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成为常态的今天,改革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只有读懂改革的深层逻辑、积极布局、主动行动,才能更好地承接和落实。教育改革从正面看都应该是对教育常识的坚守与教育规律的回归。教育不需要风暴和宏大,只需要坚守和创造。
(一)
教育水平直接关乎国家力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亟须教育改革再出发、再破局。双减的背后应是内力的驱动、兴趣的激发。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他从小的成绩优秀,而是他是否明白学习的意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然后使其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种生活。遵从天赋,即生内力,其智慧和潜能将会更好激发。热爱,才有万钧之力。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的神奇赋予,都是一趟绝妙而不可复制的旅行。顺应天赋的生发才是最好的教育。让教育的过程体现关爱和尊重,让每个学生更加健全发展,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生命化教育的真正内核。
信息化时代更需要每一个体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全面学习。有教育,方有未来。没有人能代替孩子的成长,更没有人能代替孩子的学习。教育,如果不以自我教育为龙头,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当下生活幸福远比分数及职业目标更有意义。教育不是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的求知欲、阻碍青年的独立思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远重于知识本身。
(二)
教师为兴教之源。教育系列 “新政”追问教师对自身专业的认知和理解。一个人面对教育的态度,其实就是他面对生命的态度。把自己当人看,也把别人当人看。不要轻易给任何人下结论。一切教育现场的发生,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所有教育的功能首先是陪伴,然后是发现和帮助。最优秀的老师是燃烧自己、鼓舞他人,真实生活,以自身的行走姿态去点燃身边孩子的生命状态。
世界因多元而美好。生命的鲜活理应多维评价,但评价不是根据她的天赋,更应看她运用天赋的能力。“双减”减轻对学生的禁锢,要求一定的自主、自律。立德树人,育志为先。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授之以发奋之志,授之以求知之欲。多一点探究世界的欲望、少一份追星式的虚华,持一份“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气节。教育的字典里,思维流量大于知识流量,状态比结果重要,思维品质远重于分数本身。重视阅读理解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这是教育本来的回归和进步。生活中多一份审视的眼光不仅是可贵的思维品质,也是让民主的精神催生科学的认知,以另一种声音彰显人类生命的鲜活。
(三)
重建教育生态,须从改变学校“土壤”开始。课堂、班级和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三驾马车。有资格成为学校“特色”的一定是人人、事事、处处相关的东西。学校制度本身当具有育人价值。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将生活的点滴变为教育的素材。
教育立足于核心素养,让孩子从学校和书本走向生活和社会。消融边界,才能融通未来。社会课程更有利于解决动力“引擎”问题,也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必修课。内生型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内驱力。发挥好教师、家长及学校周围课程资源的作用,校本、班级课程是最基础、最直接的教育资源。
自然是最好的场域,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情感和审美是最好的德育。只要心中有生命,世界处处是课堂。让学生走出狭小精致的校园,走向广阔粗粝的社会,是教育的必经之路。教育的校园没有围墙,教育本来具有多样性。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敬老院等处处是学校。去大自然中,看木欣欣以向荣,听泉涓涓而始流。道法自然,格物致知。“万汇百物”与一隅之地不可同言而语。
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最深处的德育是艺术情趣的培养。艺术教育最可能通向教育的最高境界。艺术是未来时代的教育大势。艺术源自生活的本身,她让人成为人。当把握教育的方向和未来。看朗朗校园,不能只看“升学率”,更要看“专用教室的利用率”,看“美育老师的活跃度”。我们战斗在生命成长第一线,要看见人性深处的教育动力,领悟师道尊严的现代理解,读懂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内涵。
“一个孩子如果小学毕业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这阶段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其重要性超过学习一切知识。阅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自我教育”。读书不应是生活点缀而应是精神生活的本身。中小学图书室关键不是图书的数量,而是必读经典书目的具备。“教育的使命是为中国耐心培养未来读书人口”,这是人文与科学的协调发展,是由民间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必须。让诵读人文经典、感知世间美好在我们教育园地四季常青。
(四)
研读课标的立意,清晰教材的地位,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模样。
每位老师、每门学科、每节课堂都应更贴近教育的本然。课堂是落实“双减”的关键着力点。每节课堂都是历练,故自我磨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成长模式。课堂结构重建、教材体系逻辑、学情切合掌握。只有课堂有效高效,学生才有真正实现课后作业负担的减轻。
教学现场其实都是生命现场,你的专注和激情与你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天地,独一无二而不可复制。“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无比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高手。”“转益多思”课堂才能辽阔而深邃的,才能让学生们有美好的体验和神奇的感受。课堂也正是让教师感悟到职业幸福感、生发“望美人兮天一方”意境的圣地。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坚决破除机械地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负担以提高应试成绩的传统教育格调。重新思考课后作业的功效,考量作业的形式和模样,是对每一位老师的挑战。不可忘却,厚素养、重能力、强身心是教育立人的永恒朝向。
(五)
社会需求的多元,必须打破非上本科重点大学才为成才的传统人才观。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家长是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重建自身的成才观、知识观、学习观。走出自我认知的限制,克服经验主义,不断学习。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纠正精英教育认识偏差。所有的孩子开始都是一张白纸,最终画成什么模样,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家长作为教育的直接消费者,既可能是教育改革的阻力,也可能是动力。家长的品位和高度就决定了一个区域教育的品位和高度。在家校合作中,引导家长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家庭教育中规则、习惯、健身、家务劳动等不可或缺。而今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国事”。家校共育已属法定范畴。更新教育理念,重建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本位,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系列改革新政从根本上是国家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化,是教育底层逻辑的大变化。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耐心、坚持与静悄悄的革命。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服务于时代实践的需要。教育是调养现实的药方,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导航。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教育总是在矛盾中前行。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教育总会伴随有不同的声音。但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永恒的存在方式。
教育改革永无止境!愿“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育,清风吹拂草木香。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