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德
胡云林,笔名方舟,现任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他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从事思想政治、宣传、新闻工作30多年来,著书立说十几本,是陕西新闻界知名的一位高级记者,曾获得宝鸡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宝鸡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人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右手握着车把,左手将半导体收音机贴在耳朵上专心收听。人们说他是个“广播迷”。
其实,他不只是“广播迷”。他,就是荣获陕西省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的胡云林。他,是陕西新闻界知名的一位高级记者。
胡云林在广播这片土地上,已辛勤耕耘12载,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
改革的先行者
胡云林的广播生涯并不是从来市电台搞专业时开始的。早在六七十年代,他在省委、宝鸡市委机关工作时,就是个“广播迷”,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写的上千篇稿件上了广播。
1983年8月,组织上派胡云林到市电台担任领导。他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
“来电台是为了干事业,不是为了当官,要当官,我不会来电台!”在干部会上,胡云林坦率地亮了自己的思想,动员大家齐心协力为办好电台献计献策。
宝鸡台创建于1958年,广播伴随着“老宝鸡”们度过了难忘的岁月。到了八十年代,“广老大”怎样焕发青春?宝鸡的广播事业怎样跨上一个新台阶?胡云林认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
他刚到电台那阵儿,宝鸡市的改革主要在企业起步,还没有见到哪个事业单位敢动真的,搞什么改革。胡云林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宝鸡台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跟某些企业的情况有些相似,主要是人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工作四平八稳,办事效率低,这是几十年一贯制的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病带来的。
选准了突破口,经过领导班子研究和上级批准,胡云林大胆实施,1984年在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第一个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工作人员选聘制,从而推倒了“铁交椅”,使每一个干部和职工都有一种危机感,觉得不好好干就没有出路。大家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但都很赞同、支持这项改革举措。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改革使干部职工队伍充满了生机,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发展。10年来宝鸡台一直坚持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工作人员选聘制。这一经验还在全省人事工作会上作过介绍。
1985年,胡云林在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又第一个倡导实行了编辑记者招聘制,通过考试,公平竞争,从社会上选拔了10名优秀青年,充实、加强了电台的编辑记者队伍。
接着,他又在节目改革上倾注心血。
过去,电台一直实行先录后播,不仅呆板单调,缺乏吸引力,而且在人力和财力上消耗较大。面对电视的冲击,广播的收听率下降,传统的播出模式与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胡云林认为节目改革势在必行,市委宣传部、市广播局批准了电台节目改革的方案。
1991年,宝鸡台在西北地区广播电台第一家实行了大面积直播,这种崭新的播出形式立刻受到听众和社会的赞许。消息传到兄弟台,相继有十几家前来宝鸡“取经”。
为了把节目改革引向深入,老胡发动台内各部门开展节目改革大讨论,与总编办的同志一起仔细研究了全国50乡个兄弟台的节目时间表,经过反复酝酿,制定出了节目全面改革的方案。
1995年元旦,宝鸡台节目以全新的面貌与听众见面:以主持人直播为主;新闻、信息滚动播出;大板块、小栏目;早、中、晚开设了3个热线节目;每天15小时连续播出。由于既保持了人民台节目的品位,又适应了广播发展的现代潮流,缩短了电台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因而备受340多万宝鸡人民的欢迎,西秦大地进入了人民广播的第二个春天。
在西北地市级电台第一家创办经济电台,这也是胡云林和他的同事们致力于改革的辉煌一页。1993年,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白手起家创办了宝鸡经济广播电台。不增加编制,没有经费、设备,筹办经济台困难重重,胡云林带着经济台负责人胥德孝等同志,马不停蹄,八方求援,踩着困难开辟出希望之路。经济台开播两年来,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大市场的窗口、企业家的挚友、消费者的知音”。它与人民台形成竞争的态势,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有人风趣地说:“老胡的二胡拉得好啊!”
