粤剧演唱分平喉(男腔真嗓发声)、子喉(女腔假嗓发音)、大喉(又称"霸腔""左撇",男腔真嗓发声,兼用假嗓)、玉带左(又称"平霸",男腔真嗓发声)。生、丑用平喉,花旦用子喉,小武、武生、花脸用大喉,末、婆用平喉。"武戏文做"的小武、武生多用玉带左。平喉、子喉唱本腔(指各种板式、曲牌的基本曲调);大喉、玉带左往往将本腔翻高四至五度行腔。"问字拶腔"是粤剧主要润腔方法,行腔一要顺乎词意,二要讲究字声、语调,不求花哨,由此形成了粤曲的腔由字出、字随腔落,调式变化与节奏变换自然、顺畅之特点 。

      说白

      粤剧说白的最初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直到民国早期,粤语才真正成为演出的基本语言。粤剧说白按照押韵与否可分为八种,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

      武打

      把实用性和技击性都十分强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粤剧舞台上表演,是早期粤剧的表演特色。以实用性武技入戏,在其它地方剧种中较为少见。这是粤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其内容包括"打真军""六点半棍""打五件"等武技,和"呕真血""玩肚""耍牙"等特技表演,以及跟斗、把子等武功技巧 。

      行当

      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等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大类。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十分出色。粤剧化妆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排场是传统粤剧演出的主要艺术元素。它是传统粤剧舞台程式动作的有机组合。早期粤剧"提纲戏"没有完整规范的文字剧本,艺人只有掌握大量排场,方能应付当时粤剧的演出。

      传统粤剧表演排场大致可分两类:

      〈1〉一般性的群体表演排场。〈2〉敷衍具体戏剧情节需要的特定表演排场。

      ,时长00:19

      舞台美术

      化妆

      粤剧习惯将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为"妆身"。它包括各表演行当的妆身,以及"开面"和面谱。早期粤剧戏班演员妆身相对较为简单,只用乌烟按自己眉眼勾画,双颊涂红粉,小武演员要表演火爆武戏场面时,则采用"不贴色",运用气功,使脸面瞬间变红、变白、变青,以此表现人物情绪。为与当时的"胶片"戏服相配,使用了"正凤""侧凤""片子石"等头饰。因各地方剧种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现时化妆的总体样式已趋于大致相同 。

      戏服

      粤剧早期的戏服并非如其它剧种一样以明代衣冠作为戏装,而是自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戏服样式均是广绣企领长袍,阔口、中袖,此种装扮与当时生活装束相近,在舞台表演时宽松自由、不受拘束。其后,粤剧戏班借鉴京剧的戏服和装扮,使戏服更好地成为表演程式和技艺的依托。例如由于引进了水袖,就必然带来舞动水袖的水袖功,腰扎"板带",就要熟习踢板带的技巧,这样就将戏服和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在引进京剧服装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粤剧的部分特色。

      粤剧戏服鲜明的特色在于其"广绣"工艺。它构图饱满、花纹繁褥、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色彩浓艳,色块对比强烈,与粤剧舞台所洋溢的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协调 。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舞台用品

      粤剧用品,即我们说的,道具。包括盔头、须口、靴鞋等。这些道具分别放在特制的木箱内,概称"杂箱"。箱内物品,种类繁多。所有这些舞台用品,都是为了配合表演艺术而产生和存在的。现时粤剧杂箱的所有舞台用品,无论是制作材料、样式、功能,都与京剧大致相同。

      表演场所

      即舞台布景,早期粤剧多在农村搭戏棚演出,以一桌两椅变化组合成象征性的舞台景物,尚无"布景"可言。20世纪初,粤剧进入城市,动用大画、软画、硬景等不同搭配写实性布景,20世纪30年代,在商业竞争的市场背景下,一度出现运用声、光、电和机械技术制作的"机关布景"。新中国成立后,剧场开始构建了天幕、底幕、大幕、二道幕等组成的镜框式舞台;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的软幕布景;又借鉴吸收了线网贴布画技术和幻灯新技术,使粤剧舞台形成了远景、中景、近景融为一体的立体布景。随着导演制度和舞台美术设计制度的建立,粤剧舞台的布景更趋向于创意化、风格化,与戏剧整体风格的协调亦更为紧密。舞台美术设计和制作程序也更进一步规范化,较有规模的粤剧院团还设立了舞台工厂,粤剧舞台美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

