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信来信往的时光

  • 作者:雨泽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2-08 16:25:44
  • 被阅读0
  •   平生的第一封信,是写给我大哥的。

      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是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我很兴奋。大哥在外当兵,那个年代书信是唯一的联系方式。写信是父亲的事情,有时能写三四页纸,信的称呼很直接:吾儿(冒号)。信的正文不外乎是一些家常事情,譬如生产队近期的农活、我们的学习如何等;还有一些嘱咐的话,譬如说要“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之类的话,信的结尾很随便,有时候似乎一段话还没说完,就突然在下一行出现“父,于某月某日”,表示信写完了,给人一种很突兀的感觉。心想,如果父亲的信是一篇作文,老师的给评语一定不会很好。老师讲书信的格式,开头要用“亲爱的”或者“敬爱的”敬语,信的结尾应该写“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祝词,而父亲写的信不符合这些要求。想到自己能亲手写一封信,再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箱,最终送到另一个人的手里,就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同学们积极性都也很高。果然在一周或者两周之后,大家便陆续收到了信。有自己写给自己的,有同学之间互相写的,有写给自己父母的,有写给老师的,也有来自远方回信。每封信的邮票上都加盖了黑色的邮戳,受到了人民邮电一视同仁的尊重。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写信,具有体现文化价值的重大意义罢,我对那封信记忆特别深刻。

      那封信主要写我学习很好,考试成绩是多少,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写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嫩芽,家屋檐下的燕子回来了,社员们开始平田整地、运送肥料;写家人的身体都很好,不要挂念等,还特意嘱咐收到信后立即给我回信,我很期盼。信的格式按老师所教,开头写“亲爱的大哥”,结尾写了“此致敬礼”,用了一页半作文纸。大哥的回信约在半月后收到,他在信中首先表扬我信写的很好,然后说得知大家身体健康,他很放心;部队的伙食比家里要好,家人也不要挂念他,他现在已经是班长了,工作很忙等.....信让老师看了,老师也很高兴,夸大哥的信字迹工整,语句通顺,还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读了,号召同学们要向解放军学习,志在四方,保家卫国。那封信对我的鼓舞是里程碑式的,激发了我对写信的无限兴趣,以至于后来发生过拿着家里鸡蛋换邮票的事情,受到母亲严厉的批评。一枚邮票八分钱,一个信封贰分钱,在那个一毛钱能打一斤醋的年代,寄出一封信的成本也会多少影响到家里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连续不断、狂轰滥炸式的信件终于让大哥疲于应付了,他提醒我不必不停地写信,邮票信封也很费钱,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现在回想,那时到底是小孩子,颇有“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挺好笑的。

      九十年代初是我写信较多的时期。那几年当兵,身在异乡,写信是与家人朋友联系的最好方式。刚入伍的那几个月想家,表达的欲望就十分强烈,几乎每周都要写一封信,以寄托思乡之情,缓解训练的疲惫。而新兵的生活比较单调,无非就是整内务、走队列,站岗放哨,饭前唱歌,间或夜半搞一次紧急集合而已,敷陈乏味。为了使自己的信有可读性,就比较留心军营以外的事物,积累写信的素材。驻地城市景色、饮食特色、物价状况都成了陈述内容,以至于父亲在回信中不无担心地提醒我,一定要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切勿擅自离岗。有的战友惰性使然或者文字水平不及,常为如何写信犯愁,买来《写信大全》之类的书籍学习参照,而书本范例又过于教条,一时不得要领,求助于我为其代劳,欣然接受,写了交给他,看他满足的表情,嘴上谦虚着,心底却颇为享受。其时写信,已经疏离了老师曾经教导的格式,信首略去了一些教条的铺衬,结尾简洁明了,“此致敬礼”的礼貌用语不再使用,自认为成熟了许多。有战友与我讨教写信的经验,我告诉他,想说啥就写啥,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跟平时说话一样就好。他认为我骄傲了,不帮助他,说这算什么经验,根本就是废话,和没说一样。后来我认真查阅了词典,发现我说的也没错,所谓的书信,不就是要把对别人说的话按用文字写出来的东西吗?我之所以那么能写信,主要原因还是我想说的话多而已,或者说是缘于对一些新事物的好奇和热爱吧。多年以后,回忆那时写信的热情和冲动,感觉很荒唐,由不住的汗颜。那时稚气未脱,年少轻狂,写了那么多冗词赘句,顾影自怜地夸夸其谈,实属废话连篇,想必一定给看信的人留下了显摆、炫耀的不良影响了。

      那是一个文学魅力四射的年代,《文友》、《知音》等一些杂志,特别流行在每页的页脚部分缀上一段征友启示,刊登一些励志而又文学的浪漫句式,留下邮政编码和联系地址,等候别人的书信到访。我也以爱好文学的名义结识了另一个城市的女孩。在那些沉湎于信来信往的时光里,我们很快发现爱好文学之说,不过是一种时尚的标签,实际上以我们对文学一知半解或者无知无解,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命题。更多时候,我们的表达与倾听的内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莫名空虚。在后来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与那个女孩,互通书信十余封,贺年贺节卡若干。我们互寄照片,见字如面,使青春年少时期心底那青涩的美好情怀得以有效释放。那是一段充满诗意和向往远方的时光。那些飘去飘来的笔记的见证了我们彼此的曾经,我们那么真诚地将各自的名字工整地落在信封上,郑重地将各自的快乐和忧伤投放在生命色的邮筒,然后开始美好的、漫长的期待。

      算来已有近十年的光景不写书信了。最初是缘于电话的普及,后来是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也还记得最后一封纯粹的书信,是写给远方一位战友的。没有什么紧要事情,只是因为久未谋面,有些挂念。很认真地写了两页多一些,问好,说了一些不紧要的事情,道安。战友未回信,电话过来。听到那端的声音后颇感意外,我并没有在书信里告知他电话号码。那端笑着说你呆啊,信纸上印的清清楚楚。便恍然大悟,自己确实有些愚钝。一直认为电话这物件,是用来联系工作、传递紧要信息的,至于感情交流的事情,还应该以书信的方式进行。由于思维定式一时没有得到及时转换,故对电话里那端的话语,一时竟不知如何应答,寥寥数语,中间还出现过瞬间卡顿,最后紧跟着对方“有事来电话便好”的嘱咐语里慌忙挂机,倒是有些尴尬无趣了。

      还是有些怀念那些书信来往的日子。在那样的旧时光慢生活中,真诚而从容地表达与倾听。最好呢,莫过于取来印有梅竹兰底纹的素朴信笺三五页,拿起已不常用的钢笔,以或潦草或工整的笔迹,将心灵调整到慢节奏的生活状态,饶有兴致地写成一封书信;然后将他或她的名字很工整地在信封上,投进邮箱,任它自由地在旅途中漂泊,最后被他或她愉快地展开——这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审核人:雨祺】

        标题:信来信往的时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nqing/628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