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退休不再干事后,充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每天睡到自然醒,无忧无虑,悠哉游哉!欣喜惬意之余,我又突发恐慌:如此逍遥悠闲,看似享受了生活,也恐其有浪费生命之嫌。窃以为,人的一生,“忙,要有忙的价值;闲,要有闲的滋味”,这样抑或更加充实一生的意义。于是乎,我培养了个人的生活习惯:上午睡起喝茶看书,下午或散步或会友,晚上写点自己的所思所识,既不为应付外界需求,也不是究其学问,只图个在闲适的心境中洒脱地精神漫步,也算得上“神仙”过的日子。
读过《四书》之后,我又想到《庄子》一书,过去从未通读过。对庄子的印象和理解仅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庄子的思想就是一种逍遥的、无所谓的乃至消极的生活态度。自以为退休进入了逍遥状态,值此之际,不妨看看《庄子》一书,从中探究一下“我逍遥”是否合乎于“庄逍遥”,进而再全面的了解一下庄子的学说和思想。我的书厨里原来没有《庄子》全书,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华书局新版《庄子》,同时搜集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论述资料。打那,我开始不紧不慢的看起了《庄子》,始终烟茶相伴,音乐相随,自我感觉也乃“逍遥”!
新版的《庄子》正文后附有题解、注释和译文,对照着阅读,也不算太难。全书分为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共计三十三篇,其正文大概有六万六千字。按照书上的解释,内篇为庄子自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观点和艺术特色,外、杂两篇中的文章包括了庄子后学所作。关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该书前言有介绍,网上也有若干的专家学者论述,我反复看了几遍,有了一些大概了解。为了方便记忆,拾人牙慧,在笔记上概括了几句:庄子,名周,公元前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一度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在哲学思想上崇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并有所发展、变异,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所谓“老庄”即老子与庄子的联合称谓。《庄子》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因此,学术界对庄子的评价云云,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目不暇接。但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作为一个闲读者,并不探究那些深奥的学术问题,更谈不上“修身养性”,只是图个在“好玩儿”中释惑:庄子其人其书是怎么回事?《庄子》作为先秦诸子的典范之作为何没具有《四书·五经》的至高地位?《庄子》讲了多少类似“庖丁解牛”之类的寓言?从庄子那里能学到学会哪些逍遥之道?
《庄子》不同于《论语》《道德经》之类以说教为主,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寓言来说明道理,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寄哲理于形象之中,大多文章都是各讲几个寓言故事,通过虚拟人物阐述庄子的那些观点、那些思想,文字上朗朗上口,比喻精当,文风开阔、见棱见角,读起来并没有感到枯燥,而是津津有味,很有吸引力、趣味性。读后再一深思,也能理解一些庄子所要表达的深奥哲理。在看读的过程中,我习惯的在书中标划或者很随意的记下几笔,或抄袭或自己的理解,以便增加印记。之前曾读过庄子的压卷之作《逍遥游》,能记住的就是一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次再读,有了一些深的理解:文章通过“鲲化鹏,鹏徙南”的怪诞寓言,寄寓了庄子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理想:推崇“无己”“无功”“无名”,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锁,从时间和空间上开阔了逍遥的至高境界。其它篇章过去未曾读过,饶有兴趣的挨篇细读,逐篇归纳。比如我记下的:《齐物论》从道的高度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用“天籁”“地籁”“人籁”之“三籁”,说明事物间天然的差异性的永存;以“正处”“正色”“正味”之“三正”,说明人为价值标准的时期延续性,张扬“万物齐一”,幻想了一个平等的多彩世界。《养生主》以技写道,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提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以游其心,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应帝王》提出“浑沌之死”的怪论,用心若镜,反对人为,“道通为一”,万物平等,揭示了内圣外王的秘密。《人间世》通过“重言”笔法,假借孔子之口阐释“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以“心斋”应对人世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不受外物约束,在精神世界中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漫游和逍遥。《大宗师》以“真人写真知”,提出的“坐忘”很精典,其意就是用一种身心求正道的生命状态,以实现心灵之清净、超越自我、笑对人生的梦幻境界。《德充符》塑造了5个形体残疾或外貌丑陋的人物,而在精神上具有庄子想象的“道德”境界,贱形贵神,借以说明人的形貌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进而引申为“物我俱化,死生同一”,强调“忘形”与“忘情”,一切顺其无为。《在宥》此篇文如其名,主张的是自在和宽容,反对人为,反复鼓吹“无为而治”。《秋水》一篇很有意思,用“抑孔子扬庄子”的寓言,阐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宣扬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胠箧》用“小偷与大盗”的奇谈,宣扬“绝圣弃知”“反对尚贤”“小国寡民”的思想。《至乐》用生老病死的寓言及庄子的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宣扬“至乐无乐”“死生如昼夜”,顺应自然变化而无为。等等。
读书是个被动输入大脑的过程,输入了不一定记住,如果读后能记写点东西,就可变为输出,留下印记。基于这一理念,我习惯每读完一本书,就再回头看看自己标记的那些提示,既增加了读书的乐趣,也能加深对书中哲理与观点的理解,不至于看过之后什么都没有记住。况且,看这样的书,只浏览不深读,很难“知其所以然”。庄子的文章善用“寓言、重言、卮言”,通过虚构人物、故事而作尽情的夸张描述,以表达抽象的事理;行文上笔调恣肆,想象丰富,瑰丽诡谲,不失“玄学”之称谓。书中最有趣的是那些“白马非马”“无用为用”“相忘江湖”"鱼之乐"之类的怪诞荒谬的寓言,实乃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充满浪漫主义风格。读后还发现书中有个很好玩的“三多”现象,一是用“游”字的表述多,将放飞心境、追逐“自在”以“游”而代,寓“游”于至;二是用“梦”寓事寓理的故事多,如“庄周梦蝶”“梦之套梦”。三是对孔子的不屑和讥讽多。不少章节出孔子的洋相或贬低,辛辣滑稽,常以老聃抑压孔子,尊老抑孔,重“道”薄“儒”,借贬低孔子来抬高庄子,且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之前虽然知道,庄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儒家的代表,思想主张和学说不同,但并不了解具体的分歧和差异,读过这本书看到了论证。我作为一个粗人,对学术问题不敢妄议,但个人的“看法和想法”还是有的,不妨试说几句。
