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秋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出不了门,但却是读书的好天气。我手头刚好有一本《萧红文学精品选》,一直没有时间读。现在看来,这是最适合在这个时候看的书——似乎书的作者、每篇的内容和情绪都对应着窗外的秋风、秋雨和随落叶流逝的时光,彼此相关联,相呼应。如此意境,这书就容易看进去。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著名女作家。作为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萧红曾和鲁迅先生联系密切。她的著名长篇小说《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且协助出版的。而我最初知道作家萧红,也是因为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
萧红短暂的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也写了为数不多的诗歌。而这些诗歌都是她的早期步入文坛的作品。我由此再次确信,作家们都曾经有过诗歌情结,都曾经是从诗歌创作入手的,虽然他们后来转移兴趣或者并不是因诗歌而出名。萧红后来也没有成为诗人萧红。但是,作为对于诗歌最初的热爱,并没有失去,而是都内化在她后来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之中。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被称作“诗化的作品”。
1.诗歌记录和凝练一个时期的生活。
萧红的诗歌虽然不多,但内容涉及爱情、亲情、友情、人生、自然等方方面面,因为那时候诗歌是她生活最直接最便捷的表达,是她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形式。诗歌《八月天》是萧红写的两三首轻松得如同唱歌一般的爱情诗中的一首:八月天来了,/牵牛花都爬满栏杆了,/遮住了我的情人啊,/你为什么不出来和我见面呢?写这首诗歌时候,她22岁,正是豆蔻年华,美丽就像牵牛花爬满世界,没有生活和家庭的重担,爱情是主旋律。这首诗歌总共8个小节,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只有两句:八月过去了/为什么牵牛花永不败呢?这里的牵牛花,已经不再是八月里盛开的那朵花,而是爱情的代名词。《沙粒》是萧红1937年只身前往东京养病期间写的一组诗,全诗34小节,每个小节都以精短的诗句,记录了不同的生活场景、人物和感悟,来看第10小节,是写敌友的,凝练得只剩下条纹:朋友和敌人,/我都一样崇敬,/因为在我的灵魂上,/他们都画过条纹。第15小节,是写思乡的,只有两句:偶然一开窗子,看到了椽头的圆月。虽然看到圆月以后,戛然而止,没有下文,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惆怅和孤独。
2.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
语言和语义真实,质朴,自然,不修饰,不做作,简洁明快,这大概是她的诗歌(包括她所有的文学作品)的最显著的特点。《偶然想起》是萧红《短诗(5首)》中的一首: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有如青杏般地滋味!用青杏作为意象来表达她当时生活的痛苦,可谓平实质朴,自然贴切,没有过分地夸张和无病呻吟。作者并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痛苦才拿出青杏这个意象,而是在青杏的季节,偶然想起自己去年吃青杏的事情,顺手把青杏比作生活,是水到渠成的一笔,是神来之笔,而非刻意而为。《沙粒》第4小节:世界那么大,/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样狭小!这句诗歌,让我想起有一个时期流行的简洁而有力的网红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它是不是模仿萧红呢?说不准,也许那个女的读过萧红的诗歌,并深受感染。
3.别样的爱情别样的诗。
同样是女人,同样是女作家,与和她同时代的知名的女作家们相比,如张爱玲,林徽因,丁玲等,萧红是很命苦的人,尤其是爱情和婚姻,非常失败。命运中有过四个男人,包括作家萧军,一个个都离她而去。所以说,萧红的诗歌,如果写到婚姻爱情的美丽,那是短暂的美丽,美丽得如同昙花一现;如果写到其苦涩,那是真的苦涩,不是常人能体会的滋味。《春曲》是一首写浪漫爱情诗歌,是写给三郎(萧军)的,大约那时候正是二人的蜜月期:只有爱的踟躇美丽,/三郎,我并不是残忍,/只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遗憾的是,她和爱人这样的风花雪月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剩下无尽的痛苦。《苦杯》是萧红的一首比较长的爱情诗,大意是她和一个已经分手的男人(也可能是萧军)的瓜葛。分手了,但因为共同租住,还住在一起,自己连个哭泣的地方都找不到,更要命的是她自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而对方天天去会新女友,像在有意用他的爱情折磨她。整个诗歌,用锋利的语言和意象,把所谓的曾经的爱情剥得血淋淋的,体无完肤,惨不忍睹。这是其中的一小节:昨夜他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新的情人的,/我是写给我悲哀的心的。读这首诗,让人颠覆了以往对爱情的认知,真所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里,萧红为什么不用一“首”这个量词呢,而是说一只诗歌?我分析,因为“只”是一般用来表示成双成对的事物的量词,“只”字又有孤单的意思。这个“只”字,让我们体味到萧红内心无尽的回味、悲哀和纠结。他们的这两只诗歌写得冰火两重天。
