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站内杂志站内信息
文章内容页

雨中聆听,田野的千年咏唱

  • 作者:四川作家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5-10 11:39:14
  • 被阅读0
  •   春雨

      雨,从头晚开始就滴滴答答地下。这是成都平原清明后的第一场大雨。雨水淋透了林丛,淋透了原野,淋湿了我们一行人的薄衫。微风轻拂,凉意逼人。农历三月朔望之交,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们走进成都新津区美丽乡村,开展采风创作活动。

    05 雨中的天府农博岛(摄影:周淼葭).jpg

      说起来,下雨天实在不是采风的好天气。提到这样的天气,人们通常会加一句“天公不作美”。但是作为曾在新津生活多年、把新津视为第二故乡的我来说,却心生窃喜——多数人有所不知,唯有这烟雨蒙蒙里,水城的清新与妩媚才会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猜想,兴许天公刻意安排,就想让艺术家们领略平时不容易见到的风景。作为采风活动的随行记者,我也有幸再回故地一饱眼福。

      移步异景。这是和晴天极其不同的观景视角,雨伞屏蔽了天空,万物隔着雨帘,月光宝荷的园林、岳家宗祠的旧居、宝墩遗址的故迹、川西坝子的田园乡村,还有天府农博岛的现代建筑,这片土地上4500年的历史,在湿漉漉的画面里次第演绎……

      遗址

      如果你没有亲自走一遭,不了解宝墩遗址的考古成果,你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分量,更无法理解这片土地在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在宝墩文化陈列馆里,艺术家们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边看边听,我听到他们感叹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想不到啊!”

    02 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出土文物 (摄影:周淼葭).jpg

      这座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于新津宝墩镇宝墩村的上古遗址,有啥让人想不到的呢?一大圈走下来,我明白了——

      让艺术家们“想不到”的是,宝墩遗址是目前长江上游发现的最大史前城址,被确认为成都平原上的第一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它证明早在龙山时代晚期,成都平原就有大规模人群聚居、筑城;

      让艺术家们“不曾想”的是,宝墩遗址还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遗存,证明宝墩一带是成都平原稻作种植的第一站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更让艺术家们“不敢想”的是,随着宝墩遗址的发掘,成都平原上古时期的多座古城陆续发现,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为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模式及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关键证据。

      无怪乎,宝墩遗址还有另一个名字,“天府之根”。

    02 艺术家一行参观宝墩文化陈列馆2.jpg

      天府之国皇皇五千载的人文根脉,可溯至此。展示的物件和图画,让作家牛放兴奋不已。他正在写一部天府文化的书稿,许多历史细节由于时间幽远令他百思不解。他说,来到宝墩遗址,一个个疑团便豁然开朗。

      走出陈列馆,放眼望去,农作物郁郁葱葱。四月是水稻育苗的季节。不到宝墩,谁会想到成都平原上的稻苗已4500年如斯,哺育着欣欣向荣的天府文明。

      故迹

      岳氏宗祠是诗人黎阳此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那天下午,他告诉我,他惊讶于新津竟有岳飞后人修建的宗祠,而且建筑还保存得如此完好、原汁原味。

      作家、艺术家们在此凭吊先贤。

    03 艺术家一行参观岳氏宗祠(摄影:周淼葭).jpg

      眼前的岳氏祠堂主体为四合院,悬山屋顶、青瓦屋面,有着典型的川西传统建筑风格。经过一百多年风雨,格局未改但已斑驳沧桑。砖瓦梁栋上,隐约可见的精美彩绘和雕花记录了它最初的辉煌。历史的变迁也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祠堂大门上方写着“月花村小学”,这是几十年前这里曾作为村小学办学所在地的证据。据载,这座宗祠是岳飞的第二十三世嫡孙岳逢阳于1864年修建的。岳逢阳自小聪慧刻苦,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曾在外省多地为官,同治三年回到新津修建了这座岳氏宗祠,传扬岳氏先辈遗志。

      我多少能理解到黎阳以及艺术家们对岳氏宗祠的感情。

      岳飞在文人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人的内心深处大都怀着一份济世经邦的情怀。而岳飞,提笔著诗,一首《满江红》慷慨悲歌,成为传诵至今的不世之作;挥师卫国,一场场苦战胜仗让他成为国之栋材民族脊梁。事实上,为了苍生福祉,诗人当然是希望乾坤朗朗天下太平的,但若国土不宁,诗人往往更愿意以一腔热血精忠报国。而岳飞,这样国逢危难策马拔剑的诗人,无不令后世诗人高山仰止。

      特别是,就我了解的,这次参加走进新津采风活动的艺术家中,有好几位都曾有过戎马倥偬的经历,包括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院长张成明,散文家、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执行院长钱声广,诗人、四川省红星(省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世海,作家、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杨献平等等。参观中我暗自想,眼前这与岳飞有着缕缕联系的一砖一瓦,会勾起他们怎样的情感?又将在他们的笔下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游学