重振人民广播雄风
在与电视、报纸排行中,广播曾当过多年老大,近几年在许多人眼里广播成了“小三”。电台一些同志不服气,跟同行争得面红耳赤,胡云林在全台人员会上说:“争论谁高谁低没意义,关键要看我们的节目办得怎么样。老大、小三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广播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地位决定的。”在他倡导下,电台开展了敬业崇业活动,全台上下一条心,一股劲,扬长避短,争创一流,重振人民广播雄风。
传播快、带声响是广播的两大优势。老胡运筹部署每一项宣传报道活动,都要求具体发挥广播的这两大优势。市上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炎帝节”等重大活动,总是电台第一家先报道出去;一些新闻事件刚发生,有的新闻单位还没掌握线索,电台的报道就传遍了干家万户。在宝鸡召开的全省“双拥模范城”表彰会结束时,省上领导总结了“三个没有想到”,第一个就是“没想到上午的会中午就广播了。”老胡亲自背上录音机,采录带“响”的节目。大年初一,他带着记者,在寒风中走进小巷,给72岁的“老宝鸡”周顺礼拜年,当天周顺礼老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录音谈话就上了广播。各节目部的编辑、记者争先恐后地采制带“响”节目,替代了枯燥无味的文字稿,听众称赞电台节目有声有色,“不听广播就像缺少了什么。”
让人民群众上广播、当主角,真诚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胡云林提出的办台宗旨。他说,电台前面有“人民”两个字,不是口头表白装装门面,而是要真正把人民当作主人,依靠人民群众办好人民广播。平时,他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广交朋友,经常征求、听取听众对广播节目的意见;他和总编办的同志,把接待听众来信来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电台的听众来信都在一万件以上。为了便于和鼓励群众参与办广播,电台先后开办了《改革与我》、《今日宝鸡》等上百个征文、联办活动,“热心听众”活动持续了好几年,还举行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与听众见面活动。残疾青年张兴宝拄着双拐送来稿件,老胡多次亲自接待,在他手把手指导下,小张进步很快,成为电台一名出色的通讯员。胡云林还把“热心听众”、通讯员、离退休干部王震学、郑玉存、魏保德、张尊良等,请到电台给全体人员作革命传统报告。电台尊重、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喜欢、参与办广播。宝鸡台的节目充分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近几年来推出的张宝生、熊光辉、任培、田建国、张长年等先进模范人物,都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人民广播的影响。
宝鸡台在宝鸡人民中影响很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胡云林主张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批评性报道。针对一些记者怕得罪人、不敢搞批评报道的思想,他多次在业务会上强调记者要敢于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怕得罪人与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是格格不入的。老胡亲自组织、参与批评报道,与记者共担风险。1993年4月,他们抓住号称“宝鸡一霸”,谁的声望比她强就砸谁的摊、连续多次打人致伤的赵某一家的典型事例,在《七色阳光》节目中播发了“打击欺行霸市,维护市场秩序”的连续报道,8天播了16次,在舆论监督下欺行霸市者受到了处理。人民群众自发地排队到电台鸣放鞭炮,把“人民电台——正义之声”的牌匾送到台长胡云林手中。这组报道后来获得“陕西好新闻”一等奖。
胡云林鼓励记者大胆参与社会生活,派出两名记者配合公安人员,到河南解救被拐卖的宝鸡小姑娘韩文娟,他策划组织的连续报道《救救被拐卖的小姑娘文娟》,使宝鸡台的收听率出现了建台30多年未曾见过的情景,中午12点半有许多人家做好了饭,一听完广播以后才有心思去吃。这组节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
倾注心血 以苦为乐
凡是到过胡云林家里的人,看着那几件六七十年代的家具和简陋的陈设,谁也不相信这会是大名鼎鼎的台长、高级记者的家。胡云林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家里确实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有一样东西特别珍贵,他离开了简直无法生活。这就是收音机,什么时候他都随身携带着。12年来,他身上的收音机“退役”换了6个。在老胡影响、带动下,电台的同志养成了听广播的习惯,还举办专栏,开展了听广播、评广播活动,
电台台长、总编是个大忙人,胡云林经常是走路有人挡、开会有人叫,但是无论怎么忙,有一条他毫不马虎: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访,使广播节目做到“三贴近”。早在1985年,他就组织了全国首家电台记者的下农村徒步采访活动,11名记者跑了11个县、114个乡,行程近万里,发回各类稿件400余篇。一位山区农民听众给台领导写信说:“俺们这儿山大沟深,村上过去还没来过记者。这次电台记者进了山,一面跟乡亲们拉家常,一面搜集材料搞报道,这件新鲜事儿像春风,给俺这小山村送来了温暖……”宝鸡台的徒步采访活动,国内多家新闻杂志作了报道,在全国新闻界产生了影响,受到了宝鸡市委、陕西省委宣传部的表扬。
这些年来,胡云林跑遍了宝鸡12个县(区),以及184个乡(镇)的大部分村庄,星罗棋布的厂矿企业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多次带领部主任、记者深入太白山区,并到最偏僻的二郎坝、黄柏塬乡采访,去年组织的系列报道《太白山区行》发稿达300多篇(组)。他结识的工人、农民、教师、营业员、企业家朋友,少说也有上千人。从这些朋友那里,老胡听到了人民群众的呼声,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了人民广播的作用,激发了他毕生献身于人艮广播事业的热情。
魂系广播,情洒西秦。老胡就像一位老农,从不偷懒,踏踏实实地耕耘在广播这块土地上。一年365天,很少见他休假;每年的春节,他都是在基层采访或在机关值班中度过的;80多岁的老母亲和身体有病的老伴,难得吃上他做的一顿饭。他没明没黑地为广播事业操劳,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他太累了,一次竟在办公室昏倒,同志们连忙用车把他送回家。这次,他总算休了两天病假,第三天上班时,却带来了在家刚写好的《呼唤真情思考》、《公关热思考》等7篇思想杂谈。他兼《午间漫谈》专栏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仅1991年到1992年,就亲自写稿210多篇,以方舟笔名播出。不少听众打电话询问方舟是谁,有个老太太还特意来电台要见方舟,说方舟“讲的在理,说出了俺心里话。”
为了弥补广播一瞬即逝,缺乏保存性的先天不足,增强广播工作者的自信心,在身后能够留下一些体现人生价值的精神产品,老胡呕心沥血,将已播出的自撰杂谈精心编选,出版了《人生成熟的色调》、《珍重你金色的年华》两部杂谈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义亲自为其作序。他还主编了《黄河之声》等8本书,总字数在200万字以上。在他倡导、鼓励下,宝鸡台编辑、记者出版专著、书籍20多部,在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名列榜首,有的同志还荣获了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胡云林发起的一年一届的黄河、陇海区域城市电台专题节目交流、评选活动,已历时五届,会员台达到30多个。提起宝鸡台的胡台长,兄弟台的同志都夸他是“广播战线的改革者、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