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雨先生诗词赏析(一)
史红雨,雅号百姓文友,市宣传界尊称他为“六安市著名文化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六安诗词学会原会长,现任市诗词学会顾问;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史红雨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精通各种文学形式的写作,尤以格律诗词、古体汉赋、现代新诗、歌词、快板书为最出色。于民间文学、政府文案的写作也有骄人的成果。他是一位文学的多面手,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现选择他的诗词作品中的一部分,加以赏析,以帮助读者学习和理解。
(1),随感录
精神内守身堪健,
动静协和寿自高。
心态阳光观世界,
不为权贵去折腰。
史公诗的首句讲“精神内守”,这是有极高修为者的境界。宋代杨时和游酢去拜谒大理学家程颐,见程颐正襟危坐于厅堂上,两眼微闭,似在做内守静气功。二人不敢惊动,默默静立于门外雪地里许久后,这才听到程老先生问道:“二贤尚在乎?门外积雪盈尺矣!”由此可知,程老先生虽然双目微闭,若入睡状,但门外所发生的一切他全知道。只是因为自己正在做意念内守功,不方便招呼客人罢了。在程老先生招呼二人进门时,他俩的双脚俱已深深的被积雪埋没,两腿都快要麻木了。这就是“立雪程门”,学生虔诚的尊敬老师的故事。程老先生就是一位能做“精神内守”功,凭颐养以延年的有极高修为的宿儒。所以,能“精神内守”,这是内涵深厚,体健神清者的特有表现。第二句“动静协和寿自高”,这更是养生的见道之言,人不能气散神泄,而要动静得宜;唯如此方能有益于长寿,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此二句是内修于心,外化于形的修身要诀。第三句“心态阳光观世界”,这是说,人的三观要正,内心要充满阳光,要正确的看待世间万事万物;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如果内心阴暗,胸怀狭隘,事事斤斤计较,那么,于人没益处,于己更有害于健康。末句“不为权贵去折腰”,这更是推重正直不阿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反对自失人格,阿逢权贵的人生箴言。故诗的第一联关乎健康,第二联关乎人品。皆是重大主题,高格调。好诗句!
(2),短歌行
诗从心肺涌,
灵与月光清。
韵意堪回味,
珠敲玉碟声。
——这是诗化的文学原理。首句“诗从心肺涌”,就是说,诗要写内心感受,要绽放心灵火花,要说心里话。这样写出来的诗,才是真性情诗;这样的诗才能撼动读者的心弦。如果诗写浮言浪语,言不由衷,这样写出来的诗就是偽诗,不仅不能感人,还让人无法卒读。第二句“灵与月光清”,就是说灵感最宜于产生的环境是月静之夜。历史上许多好诗的灵感都是产生于夜深人静的皎皎月华之中。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静夜思》,就是这方面作品的最典型的代表作。灵感一旦产生了,就应该牢牢抓住,抓住了就易于出佳作。末二句“韵意堪回味,珠敲玉碟声”,是说真正的艺术性高的好诗的韵味,好似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抚琴声:能收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它既能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又能使读者自然而然的产生审美愉悦。史公的这首诗涉及写诗的情商要求和创作环境以及诗的艺术效果这三个角度,诗人抓住这三个角度,娓娓道来,以极为艺术的手法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谈写作的必备要素,词清句丽,比喻出彩,这是一堂很好的文学理论课。它既有理论的深邃性,又有形象的鲜明性。是上佳之作。
(3),随感录(八)
不悲镜里容颜老,
且喜心头地域宽。
手上无多烦恼事,
儿孙奋力鼓风帆。
史公好诗句!本诗首句“不悲镜里容颜老”,是写镜中颜,是从反面暗用了李白《将进酒》里“高堂明镜悲白发”和他的《秋浦歌》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诗句,李白是“悲”白发;史公是“不悲”白发,李白已豪,以诗意言之,史公乃能驾李白而上之,乃是更豪!这就从视角上引出第二句“且喜心头地域宽”,从而概括地道出不悲“容颜老”的原因,这原因就是心境宽畅——这已是写到了感觉了。第三四句“手上无多烦恼事,儿孙奋力鼓风帆”,这两句是更进一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心宽”的两个具体原因:一是心无烦恼方能超然物外,二是儿孙努力并能奋发有为!真是“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这种家境真是羡煞常人,这种心境更是常人难及!此诗正反面相结合,或暗引于前,或妙喻于后,方寸之间,精彩纷呈。读着爽口,读后启迪心灵。好诗!
(4),随感录(十三)
贤者不虚生宇宙,
学人常会贯昔今。
卑谦吸纳多家慧,
博采方能立自身。
好诗!诗人真是大气概,大胸怀,大手笔!首联的首句“生宇宙”意象何其开阔!须知“上下四方为宇,这就写足了六维空间;第二句写学“贯古今”,古往今来为宙,这又写全了一维的时间;这一联写了七维时空。至此,诗之造境已无极矣!复又于第二句用“贯”字,加于“古今”之前,只觉是纸短意长,意在言外矣!前一句是从空间的六维着笔,第二句是从纵的时间的维度着墨,这两句纵横捭阖,叫人一览无余!这也是毛诗的一贯写法。毛公写《沁园春雪》,纵写“大河上下”横写“长城内外”,犹有时间盲角未及,而史公将“生宇宙”与“贯古今”联用,则时空俱已无所不在矣!同时,首二句还形成对仗,这显示了史公的对联的非凡功力。第三句写,因“谦卑”而广纳众慧,第四句写要立身须“博采”众长,这是“贤者”、这是“学人”,也是史公做学问的一贯的虚怀若谷的态度和学无止境的治学精神。而这是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大赞!
(5),随感录(十四)
修竹气同贤者静,
春山情若故人长。
世间万物求其品,
兰韵书斋自有香。
史公这首绝句诗有着丰富的知识性和艺术性。首联“修竹气同贤者静,春山情若故人长”,一连用了两个比喻。一是拿修竹与贤者作喻,初看是要突出修竹的“静气”,二是拿春山与故人作喻,初看是为了突出春山的“情长”。其实不然。诗人显然是把两本体和两喻体反着用。初看诗人是要以本体作喻体,以喻体作本体;其实,这是一种逆挽法,实际还是要表述和突出本体的。这个本体就是“贤者”的“静气”,和“故人”的“情长”。这犹如古人以下的两个比喻,一个说“六郎似荷花”,另一个说“荷花似六郎”。“六郎似荷花”,是追求“如画”,“荷花似六郎”是追求“逼真”,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此;但本质上都还是为了突出六郎的美男子气质这个本体。史公的这两个比喻犹似“荷花似六郎”,总之还是意在突出“贤者”的“静气”和“故人”的“情长”。这种逆挽式比喻的运用,是史公此诗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也是他这首诗的艺术性和知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句“世间万物求其品”,是承上作结又开启下文。重点是突出人“品”;这个人“品”则是全诗之主旨,也是一篇之“诗眼”。末句“兰韵书斋自有香”,是点出人“品”之其来有自——就是“品”自书中出,即是要苦读方得。好诗!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