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80 年代初期,由于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还处在贫困线上,吃穿住行都较为简朴。当时,的确良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好料子。它光滑的质感、挺括的版型,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让每一个穿上它的人都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王妮和王二妮是生活在老家隔壁村的两姐妹。王妮自小读书很有天赋,聪慧努力,经过高中的奋力拼搏,终于盼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邮差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王妮正在院子里帮母亲晾晒衣物,那院子的地面是用不规则的石块拼凑而成,缝隙里还长着几株顽强的野草。听到呼喊自己名字的声音,她的心猛地一紧,手在衣角上蹭了蹭,匆匆跑去接过那封薄薄的信件。当 “录取通知书” 几个字映入眼帘时,王妮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多年努力终得回报的欣慰,也有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 “爸妈,我考上了!” 王妮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带着穿透小院围墙的力量。正在屋里编竹筐的父亲手猛地一抖,竹篾划破了手指,他却浑然不觉,丢下手中的活计就往外跑。母亲正在用土坯砌成的炉灶上做饭,听到女儿呼喊自己考上的声音,锅铲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顾不上拾起来,用破旧的围裙擦了擦手,三步并作两步笑呵呵的从厨房跑了出来。父母围在一起,看着通知书上的字,父亲用粗糙布满了老茧的大手,轻轻摩挲着纸张,他咧着嘴,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母亲眼角的鱼尾纹都透着笑意,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太好了,太好了,孩子出息了。” 正在读初中的妹妹王二妮,得知消息后,满心都是对姐姐的崇拜与依赖。夜晚,姐妹俩躺在那张有些破旧的木床上,王二妮翻了个身,凑近王妮,胳膊搭在姐姐的肚子上,轻声说:“姐,过几年我高考也要考你读的大学,咱姐妹俩都要当大学生。” 说完,还调皮地晃着脚丫子,眼睛亮晶晶地望着姐姐。王妮伸手轻轻捏了捏妹妹的鼻子,笑着说:“好呀,那你可得好好学习,不许偷懒。”二妮大声的回答:知道,我会更加努力,你等着瞧。 家里的日子虽说过得紧巴巴的,但父母深知这是王妮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怎能让她出门在外显得寒碜。于是,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钱,去商店精心挑选了一块上好的的确良料子,满心欢喜地想着给王妮做一件新衣服,让她风风光光地踏入大学校园。为了凑这笔钱,父亲接了更多的零活,每天早出晚归,在烈日下的田地里劳作,背都被晒得脱了一层皮;母亲则把家里养的几只鸡下的蛋小心翼翼地攒起来,拿到集市上去卖,和买家讨价还价时,眼神里满是对这笔钱的珍视。 王妮得知此事后,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她看着年幼的妹妹,心中满是疼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她这个经济条件很困难的家庭来说,一件的确良衣服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妹妹同样需要这份美丽与自信。于是,她瞒着父母,悄悄跑到村里的裁缝那里。在裁缝那略显简陋的小屋里,王妮仔细地将比自己小三岁的妹妹的身高体型一一告知裁缝,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温柔。她一边比划着,一边说:“师傅,我妹妹长得快,您给做得稍微宽松点,好让她能多穿几年。” 裁缝师傅戴着老花镜,不住地点头,在本子上认真地记录着。 日子在忙碌与期待中悄然流逝,眼看第二天就要到王妮动身去学校报到的日子了。村里的裁缝哼着小曲,带着做好的衣服上门来。全家人围了过来,满心以为这是给王妮量身定制的新衣。王二妮怀着激动与好奇,接过衣服试穿,没想到竟刚好合身。父母先是一愣,随后以为是裁缝记错了尺寸,父亲皱起眉头,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不禁埋怨起裁缝的糊涂:“你这师傅怎么这么不靠谱,这尺寸都能记错。” 正在房间里默默整理行李的王妮听到屋内的动静,赶忙跑了出来。她看着略显嗔怪的父母和懵懂的妹妹,缓缓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她平静却饱含深情的说:“爸妈,妹妹更需要这件衣服,她还小,应该穿得漂漂亮亮的。我能读这么多书考上大学,你们已经付出太多了。我自己准备了衣服,把平时穿的那些破旧衣服缝补、洗干净,穿起来也很舒服。” 说着,她指了指床上叠放整齐、有几件都打了补丁但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衣服。 父母静静地听着,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父亲的眼眶泛红,嘴唇微微颤抖,想说些什么却又被泪水哽住了喉咙;母亲则用手捂着嘴,泣不成声,泪水顺着指缝滑落,滴在那件崭新的的确良衣服上。而王二妮,听到姐姐的话后,先是一愣,随后眼眶迅速泛红,她猛地扑到姐姐怀里,双手紧紧抱住姐姐的腰,嚎啕大哭起来。王妮轻轻抚摸着妹妹的头发,在她耳边低语:“二妮,不哭,姐姐在大学里会想你的,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读书。” 王二妮抬起头,满脸泪痕,抽噎着说:“姐,我会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我会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你读的这所大学。” 第二天一早,王妮要动身去学校报到了,家里充满了喜庆的氛围。父亲早早地在院子里摆好了一挂鞭炮,长长的鞭炮在地上蜿蜒,仿佛一条红色的祥龙。母亲则在屋里将准备好的一些瓜子、糖果放在盘子里。随着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瞬间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硝烟弥漫在空中,散发着刺鼻而又熟悉的味道。村民们听到鞭炮声,纷纷从自家赶来,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 “妮子有出息啦,要去读大学咯!” 一位大爷大声喊道,他的脸上皱纹纵横,却笑得格外开怀。“这可不得了,咱村里也出大学生啦!” 一位大娘附和着,她手里还拿着正在纳的鞋底。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好奇地张望着,眼睛里满是兴奋。王妮站在院子里,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她的脸颊微微泛红。父母在一旁热情地招呼着村民,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王二妮紧紧地拉着姐姐的手,眼神里既有对姐姐的骄傲,也有即将分别的不舍。 一家人和全村老少欢天喜地的把王妮送出了村口。清晨的阳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王妮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单薄却又无比坚定。她背着简单的行囊,手里紧紧攥着车票,一步三回头。登上公共汽车,隔着车窗,千叮万嘱父母保重身体:“爸妈,你们别太累了,要照顾好自己。二妮,好好学习,听爸妈的话。” 王妮对着送行的人群挥动着手,大声喊道:乡亲们再见了。父母和二妮站在路边,挥泪向她告别,那挥动的手臂,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牵挂与祝福。父亲挺直了腰板,目光紧紧追随着汽车,眼中透着不舍与期望;母亲则拉着二妮的手,身体微微颤抖,泪水不停地流淌。王二妮满脸泪痕,大声喊道:“姐,你一定要常写信回来!” 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岁月里,这件的确良的衣服,见证了这个经济拮据家庭的爱与谦让。他们的生活虽被俭朴包裹,但亲情却如春日暖阳,穿透贫寒的阴霾,熠熠生辉。父母的省吃俭用,是对子女未来的默默期许;姐妹间的推让,是对彼此的深情呵护。这份朴素的情感,无关物质的丰厚和财富的堆砌,而是在风雨同舟中,用爱编织的温暖港湾,它完美的诠释着家的真谛。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始终散发着动人心弦的力量,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勇气与力量,永不迷失在生活的茫茫征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