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站内杂志站内信息
文章内容页

探寻巴蜀文脉 名家共话锦绣成都的文学情缘

  • 作者:四川作家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5-09 18:04:10
  • 被阅读0
  •   今日,“巴蜀文学与锦城文化”主题学术会议在成都文理学院举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院长李怡,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成都日报》编辑蒋蓝,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庞惊涛,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汤洪进行了专题讲座,围绕“巴蜀作家与锦城文化”“巴蜀文学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以及“锦绣成都与天府记忆”三大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为在场300多名师生打开了独特的文学学习和研究的视角。

      感受巴蜀文化与文学魅力

      李怡教授带领听众“重读李劼人”

      如何在成都发掘中国文化的底蕴?怎样在成都体验现代历史的脉络?怎样在成都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联?首场专题讲座《成都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地方路径》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聚焦这三个问题,对李劼人及其文学成就进行重新解读。以此为例,李怡深入剖析了成都及巴蜀地区如何以独特的方式融入、影响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

    1.jpg

      “实际上,李劼人早在1918年之前就已经发表了上百篇白话小说,但往往被忽视。”李怡表示,从李劼人的文学作品当中,不难看出巴蜀文化独特的印记。成都因其肥沃的土地和繁荣的经济,孕育了“尚侈”和“俗好娱乐”的民俗风情,这些特点也推动了成都的商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李劼人等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并推动了他们独特的、较为先进和开放的写作风格的形成。同时,这些文学作品还呈现出“龙门阵”式的叙事方式,“四川人叙事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主旨’,这个特点纳入到小说叙事里面,实际上它就消解掉了通常我们看到的小说只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的模式,从而传达出了多种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最大的特点则是“包容性”,巴蜀文化具有兼容性,例如近代蜀学,它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的思想,展示了兼容并蓄的特质。

      成为“文学的福尔摩斯”

      蒋蓝开讲“非虚构写作”

      随后,在《蜀地人文与非虚构写作》专题讲座中,蒋蓝首先从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不同体裁进行对比分析,明晰了“非虚构”写作和文学的定义和特征,然后从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入手,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原则和方法。

    2.jpg

      “非虚构文学的核心美学特征就是‘呈现’。”蒋蓝总结出“真实、真相、真在”三个关键词,表示非虚构写作不直接表达作者的价值判断,而是在客观地展示生活或事件的同时,注重普通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时代的风貌。蒋蓝表示,非虚构写作的过程要像做一名“侦探”一样,去“向山河与民众求知”,讲究“四重证据法”,即从文献、出土文字、非文字的口传文化与仪式民俗等,以及出土的遗址、文物及图像四重“证据”中,去揭开历史的真相。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人物访谈的蒋蓝,接触过上百位各个领域的人物,也曾走遍巴蜀大地,在“田野调查”中创作,笔耕不辍。他表示,非虚构写作需要很强的社会阅历和“跨学科”的能力,“其中有一次,我采访了一个人长达10小时,从早上9点持续到晚上7点,记录用的签字笔写完了2支,在我写作和采访的生涯中,这对于我的体力和精力,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他表示,非虚构写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需要掌握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当中,而且对于不同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会议现场,学院为蒋蓝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可以借助蒋蓝老师本身对于巴蜀文化的丰富了解与积累,将巴蜀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本土文化,进而推动其传承与创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图片 王茹懿、主办方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玲 审核 段祯)

    【审核人:站长】

        标题:探寻巴蜀文脉 名家共话锦绣成都的文学情缘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azhi/fenleixinxi/87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