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文章内容页

王延忠|红烛银丝不老情

  • 作者:浩泽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28 23:08:12
  • 被阅读0
  •   最近几年,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聚会逐渐热络起来,什么同学会,同乡会,战友会,发小会,五花八门,热闹非凡。渐渐地,我的头脑中浮现出一个朦胧的想法——把当年在新华中学教书的老同事聚在一起,做一次人生最后的交流。

      长途电话里,我把这个想法说给了原来中学的副校长贾昭富和学校的会计高庆。我们三人一拍即合,当即在微信上成立了聚会筹备小组,由高庆任秘书长,具体操办此事。

      第一步,在电话里找人,就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当年的新华中学,离绥化市里只有10公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当时的教职工队伍四十多人,只有四人在原学校退休,其余的多数老师因为各种原因调离了学校,从教从文从政从商的都有。多数人留在了绥化城里,少数人去了外地。就是调到绥化城里的老师,也分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那时候,大家都是人在中年,事业和家庭的两副担子压在肩上。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育,评职晋级升迁,弄得大家都很辛苦。即使同城而居,昔日的同事也很少来往,各自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前奔跑。偶尔在街头碰面,也只是寒暄几句而已。

      秘书长高庆连续打出二十几个电话,收效甚微。多数人只和关系较近的一两个人有联系,对其他人的情况一无所知。有人知道个电话号,但是人家早就废弃不用,追着追着线索就断了。调到外地的那几个老师就更不用说了,二三十年没有音信,人在何处都是一头雾水。有人甚至猜疑,人在不在都不知道了。

      怎么办呢?用微信的群聊方式,筹备组三人商量了两个小时。

      讨论的结果,让我们的信心又变得强大起来。我们都说,已经张罗的聚会,就不能半途而废。有意义的事情,就一定要办成办好。这次聚会,是空前的,也许就是绝后的。年龄最大的关文奎老师已经九十有四,多数的老师都在八十岁左右,我七十有七,在这个队伍里只能算是半大的老头了。

      还有下一次机会吗?没有了,一定没有了。

      人生都有过很多遗憾,但这一次。我们不想再留下遗憾!

      信心就是智慧,信心就是力量。我们把联系到的几个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师都拉进了“新华人”的微群里,大造舆论声势。

      微群里天天摇旗呐喊,大有事不成功死不休的气势。

      秘书长用格律诗的形式,发出了“新华老教师聚会的倡议书”。

      十几位老师提笔应和,顿时“新华人”里诗情勃发,几乎是每人每天一诗。那诗的词彩,那诗的激情,和唐诗小有一比。

      退休老教师参加聚会的热情一下被激昂的诗情点燃了,“新华人”里成员大增,一下子变成了三十多人。

      听到聚会的消息,老师们奔走相告,电波相传,朋友找朋友,亲戚找亲戚,子女找子女,雪球越滚越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新华中学退休老教师的电话号码都拿到了。有的老师远在上海,有的老师远在云南。

      “新华人”都很兴奋,纷纷表态,就是爬,也要爬到聚会的会场。九十四岁的关文奎老师说,保姆陪着我,也要去参加这次聚会,再拉拉老同志的手,再好好看看老同志那熟悉的面容。

      就在这个时候,聚会来个锦上添花。原新华中心校的部分老师听到了聚会的消息,主动要求参加这个聚会。筹备组当然乐意接受这个请求,一是增加一份人气,二是给更多的老同志创造一次见面的机会。何况当年,新华中学就和新华中心校在一起办公,附属小学的老师和中学的老师都是熟人呢!

      微信群里越炒越热,报名参加的达到六十多人。

      筹备组把聚会的日期定在了6月10日——六六大顺,十全十美。

      听到聚会的确切消息,七十八岁的谭桂兰老师激动得夜不能寐;远在嫩江的刘本荣老师天天翻看日历,心里合计着预定车票的事情。有的女老师,兴奋地染发整装,希望老同志一见面就认出她当年的靓丽风采。

      筹备组增加到九人,秘书长领着筹备组展开了具体的筹备工作。考察宾馆、考察车辆,安排照相,安排参观老校舍具体事宜,预定必要的纪念品,忙得不亦乐乎。

      离聚会的日期越来越近,老教师们那颗期盼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远在厦门的谢长才充满激情地在诗中写道:返乡机票已订好,向天发誓不迟归!

      6月7日8日,一些远程的老师先行赶到了绥化,等待着这次大团聚的到来。

      等啊等,盼啊盼,这不是节日的节日终于来到了!

