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演讲大全
文章内容页

老骥伏枥笔不辍红霞满天笑桑榆——滁州市法家王伯阳人生

  • 作者:傅国河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6-05 00:45:53
  • 被阅读0
  •   老骥伏枥笔不辍 红霞满天笑桑榆(所谓的言语,只有当对方听进去了才开始有意义啊。)老骥伏枥笔不辍 红霞满天笑桑榆——我市书法家王伯阳书法人生记者/傅国河■王伯阳书法艺术简介王伯阳,男,1943年生,安徽省枞阳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百名楹联书法家(获“联墨双优杯”荣誉称号),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滁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十五岁半路出家由硬笔转毛笔业余学书法,读书悟理、行艺悟道,融碑入帖、执着精进。楷习钟、王小楷,颜勤礼碑、告身帖,欧九成宫,魏碑张猛龙、张玄、元略、董美人墓志,褚雁塔圣教序。行学怀仁圣教序、兰亭集序,颜祭侄文稿,米芾墨迹、苏轼墨迹、二王.....

      老骥伏枥笔不辍 红霞满天笑桑榆

      ——我市书法家王伯阳书法人生

      记者/傅国河

      ■王伯阳书法艺术简介

      王伯阳,男,1943年生,安徽省枞阳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百名楹联书法家(获“联墨双优杯”荣誉称号),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滁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四十五岁半路出家由硬笔转毛笔业余学书法,读书悟理、行艺悟道,融碑入帖、执着精进。楷习钟、王小楷,颜勤礼碑、告身帖,欧九成宫,魏碑张猛龙、张玄、元略、董美人墓志,褚雁塔圣教序。行学怀仁圣教序、兰亭集序,颜祭侄文稿,米芾墨迹、苏轼墨迹、二王手札。草习孙过庭书谱,右军十七帖,陆机平复帖,怀素自叙帖,魏晋残纸,朱延等汉碑汉简。古稀思变复归钟王,五体兼攻大小善习。尝求壁观榜书巨制老辣苍茫,案展蝇头小楷精准、高古、质朴。虽常不遂意吾努力之。上求而下索!致广大尽精微。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楹联等举办的全国书法大展20余次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多家艺术馆院和央企收藏。书法诗联文章多见于《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报》《中国楹联报》及当地报刊等。

      出版有《王伯阳书法作品集》等。

      春和景明,草木峥嵘。滁州书法园地里,也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由滁州市文联主办的《滁州市书画名家系列展》将于5月15日迎来它的又一场展览——岁月如歌▪八十抒怀书法家王伯阳先生书法作品展。这是滁州书法界的一桩盛事,也是书法家王伯阳先生累经岁月、醉心书法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开展前夕,一个暖阳的午后,记者在他收拾整洁、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家里采访了王伯阳先生。一位充满长者智慧、温和谦逊,而又书法成就斐然的大家,徐徐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王伯阳先生之跌宕人生

      1943年,正值中国惨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蹂躏的凄苦岁月。也就在这年,安庆枞阳一个贫困的山村农民家庭里,王伯阳先生呱呱坠地。在那战火纷飞、温饱不济的年代,能安然活命已算不易。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改变了王伯阳的人生。贫苦人家的孩子想进学堂的愿望,随着解放而变得不再是一种奢望。他上了学,变成了村里一个难得的有文化的人。

      1958年,还是一个懵懂少年的他,因为有文化被公社推荐招工到铁道部蚌埠铁路局。说起那段经历,已近80高龄的王伯阳先生至今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他感慨时代的伟大,也感喟自己年幼无知而使得后来的人生之路跌宕起伏。

      蚌埠培训结束后,不满16周岁的王伯阳分配却成了问题。待别人分配完毕,最后一个剩下的他,被分配到巢湖火车站当了一名站务员,打扫站台卫生。得益于有文化,他的岗位不断调整,及至他后来因为铁路机构调整而舍去工作,回乡当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

      1963年,二十岁的王伯阳穿上军装,来到了沸腾的军营。那个年代,当兵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也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夙愿。部队的熔炉考验着他,也在锻炼着他。刚入伍不久,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士兵,他很快在连队众多的战士中脱颖而出,被选调到连队当了一名文书。因为勤奋肯干,深得上级连队赏识,他又被抽调到营部当了书记员。

      也就是到营部半年的光景,王伯阳一路走高,又被选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做了一名专职的抄写员。说起这段往事,如今的王伯阳老先生也是感慨不尽。当时的条件,不似今天科技这么发达,有电脑可用,政治部的很多材料都要靠复写纸誊抄,既辛苦,又枯燥。很多时间,一天要连续誊写多份几千字的材料或是稿件。原本体弱瘦小的他,经常腰酸背痛,难以支撑。可他从不叫苦。领导看在眼里,也是心疼。特地给他调来一部专车,让驾驶员经常开出带他兜风,给他缓解压力。

