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山西长治
走神走出的感悟
酷夏三伏,骄阳似火。一旦走出空调屋,立马就大汗淋漓燥热无比。只有移步到地下室走廊,才能稍微觉出点徐徐的凉意。
于是,就有了个“避暑圣地”。但凡有空便躲在那里,第二次专心致志收听吉劭居播讲的《红楼梦》。随着质朴诵读与开放讲解的节奏,徜徉其中陶醉不已。常常不由自己感叹出声,曹雪芹真乃天才也!有几次竟然听着听着走了神,心猿意马胡乱琢磨起天才来。
列宁说,天才就是勤奋。爱因斯坦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两位天才的切身感受,应该靠得住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蜗居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得具备何等顽强的毅力、拥有怎样持久的耐力与消耗多少有限的精力呀?世上又有几人,能在穷困潦倒的窘境中,心无旁骛耐得住如此这般的寂寞呢?
当然,勤奋不一定都能成为天才。同样条件下同样上学读书,有的事半功倍名列前茅,有的却事倍功半蹲班留级,甚至还有的一无所获中途退学。这就是天才与平庸之间的区别。
天才的脑瓜,博闻强记逐类旁通,有点像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既能如数家珍叫出名来,又能脱口道出各自价格;也像对形形色色的建筑材料,既能分门别类清晰不同属性,又能不假思索说出其用途。到一定阶段,其脑瓜就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仓库,需用之时,便会源源不断喷涌而出。而平庸之辈,记忆之桩却很难立得起来;即便有少数几根勉强在那里杵着,但根基不牢东倒西歪,很容易就相互纠缠混淆不清。个别甚者,脑子竟然就是一盆浆糊,再怎么用功,也无济于事。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议论,谁谁家孩子,聪明伶俐记性好;哪里有个小神童,博览群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后来不断省事,才渐渐清楚,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具备超强记忆能力,仅仅只是个序幕。真正的重头戏,是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灵感与智慧,从而展开无限想象力的翅膀,不断创造与超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就文学作品而言,尽管都在谋篇布局,都在塑造人物,也都在潜心创作;但不少所谓的创作,并不那么名副其实。美其名曰借鉴参考,实际是在对影临摹,不过照虎画猫罢了。创作的本质,是不断创新与超越。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同时,也能推波助澜繁荣整个文学领域。
《红楼梦》作为为四大名著之首,之所以一直受读者青睐,并有那么多的红学家们,前赴后继争相评论、考证与推崇,其中主要缘由,恐怕就在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与之比肩,更别奢谈什么超越了。
作为一名囫囵吞枣的《红楼梦》读者,虽然不可能精准领会与全面评价,但初浅认识零碎感悟总还有的。大致也能清楚,贾氏家族的荣华富贵,全拜祖上卓著战功换来的两个世袭爵位所赐。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早已没了当年的英雄气概;尽管还有皇亲国戚庇护,但颓势渐显,终究难逃衰败命运。明面上宁荣二府庄严肃穆威风依旧,尊卑有序排场不减;实际上却入不敷出捉襟见肘,骄淫奢侈坐吃山空。尽管为迎接皇妃省亲,才刚修建了一座大观园;但水满则溢,反倒变成走下坡路的一个标志。
我等人微言轻,说与不说,对曹雪芹先生这位天才的文学大师,都无关紧要。但纵观全书,起码觉得有三大亮点,既由衷敬佩,又不吐不快。
第一个亮点,虚实相依不断转换。虚虚实实,乃世界之常态。社会如此,具体人生亦如此。想法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蓝图与建设,立志与奋斗,都属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虚虚实实。《红楼梦》中神仙架构与写实架构并驾齐驱,即是虚实组合的最佳体现。
神仙架构是设计构想、谋篇布局与节奏安排,更是灵魂引领、天意暗示与无形操控。其借用无才补天石,巧立三本金钗簿;每到节骨眼上,突然就有神秘的和尚与道士飘然而至,或谶语讥讽,或禅机点拨,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在引领本该发生的故事继续前行。
而写实架构则是抓纲张目、立章分节与娓娓道来,更是务虚求实、实现转换与精益求精。全书文言白话转换自如,浓笔淡描恰如其分;诗词歌赋比试才华,琴棋书画各领风骚。于洋洋洒洒不经意间,就推出上百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主角配角,也无论着墨多寡,但凡露过脸的,都有其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林林总总众多角色,没有一个行同路人凑数的,也没有一个权当摆设雷同的。
