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刻骨铭心——浅说宋春晖游记散文文/李性亮
盖因余不善在手机视频和电脑上阅读,遂将宋春晖先生近十篇游记散文打印出来,摆于书桌细心咀嚼。实话实说,余至今尚未与宋春晖谋面,不知其高矮胖瘦,委实不曾相识。缘何挥毫评头论足呢?只因其文深藏文化自信,字里行间,刻骨铭心。
其实,舞文弄墨的人都知道,写散文就要“形散意不散”。另散文有抒情散文和叙事写实散文。它不像小说,可以虚构情节和人物。散文要么抒情,要么叙事写实。因为散文的写作手法比较自由,只要抓住亮点,写出闪光的东西来,写出一定的深度就行了。粗看宋春晖的游记散文,根本就没具备这些特点。他写事件,写人物,写景点,全是按旅游顺序时间来写,从这里到那里,利用时间表现空间,带出人物和事件。根本没有讲究表现手法,给读者产生一种信手拿来,随意描写的感觉。至于意境打造、细腻描写景物、刻意提练语言和把握文章的整体节奏,这些技巧性的散文特点,很难在他的游记中找到。
但细心咀嚼品味,宋春晖的游记散文深藏着普通人喜欢的叙事方法,让读者跟着他一起旅游,一起观看景点,一起喜怒哀乐!如《畅游少林寺》《殷虚访古》《红旗渠揽奇》《探秘平壤》,这些作品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尽管缺少所谓的艺术性,也许难登大雅之堂,但毫无疑问它有吸引力,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能接地气,能有嚼头。因为“文无定法”,也许这就是不是技巧的技巧。
宋春晖对少林寺的印象,首先是年轻时看过一部《少林寺》的电影。多少年,多少次,想到少林寺去看看身怀盖世武功的高僧,却未能成行。此次,耳闻目睹了“中国武术之乡”的河南登封县西北的中岳嵩山,“牌坊上《嵩山少林》四个正楷大字,两旁石柱上刻有草书楹联:百代衣钵赓承一花五叶;千秋山河襟带四水三城。这是大书法家沈鹏的墨宝,高度概括了少林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宫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1500多年来的辉煌历程。”
宋春晖写道:“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座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中,故名少林寺。历朝历代历经数次大的战火洗劫,北周武帝时下令禁止佛教流传,史称“武帝灭佛”,少林寺遭摧毁;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交战,少林寺又屡遭战火之灾;最严重的是1928年,冯玉祥部下石友三纵火焚烧少林寺,大雄宝殿、天wang殿等庙宇付之一炬,大批珍贵文物和书籍化为灰烬,对少林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少林寺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反而越来越壮大……
“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南下,国民党军队在黄河花园口大堤炸开一个缺口,滚滚黄河水奔流而下,河水泛滥,造成1200万百姓流离失所,89万百姓被淹死,河南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
“少林寺以佛教立庙,以武功传世扬名。在登封,少林武术成为了一种产业,在登封城至少林寺沿途,我们看到了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武术馆,据说有近百家,在校生达12万多人,占登封市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宋春晖写安阳殷虚,也是用文化人的眼光来刻画的,他向读者介绍:“我国有七大古都,其中河南有三处:安阳、洛阳、开封。安阳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等朝代在此建都,故有“七朝古都”之称。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历8代12王255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殷商文明,在安阳殷虚发现的甲骨文正是中国文字的始祖,与现代文字一脉相承,也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对推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殷虚,是有3300年历史的商朝都城遗址,在这里建都273年,周灭殷后,殷民迁走,渐沦为废虚,故称殷虚。
在安阳殷虚,宋春晖目睹了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司母辛方鼎,同时目睹了甲骨文,他不愧为曾经当过县药材公司总经理(后当县医药管理局局长),见到甲骨文,他就想到了明朝李时珍,想到了《本草纲目》,想到了李时珍把龟甲壳板列为中药名录,龟甲和龟板分属龟的两个部位,龟甲为背部,龟板为底部,龟板易开裂,龟壳紧密利于刻字,龟甲可以滋阴抑阳。益贤强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在《本草纲目》成书后的2400多年前,龟甲对人类的贡献,其记载文字功能永远大于其药用功能。
“在殷虚博物馆门前,立有一块刻有甲骨文‘福’字的石碑,这福字的形象,像一个人平托着酒坛子,当初应是祭祀之意,逐渐演化为幸福的福字。据介绍,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多达16万片,单字有4500个,破解单字1700个。我是第一次到殷虚,当走在这‘甲骨文长廊’,就像走进了甲骨文知识宝库,那一块块甲骨,那一个个符号,无不是中华民族的魂宝,无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读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从安阳殷虚开始,它像一束光,照亮中华民族前进之路,成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宋春晖写《红旗渠揽奇》,他是这样写的:“大巴在蜿蜒的太行山山谷里穿行,抬头望,不时可看到挂在峭壁上的红旗渠,还有那红旗渠的渡槽在峡谷中凌空飞越,蔚为壮观。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州市(当时称林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渠道,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至今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现已开发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列为了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工程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掘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主渠全长70.6公里,总长度1500公里,灌溉面积达林县三分之二的耕地,总投资12504万元,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为工程献出了生命,耗时10年完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一组组耀眼的数字,无不彰显着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慨,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写太行山上的红旗渠,作者没忘抗日战争,他写了“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抵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存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篇游记散文中,宋春晖写到:“红旗渠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口号下孕育形成的一种红旗渠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中国已实现整体脱贫,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仍然需要传承和保持这种精神。一个地方,一级政府的领导人,只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宋春晖在文中写了一个叫杨贵的县委书记,在他的力主下,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号召,他带领七万民工,十年奋战,最终把渠道修成。50多年过去了,杨贵的名字还在林州市百姓中口口相传。如同李冰修建都江堰,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杨贵建了红旗渠,他们的名字将永世与工程共存,留芳万世,被后人传颂。红旗渠建成后,杨贵调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后调任河南省委常委,协助省委书记抓全面工作。1973年调公安部任负责人,1982年任国务院山西办公室副主任,1995年离休。2006年中央批准为副部长级,8月,批准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2018年逝世,享年90岁。由此可见,古代也好,当代也好,只要为百姓做了好事,谋了福利的人员,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被后人歌颂!真是: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
纵观宋春晖的数篇游记散文,无论是《畅游少林寺》、《殷墟访古》,还是《红旗渠揽奇》,作者向我们传递的就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浓浓的文化自信精神,深深地埋藏在作者心底,像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刻骨铭心!文化自信,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急需的正能量!
为宋春晖的游记散文点赞!
让那些在文坛上无病呻吟的“大家名作”靠边稍息去吧!
作者简介:李性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资兴市原文联主席,资兴市作家协会主席,郴州市拔尖人才,郴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二级作家,1985年至1987年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编剧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近两百万字,其小说曾被《作家文摘》《书摘》《每周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选载,己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七老爷八少爷》、散文集《赶山》;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收脚印》、中短篇小说集《小城富婆》;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如戏》;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剧本集《御史惊梦》和小戏小品集《活人坟》,已发表、上演剧本60余部,《活人坟》曾获田汉剧本奖和全国“金狮奖”,《祁乡长断案》获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2002年5月28日,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散文《仰望西柏坡》《永世不忘南京大屠杀》,2011年3月、2012年4月两次获中国文学家网和《采风团》杂志举办的全国征文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