      岳氏宗祠位于新津区安西镇月花村的月光宝荷·当代少年研学实践营地内。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月花村村民收入不高、人口外流严重,而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却成了“闲置资源”。近些年,新津区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月花村良好的人文生态本底,引入了月光宝荷营地项目,通过聚焦研学消费场景,打造了集研学旅行、科普教育、民宿体验、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新业态。

    04 雨中的月光宝荷·当代少年研学实践营地(摄影:周淼葭).jpg

      我们撑着雨伞钻进竹林环抱的月光宝荷,踏着林间小径、沿小溪探进营地深处。目之所及,满是苍翠宁静,倒是潺潺溪流在雨水击打下惊慌失措。营地运营方的人员告诉我们,“营地很适合全龄亲子度假,有丛林穿越、真人CS、自然研学课堂等游乐项目和房车露营,同时也提供BBQ、鱼头火锅等新津特色美食。”

      岳氏宗祠坐落在以主题游乐为特色的研学营地里,倒也并不显得违和,毕竟人文景观为研学活动注入了深厚的底蕴,而家国情怀也应当在童真年代就开始涵养。

      作为经济记者,我特别留意到,这个项目的落地,让月花村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都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昔日些许萧索的乡村,成为了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度假的聚集地。与此同时,项目年缴综合税收50万元以上,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月花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500%以上。

      “在月花村,我们看到了古蜀文明传承至今成都平原当代乡村和美繁华的又一个例证。”作家杨献平说道。

      水庭

      我们午餐和入住的地方,是位于新津兴义镇的天府农博园酒店。一行人走进酒店时,雨仍然在下。本以为进了室内便把风雨关在了门外,哪知道,当我们穿过七弯八拐的走廊,眼前一亮,雨又从宽阔的天井淋下来,噼里啪啦落在天井中间的水池里,水花四溅。不过,天井里的雨和雨伞外的雨给人完全不同的心境,后者催人朝夕兼程,前者让人从容不迫。

    06 传统风格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天府农博酒店.jpg

      作家牛放转头笑说:“这雨呀,适宜听,也适宜看,唯独不适宜淋。”听雨、看雨,都是令人气定神闲的雅趣,而淋雨,却常常是迫于生活或凭借一腔孤勇。我想,以“构建川人诗意栖居的度假方式、营造朴素又不失品格的乡村体验”为定位的天府农博园自然也是懂雨、惜雨的,为甚呢?你不妨听听这雨。

      天府农博园酒店是现代设计理念与川西传统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典范。设计上借鉴了成都平原典型的林盘村落肌理,通过组团院落围合的方式,以及相对克制的分散,实现了建筑景观之间界面最大化,并突出了建筑群落的在地特征。内部分区上,也充分适应政务、商务、度假等功能。置身其间,既能享受到现代酒店的优质服务,又能体验到川西民居的闲适情调。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龚学敏对酒店的设计风格十分欣赏,他由此感叹,“向着更好的未来去发展,向着经历的历史去发现,我们既要发展,也要发现。乡村建设是如此,文艺创作也是如此。”

    07 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艺术家们品评文艺作品.jpg

      午饭过后,艺术家们来到天府农博岛的五彩小屋品茗交流。关于文学和艺术,艺术家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的领导也围坐在一起,品评去年下半年艺术家们去汶川采风后创作的诗、文、绘画作品。张成明院长说,“乡村文化艺术院成立以来,已形成了两大特色品牌。其中之一,就是组织艺术家走进乡村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出版艺术作品集,提炼和反映乡村的富有特色的生态人文之美。”汇集了艺术家们汶川采风的艺术作品的《诗画汶川》已得到业内好评,新津的采风创作同样令他们期待。

      伴着袅袅茶香,艺术家们的话题仍在继续,宝墩遗址、岳氏宗祠、月光宝荷、天府农博园,以及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轮回

      第二天一早,天气放晴。

      鱼鳞般的云片,铺陈在蓝色天空中。耀眼阳光斜照过来,穿过林间嫩绿的叶芽,穿过腾腾升起的雾霭,轻轻地落在土地上。

      艺术家们登上了返程的车。窗外是辽阔的成都平原。这时节,川西坝子的小春作物已渐渐成熟,金黄色的麦田一头连着城市边缘的高楼,一头连着远方的云彩。毕竟是春天,相比奔放热烈的秋天,此时原野的金黄在翠绿叶苗中间显得含蓄委婉。

      微风徐来,近处的麦穗低一低头又挺直了腰,远处掀起的浅浅麦浪也很快平息,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突然想起牛放老师在昨天下午接受完我采访后的一句话:社会才叫发展,草木只是轮回。

      是的,新津两日,在一雨一晴间,生活在这个时代、记录着这个时代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们已与这片土地上轮回了数千年的这些草木,完成了一次气息交融。(文/黄世涛图/周淼葭)

      黄世涛:当代县域经济杂志记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红星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人物和非虚构故事写作。出版作品集《沉郁的吟唱》。

    【审核人:站长】

        标题:雨中聆听,田野的千年咏唱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azhi/fenleixinxi/87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