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成长日记
文章内容页

家乡纪事:沙菌及其他菌类

  • 作者:哈哈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1-25 11:47:57
  • 被阅读0
  •   地木耳,又名“地衣”,我们叫“沙菌”,是藻类和菌类的混合体,是夏、秋季仁寿县境常见的一种植物。民国版《仁寿县志》记载,“地木耳,贴地而生,或云即卷耳。”贴地而生是事实,卷耳却是另外一种植物,尽管《诗经》中有优美的诗篇:“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小时候,我们在家乡宝峰寺的大坡山和太阳山上玩耍时,常见到沙菌的踪影。烈日曝晒下,这种长在石板、沙地里的黑绿色的似木耳非木耳的植物卷成了一片,很像干海带,甚至手一捏就会碎。谁知道它们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遇到雨水,似乎突然间被发胀了似的,片片张开了来,它的形状像极了木耳,因为季节性的限制,据说还有了人工栽培,俨然已经成为家乡众多美食的一大特色菜品,美其名曰“地木耳”, 今天已经在家乡仁寿县城的餐厅成为了一道佳肴,常见的有“凉拌地木耳”,吃起来香脆可口。沙菌还具有药用功能,据清朝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地衣,《本草拾遗》始著录,阴湿地苔藓,经日晒起皮者,故名‘仰天皮’。治中暑、阴疮、雀盲,又主马反花疮,生油调傅。”

      后来,我和母亲谈起沙菌。母亲说:她小时候都吃“伤”了。旧社会的穷人家一年连白米饭都没有饱餐过一顿,用檑子碾去稻谷的壳,再用碓窝舂出来的米,粗糙,还要计划着吃,即使偶尔煮一小半碗,这也不是每天可以吃上的。沥米饭的下面配上红苕、萝卜等,上边的最多两碗米饭,常常是给年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吃的,其实大人是没得吃的,夏、秋季正是多种蔬菜和沙菌生长的季节,他们吃的最多的是用米汤煮瓢儿菜,或者瓢儿菜炒沙菌,就着下饭,有时候能滴上几点油回锅就很奢侈了,更多的时候是所谓的“辣”锅菜,是没有油的。那个年代,瓢儿菜炒沙菌却不失为一种能填充肚子的食物,但大人们辛勤的劳作,瓢儿菜、沙菌吃多了闹肠刮肚,是抵不了事的。母亲说,她吃的多了,就会反胃、吐清口水。在那个年代,沙菌虽然是一种菜肴,但肯定不是美食。

      到了我们的儿童时代,我们听大人们说起沙菌,觉得很好奇,就想尝尝它的味道。母亲就带领我们几兄妹,在家后面的山上去采摘,一会儿就找到一筲箕,摘去根部,用清水漂去砂砾。我记得小时候吃过的沙菌,烹饪方式是很简单的,就是将处理好的沙菌用水焯过,然后加点自制的豆瓣酱,和瓢儿菜一起回锅。在我的印象中,也没吃过沙菌炒肉,不知道味道如何。其实,在我们眼里,沙菌就是作为菜肴的附属品而已,比起最常见的回锅肉的“相料”,如蒜苗、莲花白、腌菜之类的必不可少,沙菌似乎可有可无。它也没有回锅肉的知名和深入记忆,特别是在异地他乡,一见到回锅肉,使人一下子有了“莼鲈之思”,想起了家乡……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的记忆早已模糊,虽然沙菌的味道形容不出,只记得口感没有木耳那么可口,但记得当年我们几兄妹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却不大吃,只是看着我们吃,那种家庭幸福的满足感洋溢在她的笑脸上……

      我问老母亲,现在还有人吃沙菌没?她说:早就没有人吃了。她对餐厅有这道菜品感到不可思议。下雨后,遍山上哪里没有嘛?老母亲也许不知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看中的正是沙菌这类天然的食材。

      如果说沙菌在我们眼里,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父辈们的艰辛生活印记;捡菌子,却是我们儿时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并延续至今。我们小时候吃过的能够称得上美味的一定还有各种菌类。也是夏、秋季节,我们最喜欢去找豆菌(即鸡枞菌,我们也称之为 “豆鸡公”),因为它比较常见,而且个头大。豆菌鸡蛋汤无疑是一大美味,即使现在也是传统的一道菜肴。菌类做法也更加多样,比如菌子烧鸡,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硬菜”。常见的菌类还有桤木菌、芝麻菌、米筛菌等。米筛菌似鸡枞而小,但都是成片生长的,在屋家后的竹林就有它生长的地方。

      豆菌和回锅肉一样使人想起家乡的味道。现在每年老母亲会捡到不少豆菌,然后放在冰箱里,等着我们回老家,再让我们带走。有时候,母亲打电话说,今天又捡到几朵豆菌了。我们几兄妹就说,老母亲种的豆菌又丰收了。其实各种菌类都有它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今年在一个地方发现了,来年在同一地方还会再生,一直延续数年,而豆菌并不适于人工栽培。老母却有她的诀窍,遇上天旱,她就会在往年生豆菌的那个地方浇水,久而久之我们就戏称,这豆菌是老母亲种的!

      菌类的味道特别鲜美,品种也特别多。民国版《仁寿县志》记载的自然生长的菌类有二十六种,1980年代调查,有三种已绝迹,即灵芝菌、槵子菌、白蜡菌。灵芝菌产于芝岭,此山即以产灵芝而得名,而“芝岭春霞”还是“仁寿八景”之一;后两种菌因为“寄生树少已绝迹”。现在尚存的二十三种,可以食用的有十九种呢,可惜我大都不认识。

      我有位在云南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同学,对菌类颇有研究,自己也喜爱烹饪。因为云南的菌类颇多,他也会辨识许多种,回到家乡才发现家乡可食的菌类很多。我起初不太相信家乡的可食菌类有一、二十种,同学说,至少他发现的常见的就有十多种,像我们不大能辨识清楚的野生羊肚菌、牛肝菌、九月黄菌、青头菌、葱菌、麻皮菌之类,在不同的季节,偶尔也可遇见。像羊肚菌在大坡山上的马桑窝和斑茅草下就捡到过不少。甚至他还说,我家屋旁那棵核桃树根部就有长势很好的金针菇,他看见过两次。只是,我认不到而已。

      我问母亲,还有哪种菌原来比较常见?她说,桤木菌,很多年没有看见了。我小时候也捡过这种菌,棕黄色,长在桤木林中,味道确实鲜美。现在我们那里的桤木树比过去少了,桤木树的材质疏松,但长势很快,大多用作柴火,但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很大,人们的经济条件日益提高,桤木树已经不再作为柴火了,所以人为栽种的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只有山上还有零星分布的自然生长的桤木林,也许在那里才能捡到桤木菌呢。

      槵子树,我们称之为“油珠子树”,所结果实的表皮为棕黄色透着油色,故名,在水中揉搓会产生大量泡沫,小时候我们用来洗发,效果非常好,但比较少见,在我家的祖坟地边曾有一株高大的油珠子树,分林盘的时候划给别人了,被砍了。它的木质细密,作菜板非常耐用。由于前几年的退耕还林,家乡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家乡不断焕发新貌,许多不常见的动植物又重新出现了。我也相信,像槵子菌这种美味的菌子,随着家乡环境的越来越好,它们一定在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呢。那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味,因为“槵子菌,槵树上枝节砍伐处生之,香脆异常,虽久煮亦不糜。”

      想一想,还是家乡的味道最美!

      —— 写于2022年1月13日

    【审核人:雨祺】

        标题:家乡纪事:沙菌及其他菌类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chengchangwenzhang/854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