      乐队乐器

      粤剧乐队旧称"棚面",早期基本沿袭"外江班"的文武场体制,由5人组成,称"五架头"。乐队分为左、右场。左场操二弦兼吹唢呐,二场操月琴兼吹横箫;右场司鼓,中场司大钹兼操二弦,还有大锣手。本地班"形成后,粤剧乐队逐渐丰富,分工也渐细致。此外,受声腔流变的影响,主奏乐器与组合方式也出现过几次较大的变化 。

      原来要组建一个粤剧团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光这一系列的道具,用品,也不是一般了。

      园洲粤剧的浮沉——

      作为广府传统文化的代表,粤曲是园洲人难以忘怀的乡音。粤剧在园洲已经历史悠久,有浓郁文化艺术氛围。

      园洲素有粤剧之乡之称誉。每条村都有个粤剧团,解放初期大约1955年改为文娱组,以唱大戏为主。那个年代,每逢过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日子,都会唱大戏。男女老少均乐在其中。

      唱大戏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年年保持。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粤剧是人民群众主要娱乐剧目之一。

      博罗曲艺协会名誉会长邱梅田先生,上南村人,已过古稀之年,他回忆说,在他五六岁时,上南村经常有人唱大戏,有的乡镇会邀请粤剧团到村里唱戏。一到过年,村里就搭起戏棚,唱大戏,一唱就是好几场,场场爆满。他很喜欢看大戏,对台上的表演者那种连续翻跟斗,撒樱枪的动作觉得神奇,既羡慕又向往。直到他十几岁,这种传统的广府传统艺术表演依然保持,也因为自小就受粤剧独特的表演艺术熏陶,他对粤剧这种岭南文化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怀。

      据园洲镇志介绍,珠三角曲艺班的“红船”曾经于此演出登陆,粤剧文化也因此沉淀。在辛亥革命前后,广州粤剧曲艺经历过“志士班”,以园洲李文甫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组建“醒天梦”等剧社团,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李源加入省港班,在香港组建“工余乐社”,传播抗争抵御列强、推翻封建旧制的革命精神。粤曲成为一曲鲜活的文化之音,传唱于民间团体和邻里街坊。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园洲镇这种以粤剧和喜庆节日的传统艺术表演的文娱组被迫解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乘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园洲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得到质的提升,也因此,人们的也开始休闲起来,于是,一到农闲时,各村的粤剧爱好者自发组织一起,在村前榕树下,或祠堂前,敲响铜锣,拉起二胡琴弦,又唱起了粤曲来。各村也先后成立了曲艺社。

      邱会长颇有感触说,那个时候,粤剧又像回到了儿童时期的鼎盛境况了,下乡表演,去外地演出,一演就是几场。可是,好景不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偶尔还有的村到年关,邀请剧团唱一二场戏,慢慢地随着社会发展,多元文化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冲击。特别是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粤曲作为民族音乐的一个艺术门类逐渐被年轻人忽视,园洲粤曲的发展也难掩这一尴尬。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移民的增加,多种方言并存,使非粤语表达的艺术形式成为广府地区的主流文化,粤剧生存空间日益减少。外来人口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对本地人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粤剧生存发展还受到外在环境的严重挤压。

      粤剧的承传和保护受到内在因素的制约。粤剧的创作力量日益单薄,编导人才断层,剧本创作和舞台艺术水平降低,粤剧演员队伍后继乏人,粤剧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积累与保护,致使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濒临失传。粤剧行业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完善。剧团演出场次减少,缺乏专门的演出场地。说白了,看大戏已经不被现在这一代人所喜好。加上粤剧从演员,观众都趋向老龄化的局面,观众断了层,传承断了层,粤剧再也无力支撑,很长一段时间,似乎消逝了一样,再也无人对粤剧产生兴趣了。

