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传统节日,媒体的朋友都会联系我,或是采访,或是录制节目,讲述与节日有关的习俗,回答观(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这一形式已持续了很多年,有时一个话题会重复五六遍,七八遍。尽管如此,我依然要求自己要依各栏目不同的特点而说的要有所侧重,不可相互雷同,糊弄受众。
进入9月份,北京电视台《气象观天下》的栏目编导找到我,准备录制一期不一样的中秋节目。
不一样——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因为我不可重复自己,那会因缺乏生命力而被受众边缘化。
关于这一期的中秋节节目,编导计划去北京天文馆录制,来一个观月品天象的中秋特别之旅。
录制时间定在9月中旬的一个上午,那是一个金秋时节的好天气,天空湛蓝、高远,朵朵白云犹如在天上散步的绵羊。明亮的阳光照下来,已没有了炎炎夏季的溽热,给人一种暖暖的亲近感。
我穿越了大半个北京城,横跨四个区,来到西郊动物园对面的天文馆。这里的大门朝东开,与交通枢纽仅隔一条小马路。进馆后是一个宽大的广场,1955年建成的老馆位于广场的西北侧,称A馆。
我被引入的是B馆,一个玻璃幕墙的大楼,于2004年建成开放,是A馆的好几倍大。尤其是入口处的玻璃门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极具现代感。
录制节目的现场选在月球厅,这是关于月亮主题的集中展示。里面有美国宇航员从月球表面采集的石头标本,还有地球人登上月球时穿的衣服,用的设备,如宇宙飞船、月球车等。
这次拍摄就选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模型展台前。2020年12月,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并成功返回地球,为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做准备。
录制伊始,主持人就向天文科普专家寇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刚刚过去的8月31日,出现了最大的“超级月亮”,甚至有人提出所谓“蓝月亮”的叫法,这是月球变化引起的吗?
寇老师解释说:我也看到相关报道说,8月31号的“超级月亮”,不仅是今年的8月的第二个满月,也被称为“蓝月亮”。我们时常能关注到超级月亮的出现,蓝月亮似乎就比较少见了,这两者具体是什么概念呢?“超级月亮”大约每13个月出现一次,“蓝月亮”大约每2、4年出现一次。通常来说,“超级月亮”是指近地的满月。当月球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并且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最圆,被称为“满月”。今年的“超级月亮”有两次,恰好都在8月,并且这两次“超级月亮”的大小相差无几,仅凭肉眼完全感觉不到几角秒的差距。8月发生两次“超级月亮”是比较罕见的。而当一个月份中出现两次满月时,第二个满月就被称为“蓝月亮”,与颜色没有任何关系。
“超级月亮”是天文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天文现象,科学的叫法是“近地点满月”。在此期间,月亮恰好经过近地点,此时的月亮会看上去比平时显得更大一些。
寇老师的解释,破除了人们对月球的神秘感。主持人接着又向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尽管“超级月亮”、“蓝月亮”都属于自然现象,但人们为何还要对他顶礼膜拜,奉为神灵?
主持人的这一问题,涉及了民俗信仰,代表了广大百姓的共同夙愿。我解释说:我们常说月圆人团圆,中秋更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天上月圆,是人间团圆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月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治愈、净化、循环、灵性等等。月亮的不断变化也象征着岁月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它的月牙形状也深刻地表达了一个“团结”的道理。可从月缺到月圆的天文现象,延伸到月有阴晴圆缺的象征意义方面进行解读。
中秋节还被称为“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说到月饼我就聊到专长,于是,从南北气候、物产的不同,说到各地月饼的不同口味和制作方法。尤其提到我喜爱的自来红、自来白月饼。
见我扯的有点飘,主持人连忙拽回话题,继续说月球:“我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那今年中秋的最佳观赏期在几号呢?”
寇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月球围绕地球转,以及自转时的关系,包括角度、位置等不同因素,提出的结论是,今年的月亮的最佳观赏期就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至于道理,我是真的没听懂。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我有这份兴致,愿意参与就好。
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人把古老的祭月活动已发展成了全家团圆、娱乐的契机,这是从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到了唐代逐渐盛行起来。最热闹的是文人,他们留下了大量咏月的诗篇,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咏月的名句。各地相继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秋习俗。如北京的兔儿爷、福建的情饼、江浙的烧塔、钱塘江的观潮等习俗,无不与月亮有关。毕竟,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大最亮的,所以使人生发出团圆的感觉。
对此,寇文老师解释说:“今年中秋的月亮最圆的时刻将出现在九月二十九,中秋节正日子的下午十五点五十八分,而北京市的月升时间是晚上的十八点零七分。”
至于是月球离地球的距离最近,寇老师认为这在地球上看时,距离的远近并不明显,所以不存在更大的问题。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觉而已。但到了秋天以后,雨水减少,空中的云也随之减少,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更亮了。
接下来,我提出了观月的几个好地方。首先是景山的万春亭,其次是北海的五龙亭,南城的陶然亭,西边的卢沟桥等地。主持人又补充了古观象台和故宫角楼。
我接着主持人的话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赏月时,能观察到月球表面什么现象呢?
听我这么一问,主持人一下子来了兴头,说道:“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就听到一些中秋的神话故事,大都和月亮有关,象嫦娥奔月之类的。”
在我们议论时,寇文老师微笑地倾听,并未参与讨论。等到我们都闭了嘴,他才不紧不慢地说道:“月球上能看到什么,与我们的观察技能的高低联系在一起”。
他指着月球厅里的先进设备解释道:“现在天文馆里已经拥有了两座天文台。其中一座装有口径13cm的望远镜,可通过它去观察月亮。这座月球厅中的“玉兔号”月球车,曾代替人类,成功地登上了月球,输送回来不少珍贵的影视资料。大家可以到宇宙剧场,去观赏半径为18米长的标准半球全天域银幕,可以呈现立体天幕效果。
听了寇老师的介绍,我们都为科技的发达而惊叹,对航天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而振奋。这时,寇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在太空,我们的宇航员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不知道,您快说说。”我们异口同声道。寇老师说:
2022年9月10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度过中秋节。三位中国航天员向全球华人送上中秋祝福。空间站每90分钟可绕地球一圈,所以我们航天员一天可以欣赏到16次月升月落。航天员陈冬用摄像机拍摄下了太空中的月色,因为与地面相比,航天员可以在白天去拍摄月亮,而且因为没有大气及云的干扰和影响,在空间站拍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透彻,这样的月亮,是送给我们的礼物,被称为“宇宙级浪漫”。
据中国载人航天过程办公室消息,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截至目前,探月工程已经实现六战六捷。
就在前些天,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提到:“从千百年来仰望月宫,到几十年来漫步月表,人类将“探月梦”逐一实现,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探月工程还需稳步前进。如果你也有个探月梦,踏梦而行,不负与月相约;探索月球,伴随着风险、挑战和未知;探月精神,能让“诗与远方”在星际间接续传承。”
听了寇老师的介绍,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相信天文爱好者们也会更加关注这项探月工程。这正是“天地共赏一轮明月,同心齐庆团圆佳节”啊!
主持人不自觉地哼起了《明月几时有》的曲调,银幕上出现《千里共婵娟》短剧的片段,一期天上地下共团圆的中秋特别节目就此录制完成。
在回家的路上,轻风徐徐吹来,令人惬意。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悄然来到。今天的天文馆之行,让这期中秋节目显现出了不同。也使我更加珍惜“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觉。毕竟,人间烟火气,更暖凡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