      长期的伏案抄写,锻炼了王伯阳坚韧的性格,也让他本来就有基础的硬笔书写能力大有长进。这为他后来从事硬笔书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艺术成长,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

      而艺术大家的人生,也从来绝非一条坦途。

      1969年王伯阳复员,被安置到大别山深处一家兵工厂工作。这里,曾经坐落着十几家“老三线”工厂,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异常艰苦。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建设战略的调整,那些一度寄托了许多人梦想理想的军工厂,目前已成为那段岁月不能忘却的历史遗存。也是在这里,26岁的王伯阳一干就是20年。后来他被“军转民”全家安置到滁州冰箱厂,并从此在滁州扎下根来。

      命运跌宕,是一笔丰厚的人生经历和积淀,也是一笔丰厚的艺术土壤和营养。它磨砺了王伯阳先生坚韧执着的性格,也让他在未来的书法艺术道理上追求真朴、淡泊名利做实了铺垫。

      ■王伯阳先生之书法历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王伯阳自幼家贫,是新中国让他进了学校读书。感念于此,他在学校特别是在后来的学习书法道路上,始终勤恳不辍,并矢志践行。

      他回忆,在走上书法道路之前,儿时学校老师给他的启蒙印象最为深刻。就在记者采访时,时隔七十多年,他依然能记起老师的名字以及孜孜不倦的教诲。那时,老师批改作业,都用毛笔蘸着朱砂研磨的红墨水批改作业。老师那俊逸飘洒的笔体,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王伯阳,爱上了写字。

      这点,尤受老师的喜爱。老师,就把用毛笔亲自抄写的《三字经》给他当教本,也当字帖给他临摹。

      因为有文化,还因为写字漂亮,他被招工,后参军入伍,也大多从事文书和抄写员的工作,这让他更加热爱上了写字。

      有哲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那时的他还只是热爱,还不暗书法之道。彼时已经复员参加工作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出差到合肥,在一家地摊上看到了一本字帖《三希堂小楷八种》。这本由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的几毛钱字帖,却让王伯阳眼睛一亮,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下来。

      老骥伏枥心岂甘,夕阳虽晚辉犹满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名家如云。如何合理地选择一些符合自己个性、气质和爱好的碑帖临习,一直在王伯阳的心里纠结着。《三希堂小楷八种》指点迷津,让他顿然有了方向,拨开了心头的迷雾。

      从此,他开始了如是多年的潜心临帖研习,乐此不彼。

      他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名家名作不胜枚举,就其艺术成就已经登峰造极,后人因为没有古文化深厚的底蕴,更无书法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实用社会基础,如今的书法很难,甚至几无可能超越前人。

      他说,过去的一个账房先生,他的书法艺术都有可能超越现在一些所谓的名家。惟其如此,向古人谦逊学习、临摹碑帖,是当今学习书法的不二之道。

      “懒看窗外千般事,勤耕书道于寒宅”、“写帖如行杨柳岸,临碑似唱大风歌”。

      这,便是王伯阳勤勉学书的真实写照,也让他的书艺渐进,收获颇丰。

      1985年,得一领导鼓励,王伯阳鼓起勇气,书写了一幅小楷条幅《醉翁亭记》参展安徽省国防科工办主办的系统职工书画展,并荣获二等奖。这让他信心大增,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誉。然而,熟知书法的他,深感自己的功力浅薄,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自此,他更是临帖和创作如痴如醉,沉浸其中。厂领导也深受感动,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实际帮助,当年公费让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3年系统的书法函授学习,让他理论知识和书法技艺更加丰富和扎实。

      艺无止境。

      1992年,王伯阳又参加了南京艺术学院为期两年的书法进修班学习,师从著名书法艺术家、教授黄敦先生。期间,他紧跟老师步伐,注重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并重,对自己自然形成的书法理念进行了梳理和更新,进而通过系统学习,大大提升了艺术鉴赏水平;在书法实践中,他以史为序对各种书体及历代有影响的作品都仔细品味,研习钟、王小楷,颜“勤礼碑”、欧“九成宫”、魏“张猛龙”、张玄墓志、元略墓志、董美人墓志、禇“雁塔圣教序”,上溯汉碑汉简、金文甲骨。他的书法作品也不断被推荐参加南艺校内和苏、皖两省及全国性书画作品大赛,并屡屡获奖,并被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3年,王伯阳先生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他,闲暇有余,他极少应酬,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夜阑逸兴写兰亭,仿虎摩龙学圣人。临罢斯文三百字,池头洗砚听鸡鸣。”这既是退休后他的生活写照,也凝聚着他对书法的那分醉心和为此而付出的无数汗水和辛劳。

