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闭的大门终于启开,久违的等待,心灵的期盼,瞬间得以实现。
1
数年过去,熟悉的文华书院,被高墙围住。说是维修,一般闲杂人员不得入内。偶尔从墙上镶嵌的窗花向内窥视,也只能见到点点片段,难以预览全貌。
心里深知文华书院的沧桑历史,世事变迁的冷暖故事。不管初建明代,清代被毁、随后重修,还是后来的学校,以及历时十年修葺,回归原名。数百年过去,终于涅槃重生,在新世纪的春天里闪亮登场。这是一件让人急切等待的喜事,也是一件古城不断完善古建筑群的大事。
查看资料,这里依托文华书院古建筑群原有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将三处古建筑群科学活化利用。根据书院业态植入及各区域功能定位,分别将萧公祠定位为“书友”、文华书院定位为“书香”、玉皇阁定位为“书鸣”三个区域。
跨进大门,直道跨小桥,抵达文化书院中心的“书香”区,左侧幽径深入,连着“书鸣”区,右侧通道连接“书友”区,各区古建筑掩藏在绿树丛林中。进入书院,心绪是激动、养神、深究的交织。
2
“书友”区就在眼前,高墙内大门摊开,移步可见醒目的“萧公祠”书匾。
这里延续原江西会馆的商业和交流功能,形成“因书而聚,以书会友”的休憩区域。前殿为文房四宝售卖区,大殿为新概念书吧。
能做什么呢?只能在“舒香阁”的大殿内顾盼。四壁和楼阁的书架,太多书籍成列,览不尽具体的书目,阅不尽书册的内涵。唯有闲坐书桌前,听一曲古曲舒缓怡情,品一盅红茶润肺陶冶,嗅一缕香炉袅娜熏陶;还有那位贤淑少女淡定的分析,才知道这里仿佛使人沉浸在书与友的相辅相成的雅趣时空。
这里,让人不愿离去,不愿多语。只想手捧一册书,当是最闲适的生活和理智所需安放的佳境。
3
从“书友”区的圆门离开,到达“书香”区,即原来的文华书院。
由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等主要建筑物组成。楼阁高悬书匾,行云流水,彰显书香气韵。各建筑物雕刻细致,繁缛华丽;体量高大,气势宏伟。
曾到湖南岳麓书院拜访,前人书帖琳琅满目,大师当面挥毫泼墨,诵经高僧黄袍威严,一派文源国学使人难忘。但后来思量几许,感觉书院退化了固有的深厚和浓烈气息,却像佛学圣地,焚香烧纸,祈福祷告。即使是大师书画,也充斥商业陋习,拍卖个好价罢了。
当下文华书院,殿宇幽静,承载藏书功能。集古籍、文献、县志等文物,在玻璃专柜内珍藏,是最具古香古色的书院写实。毋须喧哗,毋须装饰。移步之间,则能感受到守护古典文物的艰难,再写历史华章的骄傲。
谁能遗忘,活字印刷的传承,它完成“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的革命性突变,是中华儿女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面对古老的亦可操作的遗物,心底充满崇敬之情,也怀揣尝试之绪,更心生庆幸之念。如今我们用电脑排版,印制所需文本,不管字数何等量变,图形何等奇异,色彩何等绚丽。按动键盘,则出现心中的样本,最后装订成册为理想的书籍。
这就是书院的芳华,新起点,新模块,新辉煌。
4
继续向北探幽,穿过古木丛林,那就是“书鸣”区。
“书鸣”区,是原来的玉皇阁,四进三院及厢房布局。借助华侨城平台优势,与国家级协会和电视台合作,传承国学精髓,打造成集国学讲座、研学论坛、琴棋书画培训、棋类及书画大赛、直播、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场所。
眼观为实,每个殿内,整齐的桌凳排列,先进的仪器显示专一的施教模式。所谓“书”,的确离不开琴棋书画;所谓“鸣”,的确离不开师徒的互动交流。若偶遇这样的场景,估计自己也会变成嗷嗷待哺的婴儿,极度地需要充实空虚的灵魂,填实迂腐的腹腔,点燃睿智的目光,挥动灵动的十指,珍惜易老的年华。
我没有参加过国学大师的精彩演讲,也没有机会参与琴棋书画的培训,时下书鸣之声,将是汩汩溪流奏响撩人的心音,白云翻卷迷人的风情。当是晚辈所遇的大幸盛世,亦是自己来年修心养性的最佳选择。
多想听到音色明净浑厚的古琴之声,洗尽污渍陈迹,尽显本真情性。多想挥毫泼墨,将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之书法,在宣纸上倾诉。但人生不可周全,只好有所失,选择点滴有所得。至此,更加明白“知行合一”是唯一的归途。
“书鸣”区暂且无声,但清风的沙沙柔音,回荡在书院内外,也萦绕在我的心里。
5
关闭十年的书院门庭,也是十年的倾力攻坚。定于“五•一”期间摊开博大的胸襟,对外试运营。
一座国内最具魅力与活力的书院,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全新文化地标,必将演绎“品书香,闻书鸣,交书友”的美丽的传说……