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校园趣事
文章内容页

再说编者按

  • 作者:平时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5-20 10:39:42
  • 被阅读0
  •   十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有关编者按的文字,其初衷就在于总结归纳;还因当初任务繁重,是以才选择用文字的形式,来阐述一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平息编辑与编辑之间的某些争议。过了这多年,再次选择撰写这种文体,一如当初那般的只是就事论事,相信读到文字者一定会理解这其中并无所谓说教的意思。

      随着纸质媒体出版发行量日渐式微,其受众面也在逐渐缩小;同时许多读者也明显地缺乏购买纸质刊物的意愿,转而选择网络阅读,这是目前文学领域的一大趋势。

      有鉴于此,我们的文字阅读者与文字书写者有可能就是同一群人,这就意谓着读者与作者有可能就趋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或者说读者与作者有可能就是同一批人一直在默默写作与默默阅读。这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们是否能坚持写作,坚持笔耕不辍,就取决于编者对于作者文字的肯定与编者的鉴赏能力;以及编者对于作品所要诠释出来的内在意涵的理解能力。我之所以这么说的根据,就来自于曾经有熟悉的作者在交谈中提到这个问题;言外之意就是说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现代交际圈,你写了一点文字,或者发表了某些动态,很多人都可以搜索到其产生的影响。

      编者有时候站在自己的认识角度,来评价作者作品的哪里有什么问题,或者指出来哪里应该怎么处理,也许编者的本意是想帮助作者;其实编者们忘了一个要很重要的方面,即编者按的核心就只是引导阅读,如果我们编者在编者按里加进去某些说教类型的评价,那就属于负面信息。所有作者的文字网络上随处都可以搜索出来,况且编者按一直与作品同在,因此编辑们写编者按一直都小心翼翼,只作引导,尽量避免有损作者形象语言。所以,给文章加去的编者按如果带着评价,就意谓着编辑的一个不小心,就给发表出来的作品定了性,如果这篇作品蕴含着某些积极意义,也会被编辑们的一句话,或者一种评价打入冷宫,再难翻身。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如果编辑在作品的编者按里对于作品的阅读作引导,并在引导阅读中给了作品中肯的定位,那么作品的阅读率就一定是另外一种景象。窃以为文章的阅读率,就如汇率,口碑很重要。读者常常不愿意,或者没时间打开很多文字,所以一般在开始阅读以前,选择编者按有正面引导的文字阅读。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好的作品并不缺乏读者;但在文字写作领域,你不可能碰到的每一篇都是精品,即使某些作者的写作手法存在继续提高的空间,或者还有一定的瑕疵,编辑也不能在编者按里写进去评价。还是前面说过的原因,编辑加上去的编者按有可能一棍子打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创作者的同事或者朋友,如果偶尔在网络上搜索到了编辑给予作品的评价,那么对于写作者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况且,编辑作出来的某些评价并不一定就准确,如果编辑的评价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着的真实意涵,那就贻笑大方了。同时,编辑们的那些说教,有时候并不定正确,也不能起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作用。如果编辑忍不住想说两句,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写在评价栏里。评价栏才是对于作品品头评足的地方,至于评价好与不好并不重要,总归是有了评价,就证明作品有人关注,与在编者按里写评价是两码事,可以起到编者按起不到的作用。

      在编辑一篇作品时,无论作品是什么文体,或者现代诗歌,或者古体诗词歌赋,以及现代人仿写(注①)的格律诗,再或者套写(注②)的古现代小说,散文等等作品;编者首先要做的是耐心通读一遍,弄清楚作品想表达什么主题;再依据作者文笔以内的主题与作者作品以外的遐想世界,来决定编者按该怎么写;同时编者可以依据作品中的地域,时间、事件过程以及风土人情,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来写引导词,同时并不需要局限于作品文字的表面形式。编者按通俗的说法,即依据作品类型或介绍时代背景,或弘扬某种精神,倡导某些公序良俗。其实有时候编者的导读就是一盏航灯,读者的思想航向就在编者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汇的引领下获得某种感悟,而不需要直接评价作品全文写的什么,或者某些段落的大意是什么,这就是编者按不能带着评价的由来。编者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作者成文的思想脉络,如果编者贸然去猜测其写作动机,那么我们编者就完全没必要去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评价。

      常常编辑们认为编辑作者作品,就等同于小学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可以评判一大堆,要点一条条,还指出来一堆谬误。其实,这就是认识上的误区,作者是成年人,即使作者的作品再不济,也是一种创作,编者首先就应该尊重与鼓励这种创作活动,而不是去盲目的品头评足。即使现在的小学生的作业本上也看不到老师挑剔的评语。教师最多就是将错别字改过来,因为学校早取消了给作业本评分的习俗,所以,鼓励学生比以前大有进步,才是金玉良言;那么编者为何不能鼓励鼓励,而要选择说教,就不得而知了。一篇作品形成以前一定会有一种想法与目标,即是我想写什么,或者说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编者这时候在编者按里加进去自己对于作者的判断与评价,那么编者按这种文字就失去了权威性,且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变成一种难堪。

