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要做事先做人。
关于做人,晚生也是时常琢磨,但因阅历肤浅、历练不足、智慧未开,因而在做人的道路上常常犯错、碰壁、彷徨。
以前,在学校任教,环境相对单纯,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批阅作业,闲暇之余,和同事们一起打打乒乓球、篮球,或者周末大家一起小聚一回,饭后小酌一两杯,遇到的人和事都非常简单,自己也因此和外界打交道较少,并不懂什么为人处世、人情世故。又因读了几篇文章,一肚子的愤世嫉俗,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自恃清高,为此,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
这几年,进入乡镇工作,遇到了很多领导、同事以及朋友,他们都是做人的楷模,和他们朝夕相处,有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也有一些进步。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说一句话“人难活,屎难吃”,这句话自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因懵懂无知,并不知其含义,后来上学读书,又觉得爷爷说的这句话文雅不足太过粗俗。现在,再来看,觉得直白易懂、形象深刻。我想,所谓“人难活”,这里的“活人”应该就是为人处世,有做人之意,下一句的意思更明白不过,表明做人之难。
关于对做人的论述,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常有经典之谈,也有一些作品大篇幅总结为人处世的,比如《菜根谭》《增广贤文》,书中的经典之谈常常让人为之称奇,仔细品读,让人增添智慧。
中国古代是很讲究做人的,读书人的志向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现在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个方面很有层次逻辑,将“修身”放在第一位,也足以看出其重要性。“修身”应该有修身养性、端正人品之意,更强调通过读书学习以及在实践中提高做人的本领和素养。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中国自古至今是一个人情社会,能否做好人,就要把握好“人情世故”这个关键。当然,许多人特别是读书人最忌讳“人情”“世故”,后来像“世故”这样的词倒有了圆滑之意,其实,如果真正理解了“人情世故”的含义,就会明白这是一种很有温度的为人处世之道。
中国古代官员中也有许多因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而建功立业的楷模,比如曾国藩。曾国藩在青年时期对为人处世常常不屑一顾,也因此在仕途中屡次碰壁,后来回家为母守孝,守孝期间自我反省,最后决心改变自己,在懂得了做人之道后,最终也在官场如鱼得水,终有建树。
曾子曰:“一日三省吾身”。在做人的路上,我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批判的思维、求知的渴望、进取的精神来要求自己,时刻心存敬畏,片刻修正自己,让自己走正道、做正事、成正人,做一个有情怀、懂感恩、知敬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