4.水原来是融化了的铁。
在萧红的不多的诗歌里,其实不仅仅是可以读到她的爱意绵绵和柔肠寸断,还能读到她作为一个果敢坚强、自信自立的女性的刚毅正气。1936年8月15日,中共党员、著名小说家、诗人、画家金剑啸英勇就义,萧红闻讯写了悼念金剑啸的诗歌《一粒泥土》。后世的人们一提起金剑啸烈士,就会说到萧红的这首诗。这首诗歌分8个小节,最后一节是这样的: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全要记起,/亡友剑啸,/就是这开花的一粒泥土。《拜墓》这首诗歌写于金剑啸牺牲的第二年,但不一定是悼念他,也许是别的人:那一刻,/胸中的肺叶跳跃起来,/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读这些诗歌,从诗歌的意象和传达出来的情感中,可以感觉出萧红不仅仅是女人,而且是战士,有战士的热血,战士的勇敢,战士的爱恨分明,不仅重情感,更重道义。
5.写命运是为了与命运誓死抗争。
我觉得萧红诗歌最可贵的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呈现着作者与降临或者不断降临的不幸命运的誓死抗争。诗歌《沙粒》第1小节: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八月里开花了,/我伤感它们的命运,/我赞叹它们的勇敢。其实,萧红借了野菜这个意象,不仅仅是赞美人间的面对不幸的勇敢者,也是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坚强。第三节:我的窗前结着两个蜘蛛网,/蜘蛛晚餐的时候,/也正是我晚餐的时候。诗歌意象中的蜘蛛,为了生活,辛勤地织网,耐心地守候,才有这一顿晚餐。作者并没有说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艰辛和付出,只说蜘蛛晚餐的时候,也是她自己晚餐的时候。这一节诗歌写得非常简单却非常有意味,我觉得也让所有的写诗歌的人都失去了色彩和精彩。这首诗歌手法娴熟,沉稳老到,举重若轻,不修饰,不喧哗,好像表达了某种深意,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表明,似是而非,似有似无,完全呈现了诗歌的一种最美好最专业的境界。诗歌的第13小节,与命运的抗争,写得更直接更有力度: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因此我想望着的:/只有旷野、高天和飞鸟。
6.萧红的诗歌与林徽因诗歌相比如何?
我出这样一个题目自问自答,实际上是与自己为难,也让林徽因和萧红这两位同时代的女作家为难。她们本来是两股道上跑到火车,这说法也不见得确切,她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类:一个天南,一个地北;一个是官宦门第的大家闺秀,一个是地主家的大小姐;一个是婚姻幸福美满的阔太太,一个是因不满婚姻包办而出逃的叛逆者;一个是吟风弄月受众人追捧的白富美,一个是只有文学爱好者才记得的女作家。若按照时下的最庸俗最低级最无聊的审美手段——比较颜值,林徽因似乎要超过萧红,而萧红确实相貌平平,不够漂亮,不是偶像的材料。这两个人的诗歌,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也不在一个档次。林徽因的诗歌注重外表,追求华丽、内涵虚浮、形式做作,像分行的散文,包括被一些人追捧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岂止算不得一首好诗,而且很垃圾;而萧红的诗歌,注重内核,我以我诗写我心,淳朴自然,简洁明快,意味悠长,总有情节跳跃的故事在其中。所以,我觉得,在文学上,拿林徽因和萧红比,是个伪命题。林徽因是没资格和萧红比的,不是一个档次。与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相比,萧红也是最可亲可敬的,也是最伟大的。
7.如果萧红的人生不是那么短暂会怎样?
记得鲁迅先生有一句话:“篷子转向,丁玲还活着”,在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那些日子里,广为流传。篷子转向,是说“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的老爹姚蓬子变节叛变了;而丁玲还活着,鲁迅先生没有明说,只有大家去猜测了。丁玲确实一直活着,还活得时间长,活了82岁,在文坛极尽风光。这么看来,人只要活着,便是王道;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不是天妒英才,芳年早逝,萧红也活到这个年纪,一定不是丁玲、冰心、张爱玲、林薇因这些人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