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高中作文
文章内容页

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

  • 作者:文生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2-04 21:29:01
  • 被阅读0
  •   羑河纪事二七六

      农村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的心灵稳定器

      文生

      新年到了,许多人从城里回来,老文意外见到老宣回村看老房子、贴对子。

      俩个发小聊了聊。

      老宣说:还是哥你好哇,在村里享福。

      老文说:不如你,一家子全在城里。当年我就很眼热你呢。

      老宣说:现在倒过来了。过了年俺就去南方打工,多挣一点钱。

      老文说:那不成一家三地了么?老文知道老宣家的孩子在省城打工。

      老宣说:一家三地算啥?四五地的也有。

      老文说:加上路费和找工作的成本,还有租房,不比在这里干强多少,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你要是在南方发财了,把穷哥们我也带上。

      老宣说:你去干啥?你在村里捎带着种地,随便打点活,也不比在城里混的差。我是没地种,没办法。到咱们这把年纪,累病了,挣的还不够药费。你呀,在家老老实实种点地吧。

      老文说:种地不赚钱。

      老宣说:那点地打的粮食够一家人吃就好了。

      老文说:想多种点地,就是流转费吃不消。

      老宣说:我也想种地,没地呀?也吃不消流转费。

      老文说:你知道不?你进城那会儿,俺很失落。

      老宣说:现在想来,幸好你家当初没有瞎赶时髦。

      老文说:不管咋说,后来你家孩子上城里的好学校,受到好的教育,考上学了。

      老宣说:总的来说,后悔的不行,亏大了! 亏大了呀!花大钱办的是蓝印户口,说办了能找到正式工作、小孩能在城里上学。结果正式工作没找上,还好,结婚后生的孩子能在城里上学。只是到了孩子能上学时,在城里买了房子就能报正式户口了。现在,在城里租房住,就能在城里上学,只要你是本市的户口,城乡无所谓。哎,当年举债买户口,结果城里没工作,调整土地时,村里又不给分地,不城不农的。

      老文说:有人还能留下地吧?

      老宣说:那是村里有人,俺没人呀。现在还能啥样?在城乡瞎找工作打工过日子吧。俺也从许多人也象俺一样当年真傻瓜来找心理平衡。哎,老房子坏了,想修也不能修了,只能过年贴贴对子……

      老文说:换个盖吧(翻修房顶),不再漏雨就好了。

      老宣说:看看吧。村里是回不去了。要是能买一块宅基地就好了,可这是不可能的。

      老文想:老宣才是第一批失地农民,受到当年政策忽悠而失地的。那时许多人太想到城里生活了。分了地后,农闲时在乡镇办企业打工,也不比城里差,但多年有城乡二元差别,还是让人们眼热城市户口。进城的渠道不多:考上学,在部队上提干,家里有人在城里上班提前退休让孩子顶班,忽然有一天能用钱买户口了,好多人那怕就是借大钱也要办了,生怕错过了这个机会,况且听说还能安排正式工作。开始还要找人才能办了,因为需要挂户,后来就冷落下来,原因就是老宣所说的,不能安排工作了,其实那时,有工作的都已朝不顾夕了,面临下岗……

      老宣贴了对子就回城了。村里有许多房子,没人从城里来贴对子。

      说来,老宣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牺牲品。

      说到二元结构,就有话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但是进入工业社会实现工业化需要原始资本积累,原始资本积累从哪里来?国情决定只能从农村来。

      进入工业社会要从重工业开始,重工业的特征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投入周期长,不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无法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

      但是农村从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往城里冲是必然的。

      于是,一,进城农民被称为盲流,即盲目进城的流民,很多城市不时地,特别是每到年关,将进城的农民遣返,就是城里人的家属也不行,著名的是“六二压”使大量工人家属集中下乡。二,采取措施防止农民进城,于是城乡二元体制出台,农民很难进城:没户口找不下干的,没粮票买不到吃的。三,推动城里人下乡,文革时形成知识青年下乡政策。

      城乡二元体制、人民公社制度、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使国家能低成本征收农业税,给工业化筹集资本。在没有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前,以及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之后,征收农业税的成本,可以说是非常高。

      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的资源被城市吸走,一派萧条,农民生活只能用困苦形容,虽然,许多人家也盖起了房子,但大多的砖土木结合,盖房子的钱是在煤矿上挖煤挣的。村里和煤矿订了合同,农民下煤矿作劳务工,挣的钱村里队里是要抽一部分的。

      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在一定时间不得已实行,当然,也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

      1970年代中期,中国初步完成工业化,农业机械、化肥开始大量生产……

      1980年代到 1990年代,农民在种田之余,先到乡镇企业打工,乡镇企业不中了、或迁到城里后,又到城里打工,挣来的钱用在盖房子上,攀比谁家房子建得高、建得好,以及攀比家庭现代化方面,这时农村人气很旺盛,春节也很热闹。

      世纪之交后,农业税取消,农民进城的限制基本消失,中国开始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农民在城里购房成为主流,把多年的积蓄投入到城里,接着把家搬进城市,不在农村投资和建设房了。这样,农村的资源重新被城市吸走,农村的房子很少见新盖的了,农村又重新变得萧条,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过年也只是有一点点热闹。

