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黄皮人|圆村之美

  • 作者:黄皮人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9-16 11:58:08
  • 被阅读0
  • 来自- 北京

    编者按:在黄皮人的笔下,《圆村之美》不仅仅是一篇游记,它是一封写给江西婺源菊径村的情书,充满了温情与敬意。作者以一次偶然的旅行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对比开篇,提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江西名胜,然后笔锋一转,带我们走进了鲜为人知的菊径村。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与这次旅行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细腻的描写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那层层叠叠的梯田、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古朴的木桥和清澈的溪流。作者不仅仅是在叙述一次旅行,更是在诉说一段历史,描绘一种生活。通过对村庄布局和历史沿革的介绍,文章让我们对菊径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中,作者对菊径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而又热烈的美。无论是那株数百年的大樟树,还是那顶成为旧物的花轿,都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而村民们的淳朴与热情,更是让这次旅行变得难忘。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描述菊径村的夜景,将这份美推向了高潮。那万家灯火,那圆圆的灯光海洋,不仅照亮了天空,也照亮了读者的心。这种细腻而又宏大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菊径村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圆村之美》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深度的散文,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绘,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对一种文化的赞美。这篇文章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能够跨越时间,永远留存。推荐给每一位热爱自然、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的读者,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份来自江西婺源的圆村之美。

    圆村之美黄皮人
    提及江西的旅游景点,或许你想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或许你想到了“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的滕王阁,或许你想到了“国朝陶瓷美无匹,尔来年窑称第一”的景德镇。

       然而,有一个地方或许你还不知道,它有鲜花一样瑰丽的名字,圆月一般壮观的风景。我与它的邂逅,完全是一次意外的偶遇,仅此而已却记忆犹新。

       那是数年前,父亲在清明前夕病逝,我由北京回老家武汉办完丧事,朋友们见我神情悲痛,特地安排去江西婺源欣赏油菜花。他们都是武汉摄影协会会员,长枪短炮至少携带了30公斤器材,唯我一人手持一台佳能。因而,一帮内行陪同我这个虽爱好摄影但技术粗糙的门外汉。

       湖北毗邻江西,武汉与上饶一江之隔,驾车只需几个小时便抵达了婺源。尚未下车,窗外的情形令大家心里冰凉,因为盛花期早已过了。油菜花开最适宜温度在14至18度,如果这个期间来到婺源,眼前是独特的层层梯田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交相辉映,秀气而瑰丽;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黄灿灿的花海之中。因而,这里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也是世界级摄影基地。

       然而,此时轻纱般的薄雾氤氲在田野上空,一望无际的梯田里只有零星的黄色花瓣还在做最后的展示,地面落满凋谢的残枝败叶。面对这一境况,朋友们面面相觑,甚至有人脸上流露出愧疚之色。我很理解朋友的心情,原本他们是想让我走近大自然,使丧父之痛稀释在旅途中。其实,在我看来,眼前的景观也相当不错,一片青绿,质朴清雅,春意盎然。然而,摄影人喜欢追求完美,在他们看来,色泽是油菜花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渲染再美的风景都被视作烂片。

       这时,年龄最大、朋友圈公认的老师周国强说,走,我带你们去一个好地方。于是,一行人立马驾车转移它处。这就是自驾游的妙处,自由,随意,说走就走。

       来到一个陌生而又神奇的地方,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我曾见过依山而建的住宅,也曾见过临水而居的楼房,而这里既有山又有水,竟然“因地而建”了一大片密密匝匝的农舍。

       此处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大鄣山乡,整个村庄布局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个典型的山环水绕型村庄。其地形仿佛一个巨大的“盆”,四周高山翠树环绕,一条小溪圆圆的环绕着整个村庄,一条柏油马路又环绕着小溪,村庄与公路之间是一座座跨越小溪的桥。这真是一个原始、古朴、清幽的山村,仿佛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画,如果不是公路进来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绝对是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跨过一座坚实的木构廓桥进入村庄。据说这桥是解放后修建的,过去只是一条简易木板桥,是村里唯一一条通道,为的是防御土匪、战乱,木桥可随时撤换。在一排排樟树和竹林的掩映之下,首先映入眼眶的是一块巨石,上书:中国传统村落——菊径。沿村内石铺小路缓行,眼前的大树与房屋交织,巷陌交错,整齐有序。突然,一座陈旧的木质房吸引了我们,上书“何氏宗祠”四字。里面有案几供奉着祖牌,墙壁上书有宗族文字介绍,为我们了解村庄的历史提供了简略资料。
       这个村的人何姓,据清《何氏宗谱》记载,何氏宗族祖先于宋朝乾道年间,由中原南下避难迁居至此,千百年来繁衍生息,遂成大族。因此地溪流圜转,绕山九曲,故取名九径。其后,村人因见河畔山林多莒树,又改名为莒径。再之后,十九世恒公借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取菊之高雅,改名为菊径,沿用至今。

