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播州区(原遵义县)工作几十年、生活几十年,总觉得播州干部群众的创新意识不够,老是在“撵”别人的“过后屁”,结果可想而知。
要发展,必须具备“一招鲜(或先),吃遍天”的意识和精神,这就是创新。本来,我们播州区作为老遵义县的核心区域,应该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走在其他县市区的前列,但是往往滞后,根本没有自己的绝招,总是跟着别人跑,结果是“力费了,底也丢了”。
就拿遵义方言来说,老遵义县包括了今天的四城区(播州、汇川、红花岗和新蒲新区),遵义县方言在《遵义县志》(1992年11月第一版)上已收录了不少,加上我在泮水、马蹄、洪关、苟江等地的工作经历,和在南白、深溪、新蒲、大连路等地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在遵义农校与本地区其他县市区和安顺市(当时称地区)几十个同学的接触与交流,我于2008年写出了《遵义县方言》,以及后来的《遵义方言诠注(上下册)》、《遵义民间禁忌》和《遵义常用方言》,特别是48万字的电子版《遵义方言(草稿)》。我认为,播州区是可以把“遵义方言”这张名片打造出去的,一是为了遵义市全域旅游的需要,二是为了增强播州区干部群众“文化自信”的需要。但是,我们的相关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还把“了解和学习”带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排斥在校门之外、社区之外、旅游景区之外。确实贻笑大方,真是可悲啊!这是“文化自信”吗?
那么,方言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一个大领导在中央党校看到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的花灯词《十谢共产党》时很感兴趣。但是,他不了解“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这句里“丢心”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就安排秘书把它搞清楚。当电话从北京打到贵阳,贵州省委宣传部又打到市委宣传部,又从市委宣传部打到湄潭县委宣传部的时候,才得知道了“丢心”就是“安心、放心和乐意”的意思。大领导这才将《十谢共产党》批转相关部门加强宣传报道、提炼出乡村群众的情愫和发自内心的声音。这就是方言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也有相反的例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遵义县的一个电灌干部,不知怎的说某大领导的职务是“半路捡干柴”“捡”来的,结果背上了三年的牢狱之灾。真是成以方言、败也方言啊!
2017年四五月,遵义县平正乡团结村草王坝自然村的“溜窝”这个方言词竟然跟“大发渠”一样,在《天渠》剧组演职员的心目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017年的“大发渠”尽人皆知,那么“溜窝”是什么意思呢?“溜窝”是母畜流产(我在洪关乡听说过)。可见,方言也是颇具文化意味的。建国7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的5分钟的视频《你写得起几个遵义方言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我以为就是这句话勾起了黔北人民的情愫,道出了遵义人民的心声。也许,这就是方言的作用和意义吧。
那么,方言有哪些什么作用和意义呢?我以为它的作用和意义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是有着深厚民间文化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说,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的特色。方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语言文化遗产之所以有着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首先在于语言文化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而它本身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族群的标志性的元素之一。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文化信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存活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汉语方言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方言都抛弃或彻底忘记,那么我们一定会感觉到我们非常的可悲——“我们绝对是没有祖先的星球移民”。
遵义方言也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有自己的故事。如果全部人都说普通话,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会丢失中华五千多年的地方特色,就像遵义人忘记了自己是喝大娄山两侧的乌江、赤水长大的一样,忘记方言就是忘记山川的地域特色。
我国官方语言的传统大概是从元代开始的。但是,元代以前,我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几乎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我国大一统社会的建立始于秦朝,但是据历史记载,秦朝只统一了文字。所谓“书同文”,就是没有统一语言。秦朝以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夏商周的官方语言应该是相对统一。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独立王国基本上都用各自独立的官方语言。齐楚燕韩赵魏秦,再加吴越等,各个朝廷的官方语言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秦朝以后,即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之后,中央朝廷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呢?按照常理,秦朝的官方语言也许应该就是以陕西、咸阳方言为基础的某种语言吧。西安作为历史古都,在我国历史上长期都是中央所在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元代以前,我国的官方语言应该是陕西话,或者西安话。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里说:“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可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是乡村文化兴盛的必由之路。对于农耕文明载体的各地方言来说,搜集、整理并提炼它也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应有之义。
下面说一说“方言与旅游的问题”。
