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个人报告
文章内容页

郑莤:留在心灵深处的照片

  • 作者:林小宁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12-22 17:38:37
  • 被阅读0
  •   01

      每年的清明和除夕,二伯都会在故乡的岔路口燃起一堆纸钱,招唤着大姑(二伯的姐姐)回家的路,几十年来,从未间歇,纸钱在酡红的火苗中,化作银蝶,随风起舞。霎时,我感到大姑并未走远,她就矗立在天地之间,或许她化着了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地上盛开的一株荷莲,我更希望她是苍穹中的流星,划过短暂生命的时空之后,落入我们心底,成为永不陨落的恒星。

      02

      二伯至今保存着一个铜墨盒。墨盒历经岁月浸润,依然锃光乌亮,正方形又略扁的墨盒上,刻有松鹤延年的图案,朵朵祥云下,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摇曳的翠竹,茂密的松枝,还有两只清雅的仙鹤,一只翘首引吭,一只眺望远方。文物商曾以高价收购墨盒,再艰难的岁月,二伯也未曾动心,二伯说:“睹物思人吶!看见墨盒,我就看见了姐姐,感到姐姐就在我身边,我俩在微弱的油灯下,练擘窠大字,诵《百家姓》、读《千家诗》。”那温馨的感觉早已流进二伯血液里,历经岁月的浸染依然刻录在心灵的光盘里,并时常播放。

      淮海战役胜利以后,大姑跟随部队南下,就再也没回来。

      家人只知道大姑生前是医务工作者,有人说她是见习医生,有人说她是护士,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两张大姑生前的照片,随着科技的进步,两张照片被父亲一再地放大、翻拍,由一寸到四寸,乃至更大。大姑身着军装,浓密的黑发掖在军帽里,乌亮的刘海齐刷刷弯向右耳,衬出她白净的面庞,她的头呈四十五度角往上抬,眼睛向右前方望得好远;好远,目光里有憧憬、有淡定、更有从容与坚毅。帽檐上的红五星,衬托着她的飒爽英姿,更彰显着一个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气概。另一张照片是姑姑穿着夏季军服,头戴尖顶斗笠,斗笠的细绳牢牢扎在下巴处,纵使黑白照片已经发黄,依然可以看见她皮肤的饱满腻滑,弯弯的柳眉,明亮的眼神,高挺的鼻梁,细薄的嘴唇。阳光下,她左手拿着一团药棉纱布,右手轻抚斗笠。斗笠经岁月磨洗,尽显沧桑。可见当时生活的艰辛。我想:彼时,大姑一定在炽热的阳光在做药棉、纱布的消毒杀菌工作,在那艰难困顿的岁月里,哪来那么多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用具?消毒杀菌成为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工作职责。而今,真的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这二张相片也永远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03

      最早知道大姑其人,是1974年清明,学校组织我们去南京雨花台扫墓,傍晚回家,我懵懂地告诉祖父:雨花台有很多半圆形水泥烈士墓,纪念馆有邓中夏烈士的黑呢子血衣,有女英雄郭纲琳在白手绢上绣花……祖父神色渐渐凝重起来,深深叹口气,低沉地告诉我:“我们家也有烈士,是你大姑,名叫郑林,全国都解放了,她却在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中,牺牲了”。年幼的我听了,很是惊讶,心想:我们家也有英雄呀!那是崇尚英雄的年代。所以,在小学毕业履历表家庭社会关系栏,我很自豪地把大姑名字填进我最早的一份人生历史档案。幼小的我,感到无尚的荣耀与光鲜。那晚,淡黄的灯光如水一般氤氲在家的各个角落,祖父哀婉痛惜之情,历经岁月舔舐,也挥之不去,当时,我并未读懂祖父,几十年后依然未读懂祖父,在年近花甲之际,越发体悟到祖父的用心良苦。每每想到此,真想趴在祖父的肩上,痛哭一场。可是祖父早已驾鹤西去。

      1978年秋季的一个周末,小姑父要去温州、宁波出差,行前,祖父郑重其事地对姑父说:“我们家本来有两个女孩,海侠(小姑名)上面还有个姐姐,是我大哥的孩子,她六岁失怙,七岁失恃,是我和我二嫂(二奶奶)将他们抚育长大,他们都在学校投身了革命,此行温州出差,在不影响你工作的前提下,请务必打听一下郑林牺牲的地方。”缕缕阳光从窗外射了进来,家里瞬间被照的透亮,祖父用手指着正在玩耍的我们,说:“到时,我要带孩子们到她瘗骨处去看一看。”祖父神情里流露出满眼的热切与期盼。