      ,时长01:15

      园洲粤剧绽放新光芒——

      园洲粤曲成功列入博罗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十年代末期,园洲经济稳步前进,园洲很多本土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带动园洲经济提高,大多园洲村民挽起裤脚进工厂打工了,闲暇时,或黄昏时间,三五一组,十个八个一群的粤剧发烧友会在榕树下,公园某一角落,拉起二胡就来一段粤剧选段,当时还是建筑包公头的邱梅田老板看大家对粤剧的兴趣如此浓厚,便与几位港商朋友,凑钱,自掏要包,买乐器,买戏服,找场地,组织建立了上南曲艺社。

      邱会长回忆起来,很自豪地告诉我,上南曲艺社是在1999年,一班粤剧发烧友自发成立,每周的二四六晚上八点,聚在一起排练。全凭一个爱好,及一些老戏骨在维系着。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有活动经费,想办法为学会拓展经费。经常到乡村演出,演出的目的向大家普及粤曲文化,带更多的戏剧给观众欣赏。

      团长邱梅田经常带着大家到东莞演出。在粤剧渐渐被消亡的现代化时代,还好,园洲镇还有像邱梅田先生一样钟情于粤剧这门文艺节目人群,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表演。

      上南南曲艺社的建立,引发园洲各村的热烈响应,先后共有7间曲艺社成立,就这样,园洲粤剧又重现了当年那鼎盛景象。并引起了博罗县,乃至惠州广州的媒体关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协助下,2016年6月,由当地粤剧发烧友和一些曲艺团体自发组织,于园洲镇文化广场挂牌成立了——博罗园洲曲艺协会。邱梅田为名誉会长,朱永洪当选协会会长。

      曲艺协会的成立,进一步确定协会以后要走的路线及使命——以传承和发展曲艺文化艺术为目标。

      为了更好传承粤曲文化,培养接班人,协会开展了粤曲进校园的活动。旨在从小培养小孩子对粤曲的兴趣,传承灿烂文化遗产,让中华传统曲艺文化艺术焕发生机。

      同年8月,博罗园洲粤曲协会成功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底,协会成功获评“博罗县曲艺文化传承创作基地”。2017年,园洲镇曲艺协会成功举办该镇第一届粤剧曲艺文化艺术节。

      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成了粤剧爱好者和广大群众互动交流、传承创作的重要活动。自此以后,当地的重要文艺活动上,总能看到园洲粤曲的表演,掀起了大家学习传统戏曲的文化热潮。在外出比赛上,园洲粤曲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2018年12月,获惠州市社会组织评为3A级社会组织;

      2019年12,剧目《豪情澎湃谱新篇》获广东粤曲私伙局大赛成人组铜奖;

      2019年11月,陈丽英获微粤曲大赛第五届演唱赛广东赛区成年组铜奖;

      2019年10月,朱永洪,朱钻娣参加《粤韵同声——2019粤港澳粤曲唱作竞演》活动中获广东竞演区18强;

      2020年10月,剧目《毒之祸害》荣获博罗县2020禁毒宣传特色品牌项目选拔赛一等奖。

      同时,为了加快人才培养,邱先生先后邀请广东省粤剧名伶李池湘和东莞、深圳等周边一些粤剧老师到园洲来授课和表演,秘书长还经常到广州学习,把学习到的表演技术运用到舞台上,和指导课上。协会目前着力培养年轻人才和鼓励各村社团发展,协会会员从原来的50人现在增加到100多人。

      这几年来,协会还逐渐加强了民间和政府的良性交流。园洲镇政府在文化馆建立了园洲粤剧曲艺文化发展中心和文化展览室,为的是更好地发扬传统粤剧文化艺术。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开辟全新的禁毒宣传模式,扩展禁毒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禁毒的重要性,使全民参与禁毒斗争的氛围更加浓厚,协会策划了一支禁毒粤曲舞台剧《毒之祸害》参加博罗县2020禁毒宣传特色品牌项目选拔赛荣获一等奖。该作品将禁毒宣传与博罗本土特色文化相结合,培育出区域特色的同时推动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开展,该作品由博罗县园洲镇曲协近20名成员历时3个多月排练创作完成,通过说唱粤曲的形式,演绎出主人翁吸毒后的惨痛教训,家人不放弃,鼓励成功戒毒典型分享的感人故事情节,更反映出毒品“毁灭自己,祸害家庭、危害社会”,呼吁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该作品已在园洲镇、罗阳街道、横河镇部分企业进行演出,给广大群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真切体验和普及了毒品的危害等知识,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禁毒舆论氛围。