当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说上一两句当地的方言,会立刻拉近自己与当地人的距离;当地特色鲜明的方言,也会令旅游者倍感新鲜有趣,比如“多承”“负累”等。学会一两句好玩、有特色的方言,通过方言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会成为一种难忘的旅游体验。儿时听到的“呀克希”(新疆)“金珠玛米”(西藏)等至今难忘。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方言与旅游高度融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全是听不懂的方言,会感觉到很不方便;如果都是普通话,又会感觉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差别,不新鲜。如何运用方言来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呢?这就是方言的旅游开发价值了。文化与旅游新业态专家认为,方言在促进旅游发展方面的作用,一个是旅游营销,一个是旅游特色营造。“随着微电影、短视频、直播等的兴起,方言在旅游营销方面的价值越来越高。”这位专家说,2018年重庆、西安、成都、贵阳等之所以成为网红旅游城市,与这些地方的特色方言在视频领域的广泛传播是密不可分的——纯正的方言配上地道的风味风情,成了网红的爆点。对遵义来说,方言视频、方言节目更能引起本地民众的认同感,更有利于抓住本地市场。前些年重庆、四川的《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抓壮丁》等,也因为跟遵义方言接近,很受大家观众欢迎,
在旅游特色的营造方面,“方言本身就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方言与地方的特色景观、特色商品、特色文化、特色风俗等共同构成了某一地区的独特体系,适量运用方言,能够借助方言的独特韵味给游客带来新奇感,并让这种新奇感贯穿到整个游程,让一个地方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相关旅游文化专家说。
方言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景色,听不同的乡音,是旅游体验的应有之义。从目的地的角度看,旅游目的地本身是一个集合了人、事、物、景四大要素的综合系统,而“人”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方言通过人来表达,通过人去传播,因此,方言能让人更有魅力,也让目的地的形象更为丰满、有趣、具有可辨识度。
旅游与方言融合的途径很多,其中方言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通过方言开发带来旅游的仪式感和认同感。将当地方言中特殊的祝福类话语等开发出来,游客到达目的地之后能够学会几句特色方言,并在整个游程中经常使用,就像到了中国说“你好”、到了泰国说“萨瓦迪卡”那样,可以产生一种旅游的仪式感,也使游客对目的地文化产生认同感。我们遵义人过去碰到就问“吃饭没得”“走哪的去(kie4/kie1/qie4)”。
第二,依托方言设计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方言是一种语言现象,仅仅体现为声音会较为抽象,需要相对具象化的产品加以承载,例如长沙话中的“妹坨”“伢子”等,如果用在人偶设计中会感觉非常贴切。还有方言的祝福类话语,如果与明信片、手信等结合,不仅有地方特色,还能带来别样的亲切感。
在景区景点中适当运用方言能够营造有特色的场景感。可以将地方有特色的俏皮话加以开发,在餐饮、景区等场合适当运用,例如四川话的“巴适”(很好、舒服、正宗、地道的意思)、遵义话的“安逸(好安逸,好舒服哟)”等在景区场景中巧妙运用,可以迅速营造地方特色场景感,吸引游客。
方言与本地戏曲、特色剧目等相结合也能促进旅游发展。创作适合游客观看的本地戏曲、特色剧目等,在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游客体验、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带动方言的传播和推广。
旅游加方言的在特色旅游中的多重意义。“方言可能是绝大多数国人学会的第一门语言。一般来说,我们在学校学和说普通话,回到家里又使用方言和亲友沟通,这让方言天然带有一股亲情的味道。方言的另一个名称是‘乡音’。古诗有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衰”是读cui1还是读suai1,仅仅根据这首是来判断,应该读suai1才妥当,而且遵义方言读suai1,如“衰老”“衰退”等)。自古以来,方言就承载着中国人浓浓的乡愁。出门在外,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逛街或坐公交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不由循声而望,目光锁定正在说话的‘老乡’身上,亲切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方言的魅力。”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方言正面临着消亡的风险。那些认为在公共场合说方言,就会被认为是‘没文化’的感觉是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那些既能讲普通话又能讲方言的家长,为了刻意减少孩子接触方言的机会,也是极端浅薄。所以,很多90后和00后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具备说方言的能力了。“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引领”,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风顺水地推动下去。因此,我们要必须寻找方言的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发展旅游能保护环境,也可能破坏环境;旅游与方言的关系同样如此。一方面,旅游业本身会给方言的保护带来冲击,即人口的频繁流动必然会导致强势的主流的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同化。这就需要旅客对以方言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保持尊重、包容和学习的态度,镇乡街道和文体旅游部门也要帮助社区居民认识到方言对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旅游也有利于保护和利用方言。譬如,享有“娱乐之都”美誉的长沙市,在旅游对方言的保护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在长沙的田汉大剧院、琴岛演艺中心和太平街的演艺场馆里,一群湖南本土歌星和笑星以音乐、相声、花鼓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每天晚上为八方来客奉献着带有浓厚的“湘音”的精彩演出。第一,这就丰富了夜间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有了留下来的理由,实现了方言文化的广泛传播;其次,演出让方言深度融入旅游产品,并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有利于实现方言文化的有效传承。
这是我为什么要为《遵义方言(电子版)》打广告的原因。第一条是“《遵义方言》,乡愁无限”,第二条是“读《遵义方言》,品乡愁味道”,第三条是“读《遵义方言》,吃乡愁大餐”。也是我为什么要为观光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呐喊助威、注入方言元素、地方文化的原因。
(编辑: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