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陈耀光随笔】 糖啊,糖 ——写在“...

  • 作者:陈耀光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11-29 23:17:25
  • 被阅读0
  •   来自- 福建福州

      【编者按】不仅一次,我周围的人,包括家人,患上了糖尿病,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畏糖如虎。但是,这糖尿病究竟是一个什么玩意儿,一直不懂。今天,陈老师算是给我上了一堂现实版的糖尿病课。俗话说,久病成良医,陈老师的经历印证了这个科学道理。从陈老师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我便十分关注,其原因不是病本身,而是对大米饭的渴求。这就是文化人加领导者的人生艺术,巧妙地将这一病症的根源用十分有趣的生活现象展现出来,吸引读者眼球。此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入手,充公利用文学的张力,将糖尿病症的根源分析的十分通透,道理又是那么浅显,即便像我这类“糖盲”年后也明白了其中缘由。感谢陈老师,一篇佳作,推优荐精。(黄皮人)

      糖啊,糖 ——写在“八点五控糖技术治疗”结束日 人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因其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碳水,是六大营养素之一,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一个月不吃呢,什么情况你懂的。碳水,本质上是糖,它是生命活动的能量。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思一念,人的五腑六脏、眼耳鼻舌身和大脑,哪项活动哪个器官少得了糖?生命活动太需要糖了,肝细胞、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等都太需要糖了。

      人类早期茹毛饮血,摄入的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偶得野果几个,很小的胰腺就能满足碳水消化的需要。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和发展,有了便于存储的粮食,人类不再饥一顿、饱一顿,改变了脂肪和蛋白质为主的饮食,碳水日渐增多。如今精米白面,精制碳水,高糖食品和饮料触目皆是,许多人碳水摄入过量。人类狩猎时代形成的基因,当然更适应脂肪和蛋白质食物,并不适合吃太多的粮食。但基因的改变是个六、七万年的漫长进程,滞后于饮食的变化。我们的胰腺今天依然很小,重约百克,二两左右,要消化太多的糖,它力不从心,勉为其难。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胡吃海喝,只管满足自己一时口腹之快,却不顾胰岛细胞的死活。 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许多人得上了糖尿病。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一亿六千多万糖尿病人,全世界的糖尿病人已近六亿。《柳叶刀》今年六月份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3.1亿的糖尿病患者,这个数字真是触目惊心。

      悲哉,糖尿病。 就像汽车需要油才能开得动一样,人也需要糖作为动能。但悲哀的是,美味佳肴,精米白面,明明我们摄入了满肚子的脂肪、蛋白质和糖,可体内的细胞还严重缺糖,甚至肌饿凋亡,真是咄咄怪事,糖都跑到哪去了?糖尿病人都知道,糖到血管里去了,到尿液里去了,到它不该去的地方去了,但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为什么糖不去光临需要它的细胞,却跑到血液里来闹事,事情怎么会这样?是啊, 怎么会这样? 个中道理且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当胰岛细胞减少或负荷太重,劳损过度,胰岛素分泌就不足,当靶细胞(指需要胰岛素的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指靶细胞上与胰岛素结合的装置)发生了障碍,产生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就打不开细胞的葡萄糖输送通道,糖也就无法进入细胞被消耗,不被消耗的糖升高了血糖指数,并随着血液在血管里四处溜达。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流经肾脏的血液还会把肾阀门打开,糖就流到尿液里排除体外。可惜呀,这里流失的可是精华的营养物质,这也是许多糖尿病人身体消瘦的原因。所以高血糖四处闲逛,不是好事,它逛到哪里,就把伤害带到哪里,引起一个个的并发症,后果严重,十分可怕。” 很不幸,十多年前我也稀里糊涂地跻身于糖尿病患者的行列。 糖尿病是代谢病,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说句不中听的话,是“撑”出来的毛病。 长时间碳水摄入过量,胰岛素的消耗和分泌不断增加,胰岛细胞就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活活累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遗传和人类基因方面的可能影响,但得上糖尿病,原因还在个人,根源在饮食不当和不正确的生活方式。 据专家说,人到25岁左右发育成熟后,身上约有100万个胰岛细胞。得了糖尿病,也就意味着有50万个胰岛细胞已经从容赴死了。胰岛细胞本是长寿细胞,使用得当是可与寿命同享天年的。但胰岛细胞又是无法再生的细胞,死了的就永远了了,不可能起死回生。作为糖尿病患者自己能做的,也是最要紧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保护性使用残存的胰岛细胞,适量摄入碳水,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别让仅存的胰岛细胞前赴后继,再累趴下,而不是推卸自己饕餮的责任,去怪罪人类老祖宗茹毛饮血,胰腺长得太小,去埋怨基因改变太慢,无法让我们适应高糖饮食,享用更多的冰激凌和提拉米苏。

      责怪和埋怨不解决问题,对科学控糖没任何意义。 控糖是要有技术的,我参加了和为中医院的糖尿病八点五控糖技术”的治疗,它要求糖尿病人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度运动,在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餐后血糖保持在八点五以下。院方专家说,八点五血糖值这条线,是胰岛细胞的生死线。线下安全,既可保残存的胰岛细胞充满活力,也可保糖尿病人不得并发症。在行将结束治疗时,日常指导、监管我们控糖的王一帆女士,给大家发了几条微信,提醒治疗结束后的诸多注意事项,此处摘其要者介绍之,或对一些读者有启发和帮助。一是控糖在八点五的情况下,从少到多地尝试适合自己摄入碳水的量和食物品种。二是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不吃药、不打针的糖尿病人。三是要保护性使用残存的胰岛细胞,不给胰岛增加负担。这意思我明白,啥时候我们糖人都不能放开肚皮吃饱饭。 这次八点五控糖技术治疗,对我是治疗,更是一次学习和实践。说是治疗,吃了几个月的中药和麦卡多安,其实没有一口药是直接用来降糖的,而是辩证体质、改善调理患者的心肝脾胃肾功能,这是一大收获,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控糖的新理念,学会了健康饮食和抗糖的新方法。通过必要的血糖监测,也基本把握了自己胰岛所能承受的工作量,提高了自我分析血糖变化的能力。通过学习治疗,我懂得了保持餐后血糖八点五的重要意义,懂得了对一个不用药的糖尿病人,控制饮食、合理搭配、坚持运动至关重要;懂得了自己残存的胰岛细胞极其宝贵,一定要保护性使用。我也深深地懂得,自己不用药的控糖才刚刚开始,前路还长,想持之以恒,就必须要严格自律,套用一句顺口溜吧:控糖路漫漫,自律来相伴。

      这篇短文,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碳水提到糖,这使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一听到糖就来了精神,得到一颗糖吃就高兴、雀跃,视糖如命。如今,糖到了我的血里甚至是尿里了,我恐糖惧糖害怕糖,畏糖如虎。说实话,真要做到餐后血糖不踩八点五的红线,这事说易行难,并不那么容易。不踩红线,我自然欢喜,高兴。但是白米饭多吃一口,血糖就可能飙升,红线就可能被逾越,所以每次检测餐后血糖,我都忧心忡忡,唯恐冒犯了“八点五”。 糖,竟如此紧紧牵动我的神经,让我牵肠挂肚,放心不下。 糖啊,糖,你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2023年11月26日于福州

    【审核人:站长】

        标题:【陈耀光随笔】 糖啊,糖 ——写在“...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1864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