      现阶段的城乡二元体制,几乎所有限制农民进城的体制机制障碍都已经清除,限制城市资本下乡经营土地、住宅还在坚持,目的是保障耕地以及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成为保护型乡村型的城乡二元体制。

      在保护型乡村二元体制下,农民一方面将农村、农业作为基本保障与保底选择,一方面又能进城务工经商,获取城市发展机会。进城的农民发展的好,能在城市体面地安居,就不再回农村了。但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能真正进城农民并不多,相当一部分农民年轻时进城、年老时返乡;经济景气时进城、经济形势不好时返乡,于是村子是年轻人进城、中老年人和孩子留在村里……

      农民进城,首选县城,就石林黑塔村而言,是选大湖、选新区。原因有三:第一,房价相对于大城市便宜;第二,熟人多、关系多,有一定的企业,可以就近打工;第三,离农村的家近,方便兼顾城乡两头。

      农民进城后能安居,前提是能稳定就业。但中国绝大多数县城没有工业,只有服务业,而没有工业支撑的服务业通常是不可持续的。就业机会少,工资普遍低,但物价和消费不低,维持基本生活很困难,于是很多人到大城市打工。

      这样青年农民不得不在县城、城区买房结婚,再到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父母在村里种地,很多农民家庭就这样从原来的一家两地变成了一家三地:老年父母留守农村种地,年幼子女在县城上学母亲陪读,年轻人到大城市、沿海务工,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

      老宣一把年纪了,为啥还要出去打工?就是儿子一家想到省城安居。小城市吸农村的资源,大城市吸小城市的资源,特大城市吸大城市的资源……

      老文年纪大了,也在城里打过工,适应城市生活不难,但不乐意到城里住,虽说住在高楼里,下了楼后可以找到同乡聊天,人际关系不算陌生,但感情归属地仍然是农村,生活的终点和意义仍然是农村。

      和许多老人一样,种田不是为了获得高收入,是表明自己还能够自食其力和支援子女,收获感情价值。

      乡村振兴成为新的话题。

      目前,地方政府往往容易把这个战略简单化操作,以为搞个乡村美化工程、发展几个乡村旅游项目,就实现了乡村振兴,这是要不得的。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战略,不能简化为短期的战术,要有长期的耐心。对农民来说,乡村振兴是保留和完善农村基础条件和土地制度优势,进城后仍可以返乡。

      在某些专家眼里,农村宅基地被寄托了巨大的财富想象,好像通过拆农民房子和将农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就可以获得乡村振兴、农民进城的巨大资源,这是个别情况,不是普遍的情况,是那些城中村才具有的。或者,遇到工程拆迁才有机会,比如说,前些年修瓦日铁路时,在铁路两边的人家得到了拆迁补偿资金在村北盖起小二楼。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将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即使复垦出来的耕地是肥沃的土地,没有多少含金量,况且这里是山地。老宅只能任其荒废,连维修也不可能。拆旧建新的成本很高,又无法获得新宅基地。所以,老宣们的房子在风吹雨淋中日益破败……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用于建造住宅的集体建设用地,它不能自由流通、自由交易。

      农村经济是小农户经济。小农户,人均1亩3分,户均不过10亩。小农户经济能够让农民富裕吗?不能。小农户经济主要起到保障作用。

      中国庞大的农村散落在不同地区,地域差异明显。

      东部村庄(包括城中村、城郊村)和中西部村庄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村庄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农民可以自主在家门口择业就业,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本地农民已经彻底实现了离农化,从事二、三产业,老人可以通过当门卫、做零工,获得一定的收入,这样,这些地区的土地就可以流转出来,由异地务农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这些地区的农村名义上是农村,实际上已经是城市的一部分了。

      中西部的村庄,它们没有区域优势,没办法大规模发展工业,服务业更是无本之木,青年人大量进城务工,老年人留在村里种小块地。中西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结婚难等问题,中西部村庄“三农”问题很严重,这也是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因。

      当前政策和媒体几乎都将东部村庄的经验作为发展准绳,照搬到中西部农村,以此推动乡村振兴。然而,东部村庄与中西部村庄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村庄经验并不适合作为中西部村庄的表率。

      村子虽然是传统农村,但老瓦房基本是没有人住了,维修成本巨大,没人维修,加上又没什么名人和传说,传统村庄的名头变不成旅游资产。虽然说,村子交通便利,但真正能成为优势,还不知到什么时候,使一些人选择等待,不愿出去。

      老文想,前些时他想到现在农村的情况的王朝末世一样,不一样的是,这是走向工业化社会现实,现在看来,村子确实存在危机,不能等闲视之,不能认为工业化可以化解就掉以轻心……

      说到承包地,其实际是开始平等,结局不平等。失去承包权的,越来越多,土地慢慢向种田能手集中。

      对于老文他们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村子是魂牵梦绕的所在,生活目标与归属在村庄,自己生命价值的参照群体也在村庄。打工只是手段,无论在外打工时间有多长,生活的终点与意义都在村庄。村庄是农民进城的出发点,又是进城失败时的退路。

      中国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乡村振兴同样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乡村振兴显然还是持续为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及进城的资源。

      这样,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

      当然,老文这一代农民的子女,大多不再有他们这样的情怀了,他们向往的是城市风景。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2年1月30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gaozhongzuowen/100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