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办公文秘
文章内容页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

  • 作者:林翠华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5-03 02:11:25
  • 被阅读0
  •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18.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

      林中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 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 3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

      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2、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儿童诗特点及写法,激发学生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3、学习选材,运用收集的写作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重点】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及写法,运用收集的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难点】

      运用收集的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童年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充满乐趣的,谁想来分享一下你的童年趣事啊?今天我们就学习几首跟童年有关的小诗。齐读课题。

      2、什么是水墨画?它是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所画的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欣赏了这几幅水墨画,你有什么感受啊?预设:(美有古典韵味)带着这种意境再来读读课题。

      3、结合视频,《走进儿童诗》,复述儿童诗的特点。(相机板书:童诗特点、语言精炼、想象丰富、巧用修辞、童真童趣。)

      4、《童年的水墨画》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板书:趣事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二、学习《溪边》,感受诗意

      让我们走到溪边,走到江上,来到林中,看看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呀先到溪边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来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感受!

      1、生想象画面,感受景美,师鼓励孩子们充分想象和品读。(预设)

      生:我找到的诗句是“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仿佛看到了绿绿的溪水很平静,像一面镜子,垂柳随风舞蹈,像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在溪边照镜子。我也感受到了这首诗巧用修辞的特点。

      师:你真会想象,儿童诗需要想象,你在读的过程中你也展开了想象,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这两句还有谁来补充吗?

      2、出示优美图片,师创境推进,让孩子们感受美景。是呀,正如同学们所描述的一样,大家来看,溪水清清的静静的,周围的垂柳把它当做梳妆的镜子,多么静美的画面,谁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3、体会修辞用法,对比感受诗美。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有人把它改成了这样,“山溪是那样平静”两句对比看,这样改行不行?这样改不行,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写出了山溪的绿,如果去掉就显示不出来山溪的绿了,是啊不仅绿,还想玉带一样美呢!谁体会着再来读一读。

      师总结:这两句啊诗人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溪边美丽的景色。(板书)

      4、同学们,你还从哪些句子看到了溪边怎样的画面?(预设)

      生:我找到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句话,我仿佛看到钓竿立了很久,一只红蜻蜓飞过来休息了。

      师:这个画面很有意思,不仅小荷才露尖尖角时蜻蜓立上头,那钓竿放的久了,蜻蜓也会立在上面呢,好有趣的画面。

      生:我找到的诗句是“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我觉得这个染字用得特别好,把溪水写成了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 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童年的水墨画》:

      (1)简简单单的诗句却给我们展示了三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这都归功于作家那富有动感的语言。请你再读读诗,画出诗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读,说说你的感受。

      (2)欣赏交流佳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⑵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⑶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⑷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⑴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⑵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⑴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交流感悟。

      ⑶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⑷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⑸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⑹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五、总结,布置作业

      五、我们来作诗。

      1、同学们,我们读了诗,赏了诗,还诵了诗,那么,何不让我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呢?

      2、请大声地有感情地把自己写的童诗读给大家听。(教师随机点评)

      六、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老师有幸当了同学们的知音,分享大家童年生活的美好。是啊,童年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然而,童年生活又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

      (师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如: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审核人:站长】

        标题:《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案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shangganwenzhang/16652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