       该村始建初期,由南唐国师、中国著名的风水大师、婺源何氏一世祖何溥亲自规划设计,符合中国人的八卦理念,“后山前水”。这里还是明代宰相何如宠的故里,村中有文物多处,宋代何氏祠堂内有大明崇祯皇帝于崇祯元年御笔亲赐的皇匾:“黄阁调元”,意思为“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之意”。

       如今,菊径村共有390余户、1400余人,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2019年6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菊径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里人淳朴厚道,热情好客,见我们到来,立即搬出长椅短凳和茶桌,并拿出当地盛产的皇菊沏茶端水,招待我们。在这里,周国强充分发挥了他的摄影技艺特长,在许多看似十分简单的环境中能够创意、编排出“经典”场景。

       在一家庄户门前,有一株数百年大樟树,树下是一块长形条石,条石背面墙壁上写有“幸福人家”。他让随行的夫妻装扮成年轻的恋人,坐在条石上相互依偎,谈情说爱。这情形仿佛很久、很久以前的画面,纯朴、自然、含蓄,拍摄的照片效果绝佳。

       村展览室里有一顶花轿,彩色轿身轿顶,大红轿帘,是当地人过去结婚时抬新娘使用的,如今成为旧物。他让夫妻俩装扮成新娘新郎,新娘坐轿,新郎掀帘,仿佛正在迎亲。这情形我们何曾在现时生活中见过?新颖、有趣、浪漫,拍摄的照片能够珍藏一辈子。

       那年,我们都是花甲老人,如此大胆放肆的玩耍如果在城里绝对被视作另类,为旁人耻笑。然而,在这里就十分正常了,因为村民宽容、厚道。我们畅快的笑声引来大批围观的村民,村民与我们共同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惊飞了树上歇栖的小鸟。

       在周国强的带领下,我们走出村庄,前去攀爬村对面的一座高山。开始还不理解,当爬至半山腰处俯瞰山下时,我们恍然大悟。山上能够看到菊径村的全景,而且越往上爬看下面越全面、越清楚。这倒使我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菊径村处在一个深山坳里,周边群山连绵,奇峰突兀,村庄一头紧靠高山,三面临水,如同半岛。柏油马路由一头进入,几乎绕村庄一周,从另一头驶出,形成一个大写的“Ω”(欧米伽)。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为修路打通了山道,这里就是一个全封闭的“0”(圆),纯粹的山里人家,与世隔绝。

       令人叹为观止的不仅是山水如画、形如圆弧的外围风景,而且这里的村落更是点睛之笔。那高大的马头墙,独特的徽派民居飞檐翘角、层层叠叠、直指苍穹。光阴在白色的墙壁上画出斑驳的线条,留下历尽沧桑后的沉静和凝重。褪尽了朱漆的木门在风雨侵蚀下早已辨不出颜色,每扇厚重的大门背后都有着一段段让人嗟叹、令人唏嘘的故事。

       此外,村中还有百年樟树、枫树点缀于竹林松涛之间,与巍峨的青山、清澈的溪流、千年的古村相映成趣,形成了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枫遍村,冬季银装素裹的绝美风景。

       专家说,保存完好的古老村庄本身就是稀有的历史文化珍宝,菊径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从进入菊径村开始,每个人的相机不离手,不知定格了多少画面。当夕阳斜照在暮色渐浓的村庄上、袅袅炊烟如仙气般弥漫在山水之间时,所有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寂静的山间除了潺潺流水的声响之外,还有耳边不断传来的“咔嚓、咔嚓”相机快门的声音。

       周国强说,再等一会儿,菊径村的夜景更好看。一句话,使大家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精神重新振奋起来。

       入夜,黑色徐徐降下帷幕,星月像宝石般缀满蓝色天空,周边大山灰影绰绰。然而,此时山下的菊径村骤然亮起万家灯火,尤其是沿村庄的路灯画了一道圆形之光,辉映山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路过的汽车开着大灯、射出两道光柱、由山外进入山坳时,形成了更加耀眼的圆柱之光。尤其是当一辆车连接一辆车时,整个山谷形成灯光的海洋,圆圆的,照亮天空。



    【审核人:站长】

        标题:黄皮人|圆村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20562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