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太和方言的文化性》一文,经“同步悦读”推出后,尽管我在文中再三讲到了“挂一漏万,敬请补正”之意,但还是有很多同乡跟我打电话发信息,说太和地处淮北平原的西北部,地理上接近大中原,是淮河文化和黄河文化的中间地带,水系发达,交通便利,商贸繁荣,人们的交往活动较多,自古语系根脉繁盛,民间底蕴极其深厚,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对外交流影响深远,这一小文所反映的方言土语,只能是冰山一角,根本涵盖不了太和方言的宽度、广度和长度,也反映不出太和方言的整体性、系统性,还有必要再进行一些修订补充和完善,以使外人能够对太和方言有个概略式的了解。
当然,与我说上述这个意思话的人,要么是在外地工作的太和籍人,身处外地,乡音亲切,乡情难忘,乡愁使然,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他们希望有人整理家乡的民俗文化,传承家乡的方言土语,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弘扬家乡的传统美食,永远不忘自己的根在太和。我想,这就是乡梓情结啊!
要么是上了年岁的太和人,因为,他们一辈子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把自己的一生所有,都倾注在了这片黄土地上,难以改掉的,就是土掉渣的土话。当你在他们面前说普通话,他会说你“撇”,说“撇掉河里没人捞你”,意思是讽刺你装洋,忘本了。像我这个年岁的人,日常所接触的家乡人,也恰恰是说一口纯正太和土话的这部分老人。这也能够理解,乡亲乡亲,亲就亲在乡里乡间。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阅读了这个小文后,跟我交流说,你写的那些文字,不怀疑你对家乡的真情实感,但可能只有你们太和人看得懂,我们阅读后还是感到云里雾里,既有点儿不知所以然,也觉得有点儿莫名其妙,比如,太和人说喝茶是吃晚饭的意思,喝茶就是喝茶,怎么说是吃晚饭呢?茶与饭怎能划等号?这是为什么呢?总得有个说法吧,应该把这一称谓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像这种有特定意义的方言,只有把根梢都描述清楚了,表达出了有历史典故,有传承故事,有文化背景,有发展脉络,那才叫方言文化。
还有长期研究太和民俗、文史的朋友,特给我指出,说我的这个小文所列举的方言土语,只说了个皮毛,没有把太和方言土语的精华部分说出来。比如:太和话说你真管谈,是表扬你有水平、有能力的意思;你真排上,是办事圆满、风光好看的意思;真是味,是说满意、惬意、温馨的意思;以及白胡吊链了(胡扯)、净雷雷空(啰嗦)、白走來住下吧(留人吃饭),歇了歇了来个切(天黑了来了客人),等等,这才是具有原真性的太和话。写太和方言土语,如果不把这些原汁原味的话写出来,确是苍白无力的。
还有不少人给我说,你可能跟年轻一代的太和老乡接触少了,还是沉浸在家乡过去岁月的印象里,这可能是乡愁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现实中的太和风貌。君不见,当今的太和俨然是一座繁华的都市,高楼,轿车,商场,酒店,工厂,会所……时髦得“很的很唻”!我问:内地小城,能时髦到哪去?答曰:太和是著名的药品集散地,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也有不少外商,大街上各色皮肤的人都有,不仅是说普通话,有些人开始说外国语了,有的老板都带上外籍女秘书了。当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各种进化速度加快,最先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方言土语,因为你说土话人家听不懂,影响你与人交流感情,甚至影响你做生意发财,逼着你学说普通话。
说真的,我在写这个小文时,只是随口而说,随手而写,想到哪写到哪,漫无边际,确实没思考那么多,也没想得那么远。这些年,我一直提倡并实践用散文随笔的手法,来书写比较严肃的民俗和文史文章,文笔要接地气一些,让大众都能够看得懂,从而引起思想和心灵上的共鸣。现在看来,既然我写的太和方言,外地人说看不懂,就连家乡人尤其是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也说看不懂了,那只能说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步伐大步流星,而方言又确实太老了,有些土话跟不上发展要求了,其局限性愈加明显,没有必要老是强调它的重要性了。
可见,方言文化,民间土语,承载着千年韵律,推动着万载风流。在历史的天空中,大浪淘沙,百舸争流。世态万象,过眼烟云。能够流传下来的,都带有温度,具有烟火气息,与时代一起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