第二个亮点,人性使然不贴标签。社会中人,大多都有立场。只要有立场,就很容易将人分出远近亲疏与好坏正反来。而既有自个立场、又能深谙人性多角度看人的,才是有大格局的智者高人。毫无疑问,曹雪芹便是其中一位。
书中众多人物形象,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不同的秉性与做派。宝玉、黛玉与宝钗的形象,大家不仅耳熟能详烂熟于心,而且还各有各的不同解读,自然无需再做赘述。以贾政为例,便能窥见复杂人性之一斑。此公既正人君子,又迂腐透顶;既想做好官,又不谙世事;既洁身自好,又不善治家;既古板乏味,又偶尔说笑。正是如此诸多的自相矛盾集于一身,才成就了一个耐人咀嚼的立体形象。
第三个亮点,坦荡包容传统文化。儒释道在《红楼梦》中都有具体彰显,作者开放包容一视同仁,既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褒甲贬乙。宁荣二府作为官宦世家,崇尚儒学本就是应有之义。所办家学教授的功课,无疑就是孔孟之道了。但其家人中,诚心尊崇并身体力行的并不多。贾政是一个,宝钗、探春也应该算的。其他人等,真就不好凑数了。而佛道两家,倒显得特别热情主动。那茫茫大师渺渺真人,携手同行一唱一和,结结实实充当起整个故事的始作俑者。就连那首著名的《好了歌》,其版权也闹不清应属佛家,还是该属道家?作者超脱,自然不会点破。其用意大概也能猜度个七八分,想要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网上有种说法,儒家是入世,积极进取;道家是出世,顺其自然;佛家是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情,可谓无私奉献。听起来很凝炼,也很有哲理,但不知如此概括,能否准确体现三种传统文化的本意。也看到过一些贬义说法,如儒家虚伪,道家消极,佛家渺茫等等。各种意见都听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嘛。如此反反复复,理解与认识才可能向真理靠得更近一些。
想到此处,尤觉曹雪芹这位天才大师,是个有大智慧的人。阅读《红楼梦》,能感觉到他对三种传统文化,其实是有所偏爱的。但就是不明说。世上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能说得清楚;一旦开口,便会出错,甚至完全脱离本意。那样,就没意思了。
同样,对天才的琢磨,也该就此打住。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都会出状元。有人上学读书不入流,不适合从事脑力劳动,却心灵手巧操作能力极强,能在其他行业出类拔萃。某种意义上说,天才能够站到金字塔的顶端,正是与众多默默无闻者们比较的结果;换言之,也是众人抬举出来的。来来回回多想想,所谓的天才,也就不那么神秘了。
(2024年8月29日于运城)
走神走出的感悟
酷夏三伏,骄阳似火。一旦走出空调屋,立马就大汗淋漓燥热无比。只有移步到地下室走廊,才能稍微觉出点徐徐的凉意。
于是,就有了个“避暑圣地”。但凡有空便躲在那里,第二次专心致志收听吉劭居播讲的《红楼梦》。随着质朴诵读与开放讲解的节奏,徜徉其中陶醉不已。常常不由自己感叹出声,曹雪芹真乃天才也!有几次竟然听着听着走了神,心猿意马胡乱琢磨起天才来。
列宁说,天才就是勤奋。爱因斯坦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两位天才的切身感受,应该靠得住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蜗居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得具备何等顽强的毅力、拥有怎样持久的耐力与消耗多少有限的精力呀?世上又有几人,能在穷困潦倒的窘境中,心无旁骛耐得住如此这般的寂寞呢?
当然,勤奋不一定都能成为天才。同样条件下同样上学读书,有的事半功倍名列前茅,有的却事倍功半蹲班留级,甚至还有的一无所获中途退学。这就是天才与平庸之间的区别。
天才的脑瓜,博闻强记逐类旁通,有点像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既能如数家珍叫出名来,又能脱口道出各自价格;也像对形形色色的建筑材料,既能分门别类清晰不同属性,又能不假思索说出其用途。到一定阶段,其脑瓜就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仓库,需用之时,便会源源不断喷涌而出。而平庸之辈,记忆之桩却很难立得起来;即便有少数几根勉强在那里杵着,但根基不牢东倒西歪,很容易就相互纠缠混淆不清。个别甚者,脑子竟然就是一盆浆糊,再怎么用功,也无济于事。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议论,谁谁家孩子,聪明伶俐记性好;哪里有个小神童,博览群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后来不断省事,才渐渐清楚,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具备超强记忆能力,仅仅只是个序幕。真正的重头戏,是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灵感与智慧,从而展开无限想象力的翅膀,不断创造与超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就文学作品而言,尽管都在谋篇布局,都在塑造人物,也都在潜心创作;但不少所谓的创作,并不那么名副其实。美其名曰借鉴参考,实际是在对影临摹,不过照虎画猫罢了。创作的本质,是不断创新与超越。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同时,也能推波助澜繁荣整个文学领域。