      其实编者应该尽量回避写评价,其实编者按最怕的就是编者写了一段话,却没有切中作者文字的主题,同时编者的评价又流于说教,也有没有说到要点。所以,理智的编者一般不会去评价作者文中的优劣,以免暴露出自己的学识与境界的短板。编者在编辑一篇文字以前,先应该弄清楚作者作品的要点是什么,而不是用拿戒尺打手心的那种心态去写按语。况且很多编辑也需要衡量自己的评价,是否就像打靶那样一枪打了十环。编辑的职责,神圣而繁琐,同时编者首先应该对作者的稿件存有敬畏心,才能做好编辑工作。我们在投稿纸媒纸刊时,编辑如果觉得作者的文字有可取之处,一般只会通知你的作品通过了审核,准备刊用,并不会通知你哪里哪里有什么问题或者瑕疵。除非作品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字的长篇,因其工作量太大,才通知作者修改。所以日常中,修改或者评价这种形式,无论何种领域都应该慎重,所以历来编者的按文里,最忌讳的就是带着评价。当我们面对一篇作品时,肯定会带着一种审慎的思维去扫描文章,如果编者先入为主地认为,作者并不是成名作者,必然写不出好作品,编者就会按照自己的认识来写带着评价的编者按,这时候你编者的认识局限性就被作者看出来了。我们再从文学回到人间社会,在人间社会里,人们最在意也是评价,因为评价带有对于一件事情性质的优劣起着定性的作用。假设你的邻里街坊有超出公序良俗的行为,即使有人持有规劝的身价,一般不会带着对于事物对与错的评价。人与人之间也有顾忌,所以评价也应该谨慎。我们再回到编者按里带着评价这件事,如果编者因为自己认识的局限性,或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的局限性,没有切中作者想表达的主题,这时候也许编者并不知道自己的那一番评论,早在作者心中权衡着,这位编者的目的并不是想鼓励写作,而偏向于显露编者高于作者的一种短视。

      所谓编者按,是编者对各种类型的文章加以提示性说明和批注工作。编者按语要求言简意深,根据作者文章的要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编者切忌对作者文章的形成与文字的内涵、层次与语法结构品头评足。对文章作品的品头评足,是编者按之大忌。如果编者对于作者文章与作品的优劣品头评足,等同于给作者当众出洋相,让作者下不来台。编者按的形成,源自于刊物需要在排版前对稿件实行分类,就是写导读,把导读内容近似的归类,便于统计,同时也让读者开卷就能了解哪一篇文章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因此,编者按从一开始就不是评价类型的文体。写编者按的目的,既可以针对文中的观点或材料表达编辑部的意见,又可以提示要点并借题发挥,是一种较特殊的编辑任务,但不针对写作层次与文章结构与写作技巧发表评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编者按解释为编者对文字所附加的说明或判断。

      编者按也称"按语","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有时候,编者按是表示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或者是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说明。为了让读者通过这个说明看得更清楚明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引导。引导阅读,是编者按之所以成为编者按的原因。有时候作者文章内容牵扯到法律的部分,用来告知阅读者内容的来源,或者是某些保护自身利益方式。如有一些编者按里常带有感谢XX给予本内容大力的支持。或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无抄袭或商业用途,侵犯版权请联系XXX。等等等等。以前写过关于编者按的几种类型,只简单地说说分类过程,其它的就不一一赘述。比如介绍型的编者按,一般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评论类型的编者按,指特点不甚鲜明的文章,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以凸现,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内容实质,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观点,也非常适合这种编者按。综合类型的编者按,这类编者按既具有上述两种编者按的特点,同时在具体的编者按撰写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去确定编者按的侧重点,或以介绍为主,或以评论为主,或二者兼顾。因而,以上两种编者按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类编者按中,都不可偏废。编者按的撰写过程,需要抓住文章作品中作者讲了一些什么,或作者想通过文章与作品表现什么文学的意涵,或作者想通过文章来诠释诸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事情对与错的道理,亦或是有关情感或者伦理道德等等方面的内容,不一而足。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编者按即反映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见解,又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需要编者加以引导。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或文章,需要向读者推荐或进行说明,提请读者注意,以扩大宣传效果。编者按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新闻或文章的前面、中间或结尾。加在最后的称"编后";也有单独成章,称"编者的话"。我国近代中文报纸最早采用编者按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注③)。

      编者按是报刊、书籍编者对新闻、文章阅读后连同稿件一起发表的说明、批注或考证性文字,也叫"按语","案语"。所以编者按不是一种固定的单独运用的文体,而是在编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方式。同时编者按也是简短轻便的言论形式之一。

