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校园趣事
文章内容页

重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未投应约稿)

  • 作者:平时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11-02 11:18:08
  • 被阅读0
  •   春辰雨夜,除了钟声,会想起来余秋雨的那篇散文,“这里真安静”。目光梭过一垒垒书墙,落在《文化苦旅》的扉页上,似乎思绪就沿着作者的笔触,掠过时光长廊,沿着那一条历史文化的驿道踽踽而行。有那么一刻,似乎觉得还很年轻。沿途泛黄的意境,一半是对于历史景况的现实品味,一半先生给历史的涂抹。

      历史很老了,岁月也不年轻。透过夜灯的华光,寂寥或许就只是思想的一条延长线,沿途也只有书才能成其为求索者唯一旅伴。《文化苦旅》也许并不是旷夜里唯一读本,但你可以借助思想的远足,跨过莫高窟前面那条小河流,感受华夏文明里源远流长的深邃与博大。仿佛时光正好回放到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长正在清除某个洞窟的泥沙,他一个不小心,就掀开了荣耀与耻辱相连接的敦煌莫高窟。

      似乎远方有公鸡打鸣了,思绪依旧还在雨夜里徘徊,那些在心底往来的景色,就只有塞外风沙接大漠,道士塔高高几许。《山海经》的编纂者说,那时候地球上没几个人,“舜逐三苗于三危”注①。三苗之后,直到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被抛在旅途,突然身边的三危山金光灿烂,就因为这个征兆,才留下这些遗落。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当历史只剩下灯火泛着黄光时,我们却在梦中见到了阳关道上的《阳关雪》。

      不,那都是后来的事,<道士塔>,<莫高窟>在前,《阳关雪》在后。岁月里的这一趟《文化苦旅》,不知道走了多少年,才走到了泡一杯香茗,捧一本古卷独自春辰雨夜的怀远。

      莫高窟外面就是无穷无尽的沙山,似乎沙漠中的路,因为走的人少了,只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与漫漫黄沙不同的是水,在《沙原隐泉》中,作者碰到最好的风景,就是一湾不算太长的泉水河道。苍茫茫的荒漠,滔滔不绝的流水,有几只水鸭轻浮其上;作者惊叹之余,虽然于世无奇,却唯此一湾。直至前行到《柳候祠》,才看到那些粉墙灰瓦,才想象着这里终于留住了柳宗元的脚步。

      秘境寻幽,是写书人留下的伏笔。你看看那《白莲洞》的仙气与《桃花源》的地气,就知道时光到底没能留住作者的脚步。作者的笔触似乎没能停住,不由地想起来张晓风的《武陵人》,“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还是会想起天国。”历史真的有些巧合,那条道正好杜工部一路踽行,自川入鄂,沿着长江奔流。一条文化的纽带从岁月深处孤零零地走来,好像也非常孤独,直到走过现代的“高峡出平湖”。那一条江峡谷地,如今依然好风光,与杜工部落魄的行踪不同的是,作者的脚步却是追逐着文化的源头,从《都江堰》到《三峡》,再让思绪顺着长江东南行,然后就看到了《洞庭一角》的深邃,比杜工部幸运的是他还登上《庐山》去怀古。从《贵池傩》的传统文化里走出来,再到《青云谱的随想》里,一路上咀嚼着那些高雅精美,却不沉沦于世的笔墨趣味画的特色,一并沁入心田。

      历史将脚步匆匆忙停留在《白发苏州》,让作者觉得是苏州古老得太让人叹息。尤其是考古者又发掘出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把夏商周那些奴隶主都摔到了身后。当我读到《文化苦旅》第91页时,却发现余秋雨先生做了一道计算题,当时美国刚刚庆祝完建国200年,接着英国人的流放地澳大利亚又开始200周年庆。好巧不巧,苏州城却在静悄悄地庆祝自己2500年的生日。在历史时光面前,西方稚嫩的躯体,就是个挂着卖的洋娃娃,何其妙哉!苏州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法用笔墨尽道其详,而先生的笔触就只能轻轻落在越王勾践的帏幔里,因为勾践的复国计划把帏幔里的美女西施献出来了,吴王夫差不小心中了套;勾践与夫差合谋坏了西施的美名,也让勾践的卧薪尝胆失去了应有的华光。可能在去苏州以前,作者并没有想到《江南小镇》竟然美得无法下笔。江南小镇很多,精致的的石板桥上有着中国文人的思念与期盼。桥两边的民居傍河而筑,石埠上浣洗的女人,乌篷船上袅袅白烟,像一幅水墨画,透着无法言说的美。

      风一程,水一程,雨夜的思绪伴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深入祖国的名山大川,走近一个个河流湖泊,走进一个个名胜古迹。或许《寂寞天柱山》的山奇水秀与《风雨天一阁》藏书甲天下都没有《西湖梦》那般的深邃、深沉。古老的文化历史进程,带着我们从“西出阳关无故人”到胡马弯刀射大雕的大西北一路南下,来到安徽,感受《狼山脚下》的岁月沧桑。在作者笔下,近代《上海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一个个都精明强干,骄傲而且会盘算。这应该是上海人之所以是上海人的特色,要不为什么叫大上海。