写这篇文章之时,恰在全国上下“防控疫情”。三年大疫,针对病毒程度从“动态清零”到“优化精准”,由控到放,环环相扣。如把现实与庄子学说相对照,感觉庄子的学说犹如防疫前期的“躺平论”,后期的“失控论”,是也?非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我的肤浅理解,庄子主张的“道”虽然传承了老子的“道”,但与老子的“道”还是有变异的。无论说是发展了或提升了,那也只能说是“有趣好玩”,仅是一种理想,甚至只是一种空想,这种空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中,也许永远都难以达到。尤其是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投视“道”,极力倡导“清静无为”“避世游世”。按我推测,人们做不到,也不能那样去做。从政治上来说,庄子的“天道无为”、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都片面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了人在宇宙中的至上地位,否定了社会存在及社会实践的价值意义,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和人的一般社会道德文化形貌。如果说老子的“道”重在客观意义,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而庄子却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有些理论近乎于“诡辩”,鼓吹“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把对立面的转化引向极端,认为事物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寿夭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主张“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生死如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扬自身自灭,竭力逃避现实或悲观厌世,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追究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追求难以实现的逍遥境界。可以想象,这种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充满了“玩世不恭”的态度,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或者说,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穿人生,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如果单纯把庄子思想理解为是发泄对当时动乱社会的愤世情绪,尚可理解,如果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来传承或宣扬,是有待商榷乃至是不可取的。
写到这里,想到之前我看过的《四书》,私下我把道家与儒家做个比较,我还是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孔子其思想是把自我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起来,强调仁义道德,倡导以“仁爱”“仁政”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主张“不可为之而为之”,宣扬人生要有意义,提倡参与社会改造、推进社会进步,提倡承担“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然而,庄子主张静默,回避现实,宣扬“无为而治”,强调心灵上的自由、逍遥,追求的是个人的精神世界,解决的是个体安身立命,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为自己的逍遥而活着”,即便是“穷活着、赖活着”,对待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也是旁观者乃至反对者。表面上看起来是遵循自然,“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逃避社会现实。从人类和社会发展看,如果人人避世,不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改造和创新,我们的社会又如何进步?总言之,庄子的思想仅能独善其身、个人享受,但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理解,《庄子》一书没能被广泛视为《四书五经》的至高地位,还是有道理的。窃以为,现实社会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上,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应是“在弘扬传承中剔除”,而对庄子的思想宜应“在批判中吸收传承”。扯远了······
《庄子》一书看完了,再回味我所想象的“逍遥”,方才感觉,我的理解太浅浮、太幼稚了,与庄子所创立鼓吹的“逍遥”思想相差甚远,乃至不是一回事。庄子眼中的“逍遥”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并不仅仅是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随心所欲,“乘物以遨游”。然而,我的逍遥仅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一个凡夫俗子,很难做到淡定从容、超然豁达。况且,自己的信仰和责任,早年不能学庄子的“逍遥观”,现在仍然也学不来,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庄子的思想学说背道而驰。比如说,我总设想利用退休之后尽量多读些“国学”之类的古书,以“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恰恰是庄子所痛斥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然而,我也很矛盾,本人并不推崇庄子学说,但在我的日常生活、处世心态、人生信条等方面又有很多契合点。再拿自己说事,我的生活态度历来是“生存随遇而安,生命有所坚持”,喜欢顺其自然,任何事情不勉强、不计较、不钻“死胡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是不信命也不认命的。但是,随着年岁渐长,阅历增多,也开始信奉“生死由命”了,总是大大咧咧不讲究,不注意养生锻炼,嗜好烟酒熬夜,甚至对“个人防疫”也不在乎。好在目前还没有受到“报应”。尤其是退休后,回首大半生走过的路,历数所有的得与失,很信奉“大命由天,小运可为”的说法。命,是说客观制约;运,说的是主观努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的,不得不受其制约,有些环境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无可选择,也无法逃避!比如,我生在农村长在贫家,且才学疏浅,又无特殊机遇,这些“大命”是把握不了、决定不了、也改变不了的。然而,又不能绝对的“坐以待毙”,总是想通过主观努力、有所作为,实现有所改变。所以,从我成年之后,就没有忘记奋发努力,不放弃不抛弃,谨慎为人,扎实做事,一路摸爬滚打,一路向前迈进。所幸的是,努力没有白费,个人结局还算“说得过”,没有留下大的遗憾。又扯远了,打住!
看完《庄子》,新知道了不少寓言故事,拓宽了对道家学说的认知,也触及了个人的一点看法和想法,有收获有教益,不枉一读。接下来,打算再读个其他“盲点”,能否有获,且看另篇。
202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