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难忘的记忆(原创首发)
——宋春晖文学作品《汝城记忆,我的半边街情结》赏析
作者:云淡风清
这是宋春晖老师的一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真实的记叙了宋老师那一段难以忘怀的、亲身经历的社会活动和情感经历。文章以回忆为主,也穿插了一些感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历史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经历都是非常丰富的,但并不是每一段生活经历都有写成回忆录的价值。半边街能被宋老师写成回忆录,那是因为半边街有一个特殊的环境氛围,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当然更重要的是宋老师在这里有一段铭记在心的人生经历。
跟着宋春晖老师的回忆,我们走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半边街。之所以被称为半边街,是因为这里一边是商铺及住居,而另一边却是滔滔流淌的寿河,没有建筑物,这就形成了一条比较特殊的街道,让人记忆深刻。在哪个年月,这种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修建形成的街道,在各个城市的老城之中所见不少,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虽然这只是一条半边街,但在当时的县城中,这是比较繁华的街道。这里有少见的三层楼房,这是整个汝城县城最高的楼房。面临寿江,斜对面是文塔,而这条半边街由于周边有多个村庄,也是唐朝之后汝城县建城后的一条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
从文章的详细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半边街就是当时汝城县的一条中心街道,也可以看到当时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在这条街上有酒厂的门市部,售卖的酒是酒厂自己生产的,有瓶装酒,也有散装酒;有当时的附城乡卫生院,在这里,每天就诊的病人穿流不息。卫生院里有一位“花脸”医师,花脸”医师医术很有名气,擅长中医中药和妇科儿科。那年,也是因为这位花脸医师“手下留情”,没有在计划生育政策中打掉宋老师的第二胎,让宋老师得到了一个宝贝儿子。
在附城卫生院的隔壁,是城关派出所,派出所也是一个经常门庭若市的场所。白天里,有来办事的老百姓,有民间纠纷来寻求调解的,也有抓来一些打架斗殴的,以及小偷扒手们。宋老师的家就在派出所附近,本以为很安全,但还是在那小偷泛滥的年代里,丢了刚做好的一条新裤子,损失了半个月的工资。
在派出所的旁边,是一间国营百货商店,卖些日常生活用品,那时,刚刚取消了票证,商品奇缺,柜台上空空荡荡,仅有一些油盐酱醋和布匹服装。半边街的最南端,是菜街,每天早上,有推着板车,挑着箩筐赶早卖菜的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街道上又开始了一天的喧哗。
在那个年月,人们的居住条件都很简陋,卫生环境很差,多数是一条巷道进去,几户人家居住。屋内狭窄、光线暗淡、潮湿、空气不流通,苍蝇、蚊虫、老鼠随处都是,危害极大。但是人们的精神很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人们都是互相帮助,谁家有困难大家扶持,谁家有喜事共同分享,宋老师家的一台黑白电视机让周围的邻居都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这就是那时人们淳朴善良的一面。
在这篇回忆录中,让宋老师着笔最重的是对一位农村老太的记忆。在这段文字中宋老师用了一个倒叙的手法,首先描写了这位名叫娘娘的老太的大体情况。这是为宋老师带了两个孩子,相处了三年的一位保姆。在宋老师的印象中,“这是一位非常忠厚淳朴,勤劳善良和有爱心的老人。她1981年底来到我家,1984年离开,三年间我们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感情。她来家里时才五十多岁,离开家后又到一位同事家带了几年孩子,后回到了附城磨刀村老家,身体本来很好的,家里可能条件艰苦,经济拮据,病患未能得到医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病故时,才六十多岁。”这是宋老师对这位保姆的评价及结局的描述。
而后,宋老师详细地记叙了娘娘来自己家的情况,以及相处三年的生活点滴。那是因为前一个保姆的离开,家里的家务和孩子需要人照料,托人找来的一位乡下老太。老太命很苦,早年丧夫,与儿子一家相依为命,初来时,是一幅地地道道的农村大娘的形象。不善言辞,动作迟缓,性格比较内向,敦实的个子,穿着一件对襟农家粗布衣服,头发花白,脸色暗淡;初来城市,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不会换煤球,把红煤球压上面,黑煤球放下面;不会煮奶粉,奶粉煮沸时措手无策把炉火浇灭;不会拉灯线,拉线开关被她扯断了,灯熄不了,她搬张凳子,站在凳子上对着灯泡使劲地吹啊吹啊,吹了半个晚上。这是宋春晖老师对一个农村老太从形象、性格及生活知识方面的生动描写。
从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娘娘是一位很有爱心的人,她同情弱者,在那个年月里,经常有乞丐进屋讨饭,那时的乞丐给饭也很满足,娘娘会把自己的那一份省下来给乞丐吃。除了把家务事整理得有条不紊外,在带孩子方面也是尽职尽责,经常背一个抱一个带1孩子玩。所以宋老师对这位老太有着很深的感情,在老太离开自己家多年以后,病重时还专程前去探望。
时过境迁,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变老,半边街已经是物非人非,不再是以前半边街那些人和物了。这篇文章打开了我们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又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光,这是一段让老一辈人无法忘记的时光。也只有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亲身经历过这段时光的人才有深刻的记忆。从文章中我们看到,那时的人们生活非常简陋,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刚刚从混乱走向正轨的开始,物资匮乏,供应短缺。但是人们的精神乐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相处比现在好很多。我们现在虽然物质生活很好,但是人与人的情感却陷入了孤僻,往往都是各进各家们,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有现在的物质生活,那时的淳朴、诚信、融洽的人际关系该有多好。
这篇回忆录构思慎密,铺陈有序,手法多样,有顺叙,有倒叙,有感慨。对事物描写详尽,对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让人读了就印象深刻。文章笔触细腻,语言丰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上世纪半边街的历史面貌和风土人情,也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