      天道酬勤。

      2004年,王伯阳先生被中国楹联学会吸收为会员,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8年,王伯阳先生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此,他徐徐走进了中国书法家行列。

      ■王伯阳先生之书艺赏析

      汉字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园里的璀璨瑰宝。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名家名作,不胜枚举。他们既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根基。

      王伯阳先生, 就是这样的书法践行者、传承人。

      他初学硬笔,后执毛笔,可谓大器晚成。纵观他的书法创作, 楷、行、草等各种字体皆有涉猎,尤擅小楷,字体结构紧凑稳固,又不失纵横飘逸。

      王伯阳先生从硬笔书法起步,因而对小楷情有独钟,也是他平时里临帖、耗时最多的字体。即便现在已到耄耋之年,他每天依然花费2个小时,书写不断。他的小楷,笔力稳健,提按有度,缩小不堵,放大不散。作品整体篇幅,俊秀晴朗,架构工整。他的获奖作品楷书长卷《冰壶诫》,便是他小楷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冰壶诫》为大唐名相姚崇所作,告诫子孙持廉守节,冰清玉洁。在创作时,王伯阳先生采用横幅式样,正文橘黄色瓦当案单宣,打成3.5厘米见方的小方格,首位用素雅的本色宣各写上数行赭色蝇头小楷,整幅作品,疏密均匀,张弛相宜,收尾呼应,相得益彰。据他介绍,在创作这副作品前,他前期构思良久,一直到临近大赛截稿,他和往常一样,心情平淡,执笔伏案。上午一气呵成写完正文,下午写首尾连接成幅。再淡然自若盖上几枚小小印章,翌日寄出。

      由此,可以看出王伯阳先生创作的从容、淡泊,谨慎、稳健。

      王伯阳先生以小楷见长,但他也从不讳言自己学书条幅、斗方大字的晚成。他认为,书之道,法相通。书意因人而异,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还是相通相融的。

      “舲榭随波观七女,楼台邀月赏花灯。”这是王伯阳先生的自撰联《舲榭楼台》中的诗句。他的老家枞阳城关有一湖,名曰莲花湖。湖边杨柳婆娑,湖面波光粼粼,夕间对岸歌舞音乐声声,自是一番幽趣。曾经他身居于此,饭后常常凭栏远眺,赏乐之余写下此篇。2020年,已是高龄的他挥笔创作了这副书法草书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过往岁月的感怀。作品笔墨恣意,形散意凝,顿涩的笔触显得有点古朴、苍拙,恰似流逝的岁月苍茫、凝练。再看作品布局,他把竖式条幅书写主联诗句,把长文题跋构置于作品中央,整体匀称得当,避免了作品的头重脚轻,别具一格。

      扇面《南通曹简楼句》,也是王伯阳先生创作于2020年的隶书书法作品。“酒对一罇怀我友,花明四壁是君家。”诗句依扇面自右至左横着布局,书写于顶端,诗句出处和落款用小字竖写,看似冲突,实则相宜。其隶书体,不求笔画规整庄重,但意蕴神动,一波三折。对于隶书,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一说,细看王伯阳先生的“四”字写法,他采用了汉代之前的古体写法“亖”,显得隶书体更为古朴,也充分表达他自己的审美情趣。

      “水为澹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王伯阳先生是谦和的,又是有成的。

      滁州作家武佩河先生曾采访过王伯阳先生,称其字有内外之功。“字内功夫,即他的笔墨功夫,有着‘脱化生新’的个性,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意之后, 不断融入自己的个性之美。他的学识修养水平也非一般,这表现在他的字外功夫上。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王伯阳书法作品集》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院戴武先生为其作序。序中有言:“随着王伯阳中堂、对联、条屏、立轴、手札等形形色色的书写作品展示,书法的‘气色’显得非常特别,试看在谋篇上体现的大格局,在精到上体现的宽视野,在效果上体现的高质量。这是用相对统一的笔墨‘搭建’诗文和汉字的既定况味空间,以理论上的清醒促进创作上的坚定”。

      老骥伏枥笔不辍,红霞满天笑桑榆。这,不仅是王伯阳先生耄耋人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王伯阳先生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孜孜追求。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滁州书坛留下光彩夺目的一笔!

      +

      (全文约4800字)

      2021.4.20

          老骥伏枥夕阳红,求下句,所谓的言语,只有当对方听进去了才开始有意义啊。,所谓的言语,只有当对方听进去了才开始有意义啊。.....‘搭建’诗文和汉字的既定况味空间,以理论上的清醒促进创作上的坚定”。老骥伏枥笔不辍,红霞满天笑桑榆。这,不仅是王伯阳先生耄耋人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王伯阳先生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孜孜追求。我们衷心祝愿他...
    【审核人:站长】

        标题:老骥伏枥笔不辍红霞满天笑桑榆——滁州市法家王伯阳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aiqinggushi/2078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