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安出发,经过大半天的行程,我们就到了建水县城。这个县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比较传统比较繁华,不像有的县城建一些高楼大厦,搞得像个办公区,有的县城破破烂烂,就不值一提了。
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明代仍称建水州,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我们对路人称要看古城,路人首指朝阳楼。
朝阳楼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类似,有“小天安门”之称。楼有三层,由48根合抱粗的大木柱和许多粗大的楹梁接合形成坚固的构架,再以砖石砌成城墙及城门。楼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面积414平方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在顶层檐下,东面悬有清代书家“雄镇东南”几个大字。西面悬摹唐朝书法家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的前面是城区故道,后面就是古城。因为古城里面不走机动车,所以更显整洁宽敞。
晚间,我们登上朝阳楼,楼内是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展览,有不少罕见的历史文物图片,观者受益不少。楼上还有一个大钟,号称元和大钟,我们去敲了三下,为建水留下了一点声音。
在楼台上,我们一睹古城内外的风采,还真令人陶醉。城外,跳舞的,开市的,叫卖的……热闹非凡。城内,要安静许多,但游逛的,散步的,观光的……也是一片繁荣。
第二天,我们专心把古城走了一遍。特别是参观了古城中赫赫有名的几处古迹。
首先是“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继之于唐、宋、元,兴盛于明、清,废止于清末,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它是我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这座建水(明清时期为临安府所在地)城内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为明清时期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即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的院试,为科举前的预备考试。凡被院试录取者,便可获得优厚待遇,从此步入国家科举选士的途程。此后再经乡试考中举人,经会试、殿试高中进士,就可被委派为官员,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不少滇南学子就从这里走出深山,走向全省、全国,成为地方有名之士,成为名儒、名臣,青史留芳,名垂千古。现存建筑保留完好,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科举制度的绝好实物遗存,199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学政考棚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家国事
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
用现在的话说,满满的“正能量”。
门前的一些雕塑很有意思,在考试出榜公示前,有状元游街群像,有中榜额手相庆者,有落榜失意沮丧者,十分生动有趣。
我们留意到,在大清学政老爷身后,有一副巨大的清朝疆域图,象征着寒门学子的科考是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这幅清朝的地图与我国现在的国土地图大相庭径,其中很多土地划入了俄罗斯的版图。我们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不错,没想到好到这种程度。
在园内,可以看到当年莘莘学子苦读的痕迹,确实也出了一些人才,可惜都是为了一个腐朽的政权服务。他们被强大的传统观念洗脑了,但却留下了一些儿可叹的书卷气。
在这个当年的考试重地,确实很具知识性和新鲜感,在众多历史长河的遗迹中,这是一朵特别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