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英
我把手机当电话打,是15年前的事;我用智能手机玩微信是75岁以后的事。
75岁那年,我有点“老”,办事也痴觉了。孙女王丹就送给我一台智能手机,让我“没事了玩玩”,目的是“缓解衰老”,但我嫌“开机关机有些麻烦”,就扔在那里没有用。
一次,我在广场聊天。邵安胜问王育新:“微信可以加我吗?”“可以。”我问邵安胜:“为什么要她加你?”安胜说:“他天天唱戏,天天发视频,加上了我,我就可以天天看戏了。”我奇怪地问:“微信还有这功能吗?”他说:“有。还可以看新闻,发文章,多着哩!”
于是,我学着使用智能手机。经过七、八年的磨炼,现在已有10几个微信群、200多名网友,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使用微信的优越性。
全天候的“剧院”。视频、抖音满天飞;清唱的,挂装的,联演的,独唱的,还有许许多多创新的,特别是那些唱戏的,唱得字正腔圆,情浓韵美、吐字清晰,委婉激烈,声情并茂,扣人心扉,令人感叹不已!
也是一种投稿工具。我和《山西日报》奋安伟、《运城日报》刘杰,《运城晚报》张建群、刘亚,《运城之窗网》张国平等都有微信。微信也特快,只要铃声一响,她就可以阅稿了。与邮箱相比,似乎更快捷,更方便,因此,必要时我就用微信发稿。
微信更是我的老师。我参加了不少“群”,如《山西作家文友群》《运城市作协群》《盐湖区作协俱乐部》《今日盐湖投稿交流群》《我在河之东》《散文杂志社》《作家地带》《杂志之旅》《当代作家联盟》《现代作家文学》《乡土文学》《作家新干线》等,还有不少作家的微信我都有。如张建群、吕廷杰、刘杰、扬星让、曲周发、卢云峰、景盛存、高霞、李凯岐、戈米等等。这些群里和这些作家,都发表了不少作品,我起码能读三分之一,特别是张建群、扬星让、吕廷杰的作品我篇篇必读,从中汲取了不少养分。说白了,他们都是我在写作上的老师。
还是我与文友交流的平台。在微信上我经常和文友交流情况,修改稿子,翻译古文,虽然身处几十里以外,却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一样。特别是和刘学基、武安亭、雷永元等合作写文章的时候更是如此。如果有什么疑问,还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给以解决,太方便了。
微信还是一个新闻库。除过网友在微信中转发的新闻外,微信上还有不少新闻媒体,如《历史随心看》《6点早听》《风云界》《三军集结号》《盐湖政务》《盐湖融媒》《运城微生活》《华夏盐湖》,特别是《今日头条》,要什么有什么,甚至比电脑还多。还快,一会儿就更新一次。原来我是搞宣传的,特别爱看新闻,一有空就打开微信看新闻,比如最近,我就特别关心俄乌冲突的新变化。
微信还能支付款。用微信付款,原来我不会,也不敢,只怕付错了引来麻烦。后来,我在市场上买了几斤菠菜,要付几块钱。我与摊主商量好,想用微信付款,如果付错了就重来。一试,成了。这下我胆子大了,坚持用微信买东西。摊主见了,问我多大了?我说“80多了”,人家就举起大拇指,赞扬我:“都80了,还会用微信付款,了不得!”听了他们的赞扬,我也为我骄傲。现在,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我都是只装一个手机,不带一分现金。
微信还在发展,我仍需继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赶上时代潮流,才能做到“一部手机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