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拜读完本文,我也情不自禁地陷入遐思,皆因作者的感染。文章既有游记的特点,又有深度的思考和联想,富有哲理。这是一个山城,可供人们攀爬游玩的山很多,但作者喜欢的是一处“清幽”的山,于是选择了厚坊垄。因为那是一处将近荒芜的“世外桃源”,人们几乎都有一个共识,越是近离城市,越是人迹罕至,越是能够保持原生态。然而,作者的本意不单单为了爬山,而是借爬山之名,表达对社会改革的巨变,对一条希望之路、幸福之路的赞颂。文章语言流畅,意境丰富,值得细品。(黄皮人)
冬日,周末清晨,沉睡床上的人儿被婉转悠扬的的鸟鸣声惊醒。或是因今天不用忙碌其它事情,才有闲心雅兴回味这大半年走过的岁月。当然,这离不开昨日野外趣游的功劳。
而这个野外,其实是县城周边一个叫厚坊垄的地方,一片曾经养育一方百姓的良田沃土、山林沟壑,它在九塘江社区的北端。
其实,在这个小县城,供人游玩的山还算多。毕竟是山城,没有山,就不叫山城了。当然,这里说的山,是供人游玩的山。我爬的最多是汝城烈士陵园(现改为其它名儿了)。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公园,海拔不高。山的最高处矗立着汝城革命烈士纪念塔。公园入口处有个图书馆。每次登山之前,我都会进去借上一两本书,走上山顶,找个平坦处坐下,就着树荫,美滋滋地读上几篇。其次是太极亭,这是县城周边最为陡峭的一座山。若从山的正面攀登,没个好的心脏,是爬不上去的。每次从山的正面攀登,我的心脏就会“砰砰”直跳。没走上几步,就会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只要攀登到山巅,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当你迎着山风,张开双臂,眺望着远处天然形成的太极图——予乐湾,口中吟唱着理学鼻祖周敦颐留下的千古佳作——《爱莲说》,那种美丽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最后,是离城约十里外的泰来公园。因种有一片樱花树,曾经有段时间呼名“樱花公园”,后或觉得“否极泰来”好,故又改回了原名。但无论哪座山,都是经过人工开发的,故游玩的人群也多些,总感觉离自个心目中的清幽还是有些距离。
就在近两年,有朋友告诉我,在县城周边还有一个攀登难度系数为零,适合上班族游玩的地方,而且因知道的人少,所以特别的清幽。一听“清幽”二字,我的兴致就来了。
之前,我以为这座山,多少会有些许的陡峭,殊不知,深入其中腹地,才发现这是一个将近荒芜的“世外桃源”。在两边山林的夹击下,形成了一片长垄的地势。一条狭长却不失平坦的小径伸向垄的深处。路旁是一块块平坦的农田。多条溪流围绕田地宛转流淌,一年四季均可满足这方乐土的灌溉需求。时至今日,大片大片的良田好土上面已是杂草丛生,但那些人搭木桥、栅栏、水槽、浇管……还是可以想象出这片田土曾经出现过的繁荣景象。从小生长在山中的我,看惯了村人们翻山越岭的劳作辛苦,对于如此平坦的田园乐土甚是羡慕。每次来这游玩,心中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叹当地百姓当年劳作的幸福指数。只是今天,因城镇化的推近,那些辛勤劳作的壮劳力早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些许老农偶尔进垄劳作的痕迹,心中不免感到些许的惋惜。
当然,若你看这些荒芜的田地没了心思,可以往山的高处走。山上长满了杂木灌林。每看到长有实竹笋林的地方,就想着来年春天一定要来这里拗下几个竹笋,只是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还好,蘑菇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包括现在,即便是深冬,只要天气稍暖,就有蘑菇长出,当然多为松树菇,捡上几个洗净,加上一两个鸡蛋,做汤也是蛮鲜口的。山蕨也是摘得到的,只要是春天,都可以看到,不像实竹笋那样只是昙花一现,消失的迅猛。至于野味,这座山上应该会有的,因为那些鲜为人迹的路上,总是放着一些圆形的铁夹,若有动物经过,极有中招的可能。
关于铁夹子,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还在家乡农村生活的某个场景。天气晴好的一天中午,突闻家对面的山上传来忽远渐进的哭骂声,都是一些不堪入耳的乡村俚语。好奇的村民纷纷来到屋外,找一个可以观看到事发地的地方。抬头远望,发现是到山上砍柴的村那头的某叔婆,正披头散发着,被一个大型的圆环夹住了脚踝。那个时候的我,视力极佳,只要眼前没有事物遮挡,哪怕是几里之外的物体都可以看个清楚。所以,那个深钳于叔婆脚踝处的夹子,即便是在山的那边,我亦是看得一清二楚。丝丝血迹的流出加上叔婆高声哭骂的声音,让人看后直感到毛骨悚然。只不过那种夹子应该是可以夹到大野猪的,而这些夹子就只能夹些野兔小鸟之类的吧。
就在昨日下午,三两好友相约户外走走。因都是喜欢安静思考的人,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一片可以平坦行走却又不失清幽的“世外桃源”——厚坊垄。
因为没有攀爬山径的难度,大家一路上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长垄的末端。虽然冬日的山林多少有些萧瑟的味道,但大伙儿还是想再往前面走走,“前面走不了了!”有在田间劳作的老农高声提醒。想到那一个个铁夹,大家害怕地停住了前行脚步。是的,面对着早已不成路形的山径,谁也不知脚下的凶险。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的至理名言突兀在我的耳畔响起。可是这些本来给予人们美好、希望的路,从走到不走,到今日逐渐恢复无路的情形,还是让人心生叹息。或许终究是自个思维跟不上世事巨变,总喜欢留恋过去的美好,而看不到前面更好的希望吧!其实,路依然还在脚下,只不过现在要走的路是更适合大众未来美好生活发展的路,故弃掉旧路,改走新路,又何乐而不为呢?人总是要与时俱进的,譬如今日,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的放开。由之前极严的封控到今日突兀的放开,对某些人而言,可能感到些许的不理解,但我们要坚信,国家一定是在多次艰辛的摸索中,才带领人民走出了又一条科学、合理、可行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