《红楼梦》作为为四大名著之首,之所以一直受读者青睐,并有那么多的红学家们,前赴后继争相评论、考证与推崇,其中主要缘由,恐怕就在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与之比肩,更别奢谈什么超越了。
作为一名囫囵吞枣的《红楼梦》读者,虽然不可能精准领会与全面评价,但初浅认识零碎感悟总还有的。大致也能清楚,贾氏家族的荣华富贵,全拜祖上卓著战功换来的两个世袭爵位所赐。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早已没了当年的英雄气概;尽管还有皇亲国戚庇护,但颓势渐显,终究难逃衰败命运。明面上宁荣二府庄严肃穆威风依旧,尊卑有序排场不减;实际上却入不敷出捉襟见肘,骄淫奢侈坐吃山空。尽管为迎接皇妃省亲,才刚修建了一座大观园;但水满则溢,反倒变成走下坡路的一个标志。
我等人微言轻,说与不说,对曹雪芹先生这位天才的文学大师,都无关紧要。但纵观全书,起码觉得有三大亮点,既由衷敬佩,又不吐不快。
第一个亮点,虚实相依不断转换。虚虚实实,乃世界之常态。社会如此,具体人生亦如此。想法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蓝图与建设,立志与奋斗,都属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虚虚实实。《红楼梦》中神仙架构与写实架构并驾齐驱,即是虚实组合的最佳体现。
神仙架构是设计构想、谋篇布局与节奏安排,更是灵魂引领、天意暗示与无形操控。其借用无才补天石,巧立三本金钗簿;每到节骨眼上,突然就有神秘的和尚与道士飘然而至,或谶语讥讽,或禅机点拨,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在引领本该发生的故事继续前行。
而写实架构则是抓纲张目、立章分节与娓娓道来,更是务虚求实、实现转换与精益求精。全书文言白话转换自如,浓笔淡描恰如其分;诗词歌赋比试才华,琴棋书画各领风骚。于洋洋洒洒不经意间,就推出上百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主角配角,也无论着墨多寡,但凡露过脸的,都有其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林林总总众多角色,没有一个行同路人凑数的,也没有一个权当摆设雷同的。
第二个亮点,人性使然不贴标签。社会中人,大多都有立场。只要有立场,就很容易将人分出远近亲疏与好坏正反来。而既有自个立场、又能深谙人性多角度看人的,才是有大格局的智者高人。毫无疑问,曹雪芹便是其中一位。
书中众多人物形象,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不同的秉性与做派。宝玉、黛玉与宝钗的形象,大家不仅耳熟能详烂熟于心,而且还各有各的不同解读,自然无需再做赘述。以贾政为例,便能窥见复杂人性之一斑。此公既正人君子,又迂腐透顶;既想做好官,又不谙世事;既洁身自好,又不善治家;既古板乏味,又偶尔说笑。正是如此诸多的自相矛盾集于一身,才成就了一个耐人咀嚼的立体形象。
第三个亮点,坦荡包容传统文化。儒释道在《红楼梦》中都有具体彰显,作者开放包容一视同仁,既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褒甲贬乙。宁荣二府作为官宦世家,崇尚儒学本就是应有之义。所办家学教授的功课,无疑就是孔孟之道了。但其家人中,诚心尊崇并身体力行的并不多。贾政是一个,宝钗、探春也应该算的。其他人等,真就不好凑数了。而佛道两家,倒显得特别热情主动。那茫茫大师渺渺真人,携手同行一唱一和,结结实实充当起整个故事的始作俑者。就连那首著名的《好了歌》,其版权也闹不清应属佛家,还是该属道家?作者超脱,自然不会点破。其用意大概也能猜度个七八分,想要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网上有种说法,儒家是入世,积极进取;道家是出世,顺其自然;佛家是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情,可谓无私奉献。听起来很凝炼,也很有哲理,但不知如此概括,能否准确体现三种传统文化的本意。也看到过一些贬义说法,如儒家虚伪,道家消极,佛家渺茫等等。各种意见都听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嘛。如此反反复复,理解与认识才可能向真理靠得更近一些。
想到此处,尤觉曹雪芹这位天才大师,是个有大智慧的人。阅读《红楼梦》,能感觉到他对三种传统文化,其实是有所偏爱的。但就是不明说。世上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能说得清楚;一旦开口,便会出错,甚至完全脱离本意。那样,就没意思了。
同样,对天才的琢磨,也该就此打住。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都会出状元。有人上学读书不入流,不适合从事脑力劳动,却心灵手巧操作能力极强,能在其他行业出类拔萃。某种意义上说,天才能够站到金字塔的顶端,正是与众多默默无闻者们比较的结果;换言之,也是众人抬举出来的。来来回回多想想,所谓的天才,也就不那么神秘了。
(2024年8月29日于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