      半个月后;姑父出差回来,告诉祖父,舟山群岛海域很大,岛屿星罗棋布,周边烈士纪念碑(墓)也很多,既有战争中长眠的先烈,也有和平建设年代,牺牲的勇士,他跑了几个烈士陵园,也到民政局去查了,都没找到郑林的名字。祖父满怀期盼的眼睛,顿时黯然下来。

      1986年,温州财税局同仁来我处游玩,祖父恳切地拜托同仁,寻找大姑牺牲地点。同仁像领了“圣旨”;回去四处寻访打探,最终来信说:多方找寻,也未找到大姑葬身地点。祖父最终未能抵挡住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于1994年11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04

      1996年,父亲退休了,他参加了民间组织的烈士亲属寻亲团,他和烈士亲属、遗孤;时而去合肥、南京、上海,时而去六安、金寨、蚌埠、淮安、徐州......只要有一点信息,他们就乘大巴,坐绿皮火车,去寻找,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团里有个刘姓伯伯,年逾古稀,精神矍铄,他家有六位亲人,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夕,退休后,他一直致力寻找亲人的生平事迹,父亲和他成为好朋友,父亲期盼能遇到与大姑熟悉的人,虽有大海捞针之感,但父亲内心是踏实温暖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去寻找。

      我的叔叔,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邻域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工作之余,也不曾放弃寻找,在浙江舟山进行血吸虫流行病调研期间,他跑遍了周边山山水水,也不忘探听大姑的瘗骨处,省卫生厅同志感其诚,专门陪他跑了周边几个县的烈士陵园;也没有结果。叔叔说:烈士陵园工作的同志都很认真负责,对每个烈士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一次,叔叔来安徽省卫生厅调研工作,一个偶然机缘,叔叔拜访了新四军老干部黄修典同志,提到郑林,他声音哽咽地说:她早在1950年就牺牲了。

      终于,终于有了大姑的信息,大姑生前的战友、同事和领导,把那些随着时光沉入历史罅隙的陈年往事勾勒出来,一个鲜活的大姑朝我们走来。

      05

      大姑是在县立中学师范班读书时(1942年-1945年),接受了理想、信念的教育,钱正英(解放后曾任水利部部长)、马礼华(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局长)、张冰柯(解放后曾任文化部対外司副司长)是他们授课老师,黄辛白是教务处主任(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钱正英丈夫),徐崇福(解放后曾任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是校长,他们受上海大同大学地下党组织委派到苏皖边区播撒革命火种,在那“国破山河在”的岁月,“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把列强赶出去,建立生命平等,世界大同新中国,是他们奋斗的理想。

      1945年初夏,一个石榴花盛开的季节,朵朵红花火苗般地绽放,仿佛整树的石榴花都在燃烧、喷薄出生命的光明。大姑参加了革命,在新四军三野七兵团二十一军六十三师九旅二十一团从事医务工作,我想从她投笔从戎那刻起,她就把她的满腔热血奉献给了她的理想和主义。她本可以过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本可以有一份体面的教师职业,本可以选一户锦衣玉食人家嫁了,可是她不屑于此,她宁愿放弃殷实的物资生活,也要追寻精神上高贵自由。和大姑先后参加革命的还有她的两位堂兄(我们喊大伯伯、二伯伯),耋耄之年被年轻官兵称为首长的二个伯伯,曾动情地对我说:当年参加革命,并未想去当官,只想推翻那个龌龊旧社会,建立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国家。于是,他们跟随部队南征北战,餐风露宿,饥一顿,饱一餐,被困在芦苇荡里,终日以藕为生,直吃得胃冒酸水,双腿肿胀.....一场场残酷血腥的战争,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洗礼,他们学会了沉着面对,毫不退缩,并随时准备以身殉国。终于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欢欣时刻!大姑随部队一路南下,渡长江,战上海,打舟山,舟山群岛战役结束于1950年5月19日,其后,部队继续南下解放福建,野战部队走山路,后勤医疗队乘船从定海出发,途经瑞安,在前往福鼎途中,遭遇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而聘请的船老大又是国民党潜藏的特务,他在船上燃起了火堆,那可恶的火堆;也是事先蓄谋好的火堆,暗红的火苗往上窜,像是天地间的接头暗号,敌机对准目标狂轰乱炸;机枪扫射,一串串黑色溜圆的炸弹投在水里,掀起起层层巨浪,排山倒海般涌向船舱,被炸弹击中船只在燃烧,船上火光冲天,黑烟滚滚,爆炸声震耳欲聋,船老大趁机跳海逃生,遭受重创的船只因无人驾驶在水中停滞打转,全船的官兵进行了自卫反击,据大姑生前的战友来信说,她身负重伤,腕关节被打穿,鲜血淋漓(二伯曾数次梦见大姑肩背受伤,血染战袍,并写下感人的文字,我想那是大姑在天之灵对亲人的呼应吧。)......鲜血如朝霞般染红了那片海域,全船同志无声无息地躺入了碧波荡漾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同船罹难的还有随军家属和孩子们。时间定格在1950年暮春的一个早晨,绯红的朝阳冉冉升起,火红的霞光与殷红鲜血浸染的海面交相辉映,仿佛诠释着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血脉传承史。姑姑的生命永远都停留在二十二岁,美好、绚烂、朝气蓬勃的年龄,。

