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浙江衢州
在我国长江的中下游,坐落着除沪、宁、汉、渝四大城市以外,还分布着几座重要的中等城市,有“江西北大门”之称的九江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说,并号称”天下眉目之地“。我是在少年时读了小说《水浒传》和长诗《琵琶行》后才知道了这个古时被称为江州的地方,所以我也就从那时起,非常向往九江,但却是一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一个初夏才专程前来。
九江之名称源于有九水(赣江、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汇入鄱阳湖,意思是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古时的九江曾先后被称为柴桑、江州和浔阳。东晋时将浔阳郡改名为江州郡,至明朝才将“江州路”改为“九江府”,九江之名也就此确立至今。九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在市区内留存的古迹主要有烟水亭、琵琶亭和浔阳楼,还有一个锁江塔。来到九江,这几处古迹是必去之地,我自不例外地前去游览。
先去的是位于甘棠湖中浸月岛上的烟水亭。可以从街道直接通过曲桥入门洞即到。面积不大,进去绕岛一周,放眼只见四周环湖,水平如镜,楼台高耸、绿树浓郁。我依次观看岛上建筑,中间是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阁和观音阁,左右两边有翠照轩、听雨轩和浸月亭以及船厅,这些建筑形式变化多样,风格协调统一,花木扶疏、秀石玲珑,清新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令人赏心悦目。在纯阳殿左壁嵌有草书"寿"字石碑一方,是由"九转炼丹"四字组成,相传为吕洞宾手迹,令我颇感新奇。从烟水亭眺望,可看见极远处青黛色的庐山峰峦。
相传烟水亭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但最早于此建亭的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并取《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命名“浸月亭”,岛名也即由此而来。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以“山头水色薄笼烟”的诗句命名为“烟水亭”。但后来两亭皆毁,至明末方又重建,建国后又逐年保养维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烟水亭”。
离开“烟水亭”,前往九江的“长江文化公园”,琵琶亭、浔阳楼和锁江塔均在园内。我先到九江长江大桥下不远的琵琶亭,这是一座双层重檐亭,它坐落在一个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庭院里,前临长江,背倚琵琶湖,显得很有气势。我入内首先看到的是亭前大门的照壁上刻的毛泽东巨幅墨迹《琵琶行》,接着是一尊白居易的汉白玉塑像,然后拾阶登上花岗岩石的高台基,走进亭子环顾一周,再出亭到台基的汉白玉栏杆边放眼远望,在此可以前观长江万千气象,眺望远方耸立的庐山,后赏平湖旖旎幽境,不过这琵琶湖也实在是太小,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小水池。我置身于琵琶亭,心中自然不禁会默诵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千古名句,也试图以此来品味着当年大诗人的凄恻心境。
琵琶亭始建于唐代,是因白居易当年被贬任江州司马时曾于此送客,遇舟中夜弹琵琶女,并听其诉说身世,触情创作出了千古绝唱《琵琶行》,于是后人建此亭,亭即由诗得名。还有个神奇传说,亭是由一个名叫胡秋娘的歌女将手中琵琶抛江后化成。此亭屡经历代兴废,曾多次移址。清代乾隆年间又增建高楼,曾题“江天遗韵”的额匾,可惜也于咸丰年间,由于列强入侵而遭毁。现在的琵琶亭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建。
接下来沿江堤向北行,老远就看到了傲然屹立的一座高塔,到了塔下,才看到塔下还有新建的一幢造形宏伟精巧的锁江楼。此塔名为文峰塔,也叫回龙塔,但现在老百姓都叫锁江塔。塔高七层,六面锥状拱顶,青砖砌身,宛如擎天大柱突兀在江畔,塔楼相映,蔚为壮观。此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曾有四条铁牛围着楼、塔,可却并没有把江中孳龙锁住,却于二十多年后的一场地震中。锁江楼及两条铁牛坠入江中,塔却幸存。清乾隆嘉庆年间,锁江楼和塔虽经重建和维修,但在清咸丰三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中,再次被毁。塔更是在此后又遭日本侵略者的炮击,身中三弹,竟然巍然不倒,挺拔的雄姿就象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
因楼院尚未完工,所以我没有进楼、登塔,只在周边转了一圈后就前去距离不远的浔阳楼,站在锁江塔下就可看到青甍黛瓦,飞檐翘角的三层高楼,显得古朴凝重,甚为壮观。到了楼下,楼门前有小广场,走进底楼大厅,扑面便是姿态各异的梁山百八将领的瓷身人像,两侧墙壁上镶嵌的是描绘当年宋江题"反诗"的大型彩色瓷板画,还有今人书写的宋江所题两首"反诗"。稍作停留,便登楼逐级在四面回廊浏览,凭阑举目,江流浩浩荡荡,船舶往来穿梭,两岸高楼林立,一派盛世江景。
浔阳楼外观三层,内隐为四层。继续上到顶层,是个评书茶座,据说每日都有艺人来此讲说评书,其中的名段便是宋江题"反诗"的故事。但我去的不是时候,无人说书,现场甚是冷清。再说我自幼熟读《水浒传》,耳熟能详,所以即便有人说书,也不会感兴趣。如果能有让人付费题诗写字的安排,那我虽不会写反诗,但颂词是肯定会吟的,可惜没有这样让我一展身手的机会。我不明白,管理者为何竟然不懂得开设这样的项目,这是多好的创收方式啊!
浔阳楼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据唐代韦应物、白居易以及清代几位诗人的诗句来看,浔阳楼应是从唐代一直沿存至清代,而且颇具规模。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于韦应物的诗中,白居易也有一首《题浔阳楼》,再后来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宋江在此题反诗的故事更使此楼名噪天下,可谓是"高楼因一人而名世,江水为一书而增色"。后来楼不知因何损毁,现在的浔阳楼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参照舆刊本《水浒传》插图和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建筑风格而设计重建。
利用一天的时间观瞻了的四处古迹,也可以说是一次九江访古。这几处古迹既有历史故事可考,更有诗书名著可证。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文人创作的都是精神产品,而非物质生产,所以与"生产力"无直接关系,现在看来此说有误,仅就九江的几处古迹而言,一部《水浒传》,一首《琵琶行》让一楼一亭名扬天下,吸引了无数游人纷至沓来,每年可为当地可创造出成百上千万的旅游收入。看来诗文名作不仅能为人文风景添辉增彩,也可产生极大的经济效应,遗泽后人,这也就算是我此次九江之行的一点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