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到某中学参加一个读书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是诗文朗诵和孩子们编排的一些小节目,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活动,现场气氛极其热烈。看着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孔,内心也不禁骤起波澜,感觉似乎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生时期,正是读书的最好时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杂事无扰,内心纯净,还没有戴上“有色眼镜”,阅读壁垒少,更容易读进去,更容易领会文章的客观表达,更容易得到书籍的滋养,也更容易构建一种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有人说,所谓成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诚然如斯。拿读书来讲,虽然读书是陪伴我们一生的兴趣,各个年龄段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但在学生时期读书,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参加工作建立家庭以后,读书仅从时间上、精力上就与学生时期难以比拟了。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多数在年少时就饱读诗书。北宋政治家司马光7岁即明了《左传》大意,自此手不释卷;清代名臣曾国藩8岁即熟读四书五经,14岁就开始研习周礼、史记;梁启超4岁就始读四书五经,8岁就能写一手漂亮文章,12岁就参加乡试成为秀才……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刺股悬梁、据鞍读书、然糠自照、牛角挂书、韦编三绝……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亦可以领略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能在学生时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充分利用好这段时光,进行系统性的读书思考,必将为你的人生注入强大的动能。
虽然,在学生时期我们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从根本上讲,读书与功课并不矛盾,读书带给你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沉淀、认识的提升,都有助于对功课的更好理解。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升学压力相对小些,是最佳的读书时期,也正处于最佳的读书年龄。从学校、家长来讲,要多做有利于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事,为孩子读书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和载体,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在应该读书的年纪好好读书,你一定可以收获一个丰盈的人生。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读书较晚者,如苏洵,27岁才开始读书,每日闭门苦读不休达六、七年之久,并发誓读书未成前,不写任何文章。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吧!也说明读书是一个人一生的事,只要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都能有所收获。这与我们提倡的从年少时读书并不矛盾,因为如果错过了少年时最佳的读书年龄,你可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努力。能尽量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你便会少走许多弯路。
关于读书,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知行合一”。将实践与读书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儒家创始人孔子在饱读诗书的基础上,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既为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未尝也不是检验自己学说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后来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为他创作《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孔子、司马迁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多乎其多,可以说历史上凡取得较大成就者无不如此。这些历史先贤都非常重视读书本之书、读自然与社会之书,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当然,这里的“行万里路”,并不是说单纯的行走,并不是像现代人跟团旅游那样到一些旅游景点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而是一种探寻、考察、求证,是一种再学习、再阅读。用现代教育学上的一个词,是在游学;用现代文化人类学的一个词,就是在作田野考察;用写作人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现场。而之所以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放在同样重要的高度,不仅是单纯说明“行万里路”的极端重要性,也是在讲读“无字之书”并不比读“有字之书”容易,甚至要更难。我们写作者常常要进行所谓的“采风”,其实多数时候也就是一种走马观花,写出的东西自然轻而又轻了。在这个较为浮躁的时代,要真正做到“行万里路”真是不容易!因为,它不仅要考验你的脚力,还有就是你的眼力、脑力、笔力,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真正的读书是寂寞的,真正的行走也是寂寞的,因为这种行走是要抱着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来行走的,它也有快乐,却不是观灯赏景那样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式的快乐。真正能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带着问题深入做田野考察,必将有较大的收获,对于写作者来说,尤其如此!
拉里拉沓说了不少,不一定正确。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在此,雪绒花原创文学向所有的劳动者致以真诚的敬意!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多行走、多思考、多力行,都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自己的所愿!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