      2020年12月4日晚,由横河镇东角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办的“扶老助老 奉献爱心”曲艺汇演活动在横河中学礼堂举行,文艺汇演由园洲镇曲艺协会、横河中学承办,横河康乐歌舞队协办,以折子戏形式向群众展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粤剧,同时穿插了我国传统乐器腰鼓表演和革命歌曲等节目。文艺汇演精彩纷呈,吸引了200多名粤剧爱好者观看。汇演结束后,许多群众对这次活动表示点赞,认为粤剧相比其他文艺汇演形式更新颖,表演形式更丰富,充分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振奋、自信,希望以后多举行类似的文艺活动。

      2021年2月26日晚上八点,还面向全球直播:博罗园洲曲艺协会举办的”第三届粤剧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2021年粤韵新声贺元宵”除晚会现场一百多名观众外,进直播间的观众过万人。通过现场直播,让传统粤剧文化艺术传入千家万户。大家对其中一个“童星粤韵“上演的“梁祝上学记”的剧目赞不绝口。这是园洲镇曲艺协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粤曲粤剧”进校园活动所取得实在成效的佐证。

      ,时长03:18

      粤曲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艺术绽放光彩

      曲艺协会会长透露,自2017年开始,曲艺协会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主要由秘书长朱钻娣负责到学校去上课。朱钻娣回忆说,开始是很担心学校不接受的,因为很多学校都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像粤剧这样的传统文化是很难接受的。特别是公办学校,会比较难以沟通,就想着先从私立学校入手。粤曲进校园得到园洲镇双语学校全力支持,第一次粤剧粤曲进校园,在星洲双语学校拉开了序幕。相继在园洲中心小学、李屋小学、星海琴行、东江广雅学校、梁屋小学、东晖学校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了公益课堂并举行展演活动。同时,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如在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期间开展粤曲表演活动。

      2020年,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园洲曲艺进校园开始走出园洲,走进了全县各地的校园中。目前,协会已前往罗阳中心小学、湖镇中心小学、福田中心小学等开展了多场“粤曲进校园”推广活动,激发学生们对这项传统文化的兴趣,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戏曲文化的热潮。另外,园洲舞蹈爱好者也大力推广“戏剧体操”。目前,参与学习表演戏曲文化的学生、舞蹈爱好者有5000多人。

      粤曲在群众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开始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并在未成年人心中撒下种子,生根发芽。朱秘书长还开心地说:“去过的学校大概有15间。教孩子们“花旦”、“小生”等特色动作时,有的同学动作做错了,有的戏词唱跑调了,现场热闹无比,孩子们的显得很兴奋!表演完以后,感觉他们聪明伶俐、一点就通!是特别开心的。对粤剧的兴趣就是从这些模仿动作开始的!”这是朱秘书长脸露笑容,发自内心的感动的话

      在提到如何突破粤曲人才青黄不接、观众断层的发展困局时,会长朱永洪很诚恳地说,未来要提高粤曲演绎水平为重点,寻求更多的交流平台和开展演出机会,开展粤曲艺术培训中心,逢周末和寒暑假针对青少年开展培训,让粤剧粤曲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逐步培养起忠实的年轻观众群体。

      开展"粤剧进校园"小课堂不仅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亲身感受到粤剧的无穷魅力,也了解粤曲文化艺术的真谛,还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伟大创造力!让同学们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其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通过对粤剧这一传统文化表演艺术零距离的接触与熏陶,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粤剧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耀眼的瑰宝!我们要好好珍爱,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灿烂文化遗产,让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焕发蓬勃生机!!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传统文化守望和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412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