      按照预定的日程,6月9日下午2点开始报到,但是很多人不到一点钟就来了。很多二三十年没见面的老朋友,见面无语,只是紧紧的拥抱,满眼都是泪花。有人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上下反复打量。岁月沧桑,他已经认不出当年一个教研组的伙伴了。有的亲切地拍打着对方的肩膀,忙不迭声地说,你还是没变,你还是那个当年的那个模样!雨雪风霜,岁月流走了几千天,他怎么能没变?满头银丝作证,这是一片美丽的谎言。

      他拉着他的手,她抱着她的肩,声音如泣如诉,整个报到大厅,被一片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笼罩着。

      年逾八旬的老校长王权和杨光,抱病来参加这次聚会,真是让人感动。

      当年同志们分开以后,都于忙自己的工作,忙于孩子的升学就业成家,忙着照顾老人,忙得昏天黑地。当这一切似乎都有了阶段,第三代的孙儿孙女又来到了人间。那是树梢,我们是树根,树根天然地就应该无私地为树梢输送养料。我们辛苦着,甜蜜着,抱怨着,开始了另一番的忙碌。当我们满脸沟壑双鬓染雪走路已经举步蹒跚的时候,忽然又想起了那份遗失的珍贵。今天,当这份珍贵梦幻般地来到身边,哪一个人不是紧紧地抓在手里呢?

      说它珍贵,是它来得太不容易了。得了严重脑血栓的金庆媛老师,是由老伴和侄女陪着来的。车祸严重后遗症的李余霞老师,见到熟人都认不出来了,但还是坚持前来一聚。八十八岁的苍久显老师由女儿拉着,一步也不撒手。老师们暮年的相聚,真有那么一份特殊的悲壮!

      这次新华老教师的聚会,可谓三世同堂。关文奎老师是我们的老师,任显方、班文君、苏海峰又是我们的学生。

      简短而热烈的开幕式上,姚凤阁老师和谢福荣老师联袂献上了激情飞扬的诗朗诵。朗诵诗里,对昨天的回忆是热腾腾的情怀,对今天的聚会是火辣辣的拥抱,对明天的友谊是亮晶晶的向往。诗朗诵结束,全场抱以热烈的掌声。

      分小组座谈,是这次聚会的重点。座谈的内容很广泛,可以谈自己的家庭,可以谈自己这些年的工作。但是打开了话匣子,谁也不谈自己的过往,回忆的都是当年的教学生涯。回忆当年刚刚恢复高考,谁和谁同教一个毕业班,怎么样怎么样领着学生挑灯夜读,用知识改变这些农村孩子的命运。大家津津乐道地回忆,哪一年考上了几个重点大学,哪一年多少人走进了中专的校门。说起来一些有趣的故事,大家禁不住哈哈大笑。最让大家自豪的是,我们当年教的学生如今已成栋梁之材。有的当上了驻俄罗斯大使,有的当上了博士生导师。经商者亿万家资,从政者,走上了厅级的领导岗位。大家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仿佛当年落在身上的粉笔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宝石,放出了多彩的光芒。如果来生选择职业,我们还愿意站在三尺讲台,拿起那根指点人生的教鞭。

      小学组的座谈,老师们同样都在自己教过的孩子身上。当年他们是那么的爱孩子,现在就更爱回忆那个充满灵性的昨天。

      话题打不住,晚饭一拖再拖。席间丰盛的酒菜似乎是淡而无味,只有那些远去的讲坛故事香醇可口。

      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回到了新华故地。小学组的老师去了新建的中心校,中学组的老师又回到了中学的老校园。老校园已经物是人非,现在变成了一个民营驾校了。师生们亲手共建的红色(红砖的颜色)校园,如今变成了一片淡淡的灰色。在老校园的操场上转了几圈,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那朗朗的读书声哪里去了?学生们那天真的笑声哪里去了?大家都在低头努力寻找,寻找那自己曾经留下的脚印,寻找自己昨天留在这里的故事。

      我们还是在老校舍留下了一张合影,尽管心里很酸。

      回到市宾馆,我们拍了一张聚会老师的大合影。聚会者统一着装,都穿上了宋小明老师从遥远的广州为大家带回来的红色体恤衫。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他的眼前闪动着一片耀眼的红色。这是中国红!这是夕阳红!不,这是我们当年的心血,化作了美丽的朝阳红!

      下午,我们举行了一场活泼热烈的联欢会。主持人张景海老师风趣幽默,把大家的艺术潜能都激发了出来。几乎每个人都出了个精彩的小节目,或歌或舞,或独唱或合唱,让那美丽的舞姿和甜美的歌声永远留在记忆的相册里。

      几个二人转演员前来助兴,联欢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联合会结束以后,贾昭富老师用说唱的形式,对这深情的一聚做了生动的总结,他祝大家健康长寿,他希望大家的友谊长存!

      告别宴会上,大家喝了那么多酒,但是谁也没醉。因为那不是酒,那是友情酿成的蜜!

      几天后,我在“新华人”的微群里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桑梓故地喜重逢,红烛银丝不老情。若得来生再操业,三尺教鞭做长缨。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王延忠|红烛银丝不老情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renshengganwu/11846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