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廊桥遗梦》后,我对廊桥产生了好奇,我认为廊桥是藏
着故事的地方。小时候也走过一些桥,但都是些小桥,最长的桥也就是我上小学时必经之桥,由三个石块砌成的桥墩架起来的石板桥。后来虽然也走过了不少现代的大桥,大多是坐在车里经过的,除了在长江的几座大桥和伦敦桥、悉尼大桥和奥克兰的大桥上闲步过之外,还真没有见过廊桥,更没有走过廊桥。听说江西婺源清华镇的彩虹桥是廊桥,我很想去看看。正巧局组织的考察租的行程里就有去看看彩虹桥,我自然非常开心。我暗想考察组带队的领导或许与我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2007年1月5日,我们到达婺源县城后,即刻去清华镇看彩虹桥。车到停车场后,我们步行前往。来到江边一看,江面上横跨着一排小屋,而且是空灵的简陋的小屋,原来这就是彩虹桥,与我想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我想象中彩虹桥应该是拱桥一类,而且应当有点华丽的元素在其中。心里似乎有点失望。
我没有急于上桥,而是去走桥下方过江的石鼎,我小时候经常走石鼎过溪,我想在这里再走走。一排方柱形的石鼎的排列大致呈弧形,石鼎内外有落差,江水流过石鼎后形成低矮的瀑布。站在石鼎上看彩虹桥,彩虹桥是高高的,如在天上。江水中也有一座同样的桥,这座桥是在水中天上的。彩虹桥由四座入水的大桥墩和傍在两岸边的两座大桥墩架着。桥墩的形状是楔形的,其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合在一个等腰梯形上,迎水的一面是三角形的。这样既沉稳又减少了水流的阻力。这是建筑者的智慧所在。我走在石鼎上,彷佛回到童年时代,那时心里藏着说不清的理想画卷,现在不同了,乱涂鸦的画纸也已经没有多少空白了。但我还是很开心地走过江去。走过石鼎就来到彩虹桥下,江中有用于推磨的水轮装置,很大的,蛮有韵味。
然后,我就到桥上走走看看。我来到桥上才看清桥墩和桥墩之间是由长石条连接的。桥墩上方的桥面是石片铺成的。桥面平整宽阔。桥墩上方有亭子,其实也是简陋的木结构的四方亭,不大的圆木柱立在小方石墩上。亭柱子上方由木栋梁和木桁构成,木椽上盖着青黑瓦片。柱子下端两两用长的扁方木条相连,一是为了稳固,二是为了构建坐椅。行人可以坐在三边的座椅上。六座桥墩上各有一个小亭,这样就有六个小亭子。亭子与亭子之间用廊屋相连。廊屋略低于亭屋。廊屋柱子下端两两也用长的扁方木条相连,也构成坐椅。站在廊桥上想想,这廊桥还真是很有美感。美在不讲究表面形象,而讲究内在品质和用途。每天风吹日晒的,尤其江风特别大,表面最华丽之物也会被消蚀损坏。这么简单的构建很容易维护和更换。人们可以踏着桥面过河,也可以在桥两边的栏杆边上坐下来歇息,观赏风景。想象一下,要是在晨夕,在朝霞和夕照的涂抹下坐在这桥上欣赏桥下的清流东去,鹜飞鹳落,船来船往,或者有竹筏逶迤,该是多么优雅美妙啊!据说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来往经过此桥的商贾如流,人们来到此处,坐下来歇个脚,乘个凉,该是多么惬意啊!这样一想,这桥要比彩虹美多了。彩虹无非是让人享一会儿眼福而已。这桥之美还美在其中浸透了建桥的主持者、出资者和建造者的善心良心和智巧。据桥头竖着的牌子的说明,好像建桥者的初心是根据明朝一位风水先生的意见为了锁住地气而建的,我觉得不可靠。又有一块牌子上说该桥建于南宋时期,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江水阻隔通行不利,所以建桥,我相信后者。但不知道为什么两者说法不一,我也没有考证。我走过桥去,又回过来,想好好体验一下感觉,但想象中的浪漫气息一点都没有感觉到。
在桥的边上,我看到一座庙,庙里有三个人的塑像,看人像背后的一块木牌,大致可以看到这是治水有功者的神位。观者右手面一个是和尚模样。中间一个形象高大,手里握着立在地上的劳动工具,显然是劳动者。左手面一个看起来是官员的样子。神龛外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桥建在大鄣山南麓的星江河上游,浙源水与古坦水在此交汇,两江指的应该是“浙源水和古坦水”,这明镜可能指“刑江河”。有人作文把当地的情景描写为为“清溪萦绕、华照增辉”。据有关记载称:婺源清华古街长逾千米首尾建两桥呼应,这可能就是双桥的来历,我们只走过一桥,另一桥未见。在晨曦或者晚照中,这桥倒影入水,还真是如彩虹一般,以“落彩虹”来描写还是切合的。这样说来,这桥叫彩虹桥是名副其实的。
彩虹桥看过了,但有没有如《廊桥遗梦》中的故事藏在桥的廊屋中,不得而知。我们还有别的行程,我只得随行而别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