      后来,作者的思绪走出了书斋,实地考察了河南开封,南京城与成都市以及兰州与广州市,并集结成《五城记》,并就其城市文化积淀与发掘作了展示。在写开封时,作者用了一句“它背靠着一条河,脚踏一个宋代,”来描述开封的古老与历史价值;描写南京历史命运的多姿多彩时,还不忘调侃她“六朝金粉足足能使它名垂千古,”;概括成都历史文化的丰盈时,也恰如其分地描述“群山密布的西南躲藏着一个成都,真是一种安慰。”并能从岁月回味中寻找到发展的现实内涵。在作者笔下,兰州一个具有西部独特的文化风貌的城市,是“黄河上游与一个狭长的城市”当作者把笔端移动到广州,南方花城的像个女人,但这个大都市更像个文人,深邃而不失生气,从发展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很值得给当今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走向互相借鉴。笔墨不多,每一篇都是点睛之作。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集,除了在大陆成为畅销书,在我国两岸三地和临近的东南亚以及海外读者中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作品具有时光回眸的立体镜像和哲思。海外很多读者都将文化苦旅评价为当代精湛作品。当然,也有一些挑剔的评论。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文化苦旅》成书三十七篇,约23万多字,本文概略引导了全书的大部分篇章,读者在通读所有作品后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作者并不单纯写景。在追寻历史遗落的过程中,哲思占据了文字的大部分篇幅,且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并以历史人文为切入点,在咀嚼风土人情中,把人文地理与对于历史的思考作了互为映衬的处理。作者笔下的每一个景点,并不仅仅是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那是世情与风物描写的镜像。比如在“信客”中,透过两个信客不同的际遇,使人们在这个民间职业即将消亡的时候多了一些同情,也多了一些了解。

      《文化苦旅》的耐读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并没有单纯的描写景物,他常常是开篇就带着评判。比如“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语言犀利简洁是其长处。通读文章,你也许还能找到很意向的文字,比如写沙漠中的寂寥:“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诗一样的美,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到了想象中的大漠里。作者文中有很大篇幅的静物描写,把西北大漠的荒凉留给人们去回味,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惆怅。

      《文化苦旅》中作者略带散文的旷达与杂文的犀利笔触,把写文化游历与借景抒情用得恰到好处。其描述中常常有时光回眸的深色镜像。余秋雨走过或没走过的地方,总是把文化精神落于笔端。无论历史名人或者历史名胜古迹,道士也传情,和尚与寺庙既有宗教文化络延,更有人情味;其中最能打动人的地方,那就是文化的坚守。似乎古老文化里,除了文字典籍,就剩下诸如《酒公墓》里的迂腐,还是《老屋窗口》里的怀绪,以及《废墟》等等遗落,让读者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观与精神永恒的信念。物质可能会腐朽,或如会如废墟那般地倒在地上,精神却是滋润人类灵魂不竭的源泉。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站在历史唯物论的角度来透析历史的文化现象,虽然作者未必就是唯物论者;但深究古往今来我们文化里追求存在主义感的社会文化文人人格,凭借着探究历史存在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散发着古老而又透着古代风格与现实进步文明糅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寄情山水风物,却又有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

      我们的存在主义,并不是西方人的那种抽象的含义,却是看得到眼前的事物,不随便将生活交给没经历过生活的人手里,而不是敞开怀抱虚无主义。是抛弃无为主义的洪荒,展示出人在路途的现实文化苦旅。

      作者文章中的人物或者景物描写中的形象渲染,已不知道有多少人作了大篇幅的评价,有的评价如同学校老师批改学生作文那般,几乎逐字逐句地剖析,似乎不说透不罢休。却是读者未必领情。文章的寓景与哲思,才是作者每一篇文章的亮点。文字善于将古老的历史观与现代的世情或人情挂钩,然后再与人生命运与时代风云相关联,就能使文章跳出单纯写景物的呆板模式,也避免了某些刻意所为之的说教,还可以避免了与现实挂钩来拔高文章的刻意。

      写历史人文文化的人很多,以记叙式散文形式写游记的也并不只有余秋雨一人,为何余秋雨的作品读者众,当你读完《文化苦旅》后,一定能从作者看似随意的调侃中领悟到作者笔法的精妙。用黄河水研墨,用长江水洗砚,是某些人赞美历史文章之雄浑与厚重的调侃,但我们还是可以卸载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包袱,继续在阅读中沿着《文化苦旅》踽行。

      注①,“舜逐三苗于三危”。虞舜把三苗放逐到三危这个地方。三危,是敦煌最早时期的称呼。博物志》卷二:“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征之,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尚书·舜典》则曰:“窜三苗于三危。”而《山海经》说:“舜逐三苗于三危。”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香樟礼赞
        下一篇: 麦香满画廊

        标题:重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未投应约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xiaoyuanqushi/11119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