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这是我的家乡豫东农村的一句谚语。白露到霜降之间,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这时,柿树的叶子已落去大半,远远望去,一颗颗柿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煞是好看。
在我国,柿树的人工栽培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时柿树在中国就开始大面积栽植。柿蒂纹是起源极早的一种装饰,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陶器和青铜器上都能见到它,说明远在先秦,人们对柿树和柿子就已经很熟悉了。古代的一些建筑图案也多用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
在《尔雅》一书中,我国古人总结了柿子的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蛀,五霜叶窠玩,六嘉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酉阳杂俎》一书写道:“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
柿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成熟的柿子形状丰厚圆硕,形如如意,又因“柿”与“事”谐音,所以用以寓意“事事如意”。柿子寓意吉祥,所以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两个柿子,代表好事成双,喜鹊落在柿子旁边寓意是喜事近。画师把柿子配以如意之物,寓意事事如意,百事大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就有不少关于柿子的佳作。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自古以来赞美柿子的佳作也很不少。例如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北宋诗人张仲殊则是这样赞美柿子︰“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在我的童年时期,我们村西头有一个柿树园,这个园子大概有二十亩地的面积。每到春天柿树发芽、开花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开始到柿树园去玩耍。我们爬到树上,蹲在树枝上嬉戏,或者在较大的柿树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如果有大人从旁边走过,就会呵斥我们,我们就不情愿地从树上下去。这样的游戏当然存在着安全隐患,有一次当我在柿树上攀爬的时候,手一滑一脚蹬空就掉了下去。还好,下面正好有一个树枝把我挡住了。下到地上,过了好大一会儿,我的心还怦怦乱跳。
麦收前后,柿树上就结满了半大的柿子。有些小柿子会落到地上,我们就会捡拾一些然后把它们埋到池塘边的淤泥中。这样的方法被称为漤柿子,目的是去掉柿子中的涩味。两三天以后,我们再去把这些柿子从淤泥中扒出来,这时的柿子吃起来脆脆的,还有一些甜味。但有时当我们高高兴兴地跑到池塘边去扒几天前埋在淤泥中的柿子,却找不到柿子的踪影,或者是我们记错了位置,或者是被别的小伙伴提前拿走了,这就令我们非常沮丧地离开了。
每年的八月上旬,生产队会把柿树园中的柿树分到各家各户。根据每棵树上柿子的产量,再按各家人口的多少来分配,人口多的每家能分到一棵大柿树,人口少的每家分到一棵小柿树,或者几家分到一棵大柿树。小孩子们每天都会到自己家分到的柿树下面去看看,盼望着能早一天采摘柿子。
八月下旬,有些人家会把柿子摘回家,然后把柿子切开放进一个盛有温开水的大缸里,再用塑料薄膜把缸口密封住。过了几天,缸里的柿子就可以吃了,这比我们在池塘的淤泥中漤的小柿子味道要好得多了。不过,大多数人家会在九月上旬才把即将成熟的柿子摘下来,这时候的柿子看起来黄澄澄的。把柿子带回家以后,家中的大人会把柿子放进地窖里,然后在地窖里用麦秸生一些火,之后再把地窖盖盖上。三五天以后,打开地窖盖,就会看到地窖里红红的柿子,这样的方法称为烘柿子。柿子被从地窖里取上来以后,我们就开始品尝味道鲜美的柿子。
烘好的柿子可以直接食用,还有的人家会把柿子的表皮去掉,然后把它们和面粉和在一起做柿饼,或者上锅蒸,或者用油炸,这样的柿饼吃起来也很不错。
柿子性寒,家长一般不会让子女多吃柿子。而且还有人说,柿子不能和蟹、鱼、虾等食物同吃。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块,即胃柿石。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由于我村柿树园的柿树都已经老化,产量很低,村民们就建议把这些柿树砍掉。组长接受了大家的建议,于是在这一年的秋季,组长组织村民把柿树砍掉,然后把土地分到各家,原来的柿树园就变成了各家的菜地。
最近十几年来,在我的家乡不少的人家都在房前屋后栽种了不少的柿树。现在的人们一般不会提前采摘柿子,直到十月前后柿子的颜色变红,主人才会摘下它们。现在人们大多也不会再用火烘柿子,而是让它们自然熟透,这样的柿子吃起来更加可口。
我家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柿树,这几年每到柿子成熟的时候父母就会发愁。因为现在栽种的柿树都是优良品种,每年的秋天柿子都会大丰收,但自家人也吃不了多少,给亲戚邻居打招呼让他们来摘,他们都说自己家种的也有柿树。因此,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少的柿子在树上烂掉。
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苹果、橘子、香蕉、梨、猕猴桃这些以前高档的水果,大家都不稀罕了,谁还会在意那些常见的柿子呢?
201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