      大姑身前喜爱孩子,工作之余,经常到旅卫生部副部长黄修典家串门。逗孩子,是她人生的一大乐趣,她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她,孩子郑林阿姨长,郑林阿姨短的叫着,她的心比吃了蜜还甜,看见孩子,她心花怒放,笑口常开,她常和孩子们唱歌,做游戏,母爱在她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当时她尚未婚配,据说和一位革命同志在热恋之中。

      大姑生性开朗活泼,喜爱唱歌,天生一副好嗓子,经常和营养所所长曹佑安老师同台演出,一起表演文艺节目,曹所长二胡拉的响,大姑嗓音唱的亮,为部队军营生活的提供了丰富华彩的乐章,更唱响了一曲以满腔热忱殉理想的天籁之音。姑姑工作一丝不苟,牺牲前是营级干部。曹佑安同志解放后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担任领导工作,当我们想更深层了解大姑一些生平事迹时。他已住进了重症病房,父亲、叔叔实在不忍心打扰他,只好忍痛作罢。

      是烈士弟弟耋耄之年,去烈士陵园祭奠他姐姐

      06

      火红的石榴花开了谢,谢了开,年年压满枝头,变成饱满甘甜的果实,祖母、二奶奶总是把硕大圆润,白里透红的石榴摘下收藏,她们盼着南征北战的孩子,能突然在一个夜幕降临的夜晚,回家,吃着醇美香甜的石榴,和长辈们共话桑麻,那也是中国人追求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精神祈盼,可是,伯伯、姑姑们并未吃上家里贮藏的石榴,时间和季节总是凑不上。自从投身革命,他们很少回家。后来,二奶奶怕孩子们万一回不来家,“诺大”家业没人继承了,怎么办?就再也不许二伯去学堂读书,把他送到乡下亲戚家中东躲西藏起来......二伯就这么断断续续接受了文化教育,一手正楷字遒劲有力,后来成为人民公社的知识分子。

      大姑曾有家书往来,那是经历硝烟弥漫的烽烟之后,报平安的家书,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依然激情满怀地诉说着自己奋斗的理想。若不是考虑国统区的因素,我想他们会豪情万丈地宣扬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家里亲人们饱尝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辛酸与期盼,见到信,知道他们还活着。心里自然释然了许多。一手清丽娟秀的正楷,真诚质朴的亲情问候,让祖父母切身感受了侄女的成长与进步,祖父即兴赋诗一首,把她比作军中的花木兰,这些家书与诗词,均毁于战火和动荡年月。祖父晚年笔记本上,记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我想那是老人家写给大姑的纪念。父亲在古稀之年,还曾动情地背诵祖父夸赞大姑的诗句,可惜,我们年轻无知,只顾自己在滚滚红尘中摸爬,忽略了家史资料的赓续与保存。这些家史资料随着先贤的远去而随风飘逝。

      得知大姑牺牲的噩耗是1951年1月底,在福建部队工作的大伯伯于1月18日收到大姑战友马清云的手书,即刻给祖父母报丧,那年春节,家里失去了往日的喧闹与欢乐。

      07

      大姑和战友们在碧浪翻卷的东海海域,化作碧波仙子,那也是南湖红船泛舟的省份,100年前,在这艘红船上,13个年轻人,代表全中国50名党员,发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国家的呐喊,红船见证了一个政党由薄弱稚嫩到继往开来的壮观。红船,像一个磁力极强的磁盘,吸引着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建立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奋斗,直至不惜流血牺牲,党纲、党章、决议就像磁盘上的缕缕磁条“磁化”着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一代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披荆斩棘,以天下为己任,才创造了我们今天可爱的中国。他们有信仰、有担当、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人。也是我心底最敬佩的人。我一定要让我们的后代懂得国旗为什么这样红?党旗为什么这么艳?军旗为什么这么美?

      和平安详生活的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用沉重代价换来的,然而,我们有些人并不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我们战胜了法西斯,推翻了三座大山,我们一些人却战胜不了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愚昧。5

    【审核人:雨祺】

        标题:郑莤:留在心灵深处的照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aiqingganwu/5260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