      注①,仿写,因为格律诗是以文言文为基础的写作,现代人用白话文来规范押韵与平仄,因为语境不同,实际上就是“仿写”。

      注②,套写,现代人没有经历过古代人的生活,连古代日的衣食住行等等,都是读了古代人的作品,以后套写出来的东西。 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纸名称于1833年8月1日创刊于中国广州,其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附:十年前的一篇{谈谈编者按} 关于编者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按照所编辑文章的要点或者文字的主题所附加的说明或判断。编者按的实际意义,是编者对其作品的解释或引申。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但不触及文体文法的优劣。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交待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能起到强调文章重点,提炼文章诠释出来的意韵,或者总结文章所包含的主旨意涵的作用。编者按一般都放在文章的前面,有的情况下可以放在文章的中间。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附加的意见、评论等会随着文章的刊发而刊发,故也称作编者案。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编者按,通常能起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成文的出发点,或者说明作者写出本文章的动因。通过这个说明,让读者得到更多的与文章相关连的信息,增加一些阅读引导。对于会到牵扯到法律的部分,可以通过编者按加以说明来告知阅读者内容的来源,可以从某些方面保护自身利益。如:有的编者按里这样写:感谢谁谁谁给予本内容大力的支持。或在编者按里说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无抄袭或商业其它用途,如有侵犯版权现象请联系XXX等等。 一般说来,编者按应该针对不同的体裁和题材,来决定用什么类型的按语,以下就是常见的几种编者按的形式: 一,带有介绍性的编者按,一般是用在篇幅比较长的说理比较深奥的文章。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 二,带有评论性的或弘扬精神褒贬时弊等文章的编者按,一般来说用在特点不甚鲜明的文章里,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解析来凸现文章的中心意思,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还有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观点,也适合带评论性编者按,但只是评论文章的观点或者文章反映出的现象,而不是评价文章本身。 三,带有综合性文章的编者按,既具备有上述两种编者按的要素,也有这一类文章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可读性与文化性比较强,在这些文章的编者按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去确定编者按的侧重点,或以介绍为主,或以评论为主,或二者兼顾,都不可偏废。 编者按究竟怎么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编者按在写作前,编者需要在读完作者文章后,对作者文章的要点进行归纳和提炼;要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认识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在规律,站在理论的高度,概括性地提炼文章的主题意旨,寻找不同的切入点来升华文章之意涵,使按语既贴切,又别有新意。 关于编者按写得长与短的问题,一般来说,需要根据文章的类型和文章的性质来决定。历史文化,人物介绍,山水名胜古迹的游记等等类型文章的按可繁可简;书评,影评等其它评价性的文章,作者如果写得像读书笔记,没有新意,按语就不能言简意赅或者点到为止,因为这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在网上早已是千人万评了。作者的文章有可能照搬照抄,有可能删繁就简就成了一篇评论文章;这样文章的按语就需要概括性地介绍或者提示被评论的原始的与文中相关的资料信息,否则读者即使是看了也不明就里,怎么都这样写?由于编者按是与文章同时刊出,对于一些评论,议论文,有时候并不需要重复作者文中所提供的事实和见解,可以省略许多缘由和相关论据,直截了当地分析评判,让读者迅速悟其要义。当然有的文章的按语,因为文章意义观点一目了然,按语就只要画龙点睛就行。这时候拖沓冗长反尔会让人不得要领。 编者按需要明快犀利且讲究分寸。编者按语的篇幅虽然短小,但应立场鲜明,文风明快犀利,不论是褒扬、提倡,还是针砭、反对,都应有明确的态度和倾向性。同时,还要讲究说理的艺术,把握好语气的分寸。过分激烈和用词失当的语言,咄咄逼人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引起读者的反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从编者按写作的角度看,编者按应是层次分明、内容精粹;而具体的语言操作应具有切实性、针对性、简明扼要等特色。避免直接评价作者文字的优劣,因为编者按本身就不是针对作者文字评价的文体;编者按如果有评价,评价的也只是文章所载的意义与作用,或者作者的出发点。 下面就举一个关于编者按的例子: 编者按:翻译事业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沟通中外学术交流,使我国学术界了解、接触并接轨于国际学术前沿,无疑具有重大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之下,翻译事业的意义却被估计不足,其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得到充分重视。翻译作品很少被承认为学术成果,也很少获得立项资助的机会;一些翻译作品的质量也令人堪忧。有鉴于此,本期“学林”特刊发三篇文章,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以期能引起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文章是知识的载体,编辑文字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尽快的理解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弄清楚作者文章的立意和出发点,为文而编,为文而文,不对文章本身作评。评价一般是为了告诉人们,我看了你的文章了,懂得你写的意思了。但是切莫说你的文章哪里哪里一段写得不好,哪里哪里出了什么问题,这不是文者而为之道。 个见,实为管窥一斑,也有借鉴的地方,请勿附会牵强。 (本文只为应用而撰,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审核人:站长】

        标题:再说编者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xiaoyuanqushi/6281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